品味烟台(上)
◎周克
“烟台味道”这个话题不是我想出来的。 这是不久前我和一些中国朋友吃饭聊天时,一位去过烟台的朋友提起的。
我在奥克兰生活了很多年,有时也会和一些有类似观点的中国朋友一起吃饭。 一家餐馆的老板和厨师都是胶东人。 我们有相似的品味。 只要我是主人,我就会去那里。 每次点“酱油红烧鱼”和“白菜老汤红烧肉”,配上粉丝和豆腐。 不管价格如何,我都喜欢这种家乡的味道。 那天的晚宴是我发起的,我自然又去了。 店老板表示理解,主动“唱令”。 一位受邀的朋友说,他刚刚从中国带了一瓶好酒来与大家分享。 老板一告诉我菜名,就问我是哪里人,我随口说:“我是烟台人。”
我有这个信心。 来新西兰后,每当要报出家庭住址时,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前面的“省”和后面的“市”,直接向对方报“我是烟台人”。一个人,看着对方,满脸期待。 他或她的反应。 结果反复重复,烟台是一个可以这样报名的城市。 我其实不想公开,只是因为我一生平庸,没有多大成就,也怕给烟台丢脸,但转念一想,我确实应该这么说。 如果说烟台出名了,我在其中起了很小的作用,因为我作为烟台数百年历史的建设者参与了几十年。 也因为这几十年来,我只是为烟台做出了贡献,并没有给烟台造成任何阻碍和混乱。
果然,朋友一听到“烟台”二字就眼睛一亮:他几乎是一听到菜名就猜到了。 这两道菜我在烟台吃过,很喜欢! 为了证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他用乡音讲述了烟台山、养马岛、蓬莱阁、海鲜、水果、酒等景点和美食。 最后他点点头对我说:“烟台是个好地方,很好吃。” 见我惊讶,他解释说,他有亲戚在烟台大学当老师,每次回国都会去烟台“探亲”。 我恍然大悟,伸出大拇指:你的评价也很“有品味”。 烟台欢迎有品味、有“品味”的您! 说话间,朋友已经从包里拿出了一瓶张裕可雅白兰地。 当我看到它是大师版礼盒模型时,我立刻看到了怀念,闻到了亲切的味道。 当然是好酒了! 朋友指着酒说:“你是烟台人,能告诉我烟台的味道吗?”
实在是太丢人了。 虽然我是烟台人,但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但烟台确实了不起,更何况今天是我买单。 我有“主场”优势,退无可退。
我告诉朋友,烟台就像一座大山,要准确描述它的“味道”并不容易,尽管我住在山脚下。 我和山就像蚂蚁和大象,视觉距离不等,心的距离也不一样。 借用苏轼老人的话说:“侧视,如岭如峰,远近高低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因我就在这座山里。” 然而,离开烟台多年,距离产生情感,情感引发思念,思念又带来思念,你别告诉我,烟台确实是越吃越好。 它有历史、地理、气候的韵味,也有美食、语言、风俗的韵味。
话音刚落,餐厅老板就端上两道花生油炒花生、黄瓜条、萝卜条蘸“新和”面酱的凉菜,作为这顿晚宴的“前菜”和“酒助手”。 谢谢大家后,我告诉大家,这款面酱是烟台生产的,奥克兰各大超市都有售。 老板赶紧“补”:花生油是鲁花牌的。 这很棒。 我遇到了一位家乡的老板,他给我带来了家乡的小菜。 我喝了烟台酒,说“烟台的味道”。 我在国外。 这一幕非常有趣。 我在一家小餐馆恋爱了。 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来吧,我们喝一杯来活跃一下气氛。 其他朋友都热情地答应了,喝好酒听听故事真是太好了。 以下为场景片段补充,供读者指正或调侃。
这瓶白兰地讲述了烟台的故事,但在谈论烟台之前,我们必须先谈谈酒的起源。 一百二十年前,广东人张弼士先生以他独特的眼光选择了烟台,种下了一棵让中国大开眼界、至今仍被“后人纳凉”的“大树”——中国第一棵酒庄: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 为什么说它让中国大开眼界呢? 因为以前中国只有粮食酿制的白葡萄酒,没有葡萄酿制的红酒。 所以,张弼士先生在中国做了一件开创性的、基础性的事情。 张先生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其名称大多用“裕”字,借用“昌裕、昌盛”的吉祥之意。 “宇”字前面加了张姓,“张宇”由此得名。
为什么选择烟台而不是其他地方? 只因为时间更喜欢烟台。 在烟台诞生之前,先民们就早早地为烟台留出了一片“家园”。 此地临海背山,土地是丘陵森林。 其规模、气候、地貌、土质适宜水果生长。 张先生锦上添花,介绍了外来植物葡萄。 烟台宅基地包容合作烟台说出你的爱,造就了张裕。 至于“子孙乘凉”之说流传至今,是因为张裕酒业公司这家百年老店始终艰苦奋斗,凝心聚力,高举旗帜,汇聚各路英雄。在全国葡萄酒行业中名列前茅,为烟台葡萄酒行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20世纪80年代,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年会上,烟台被正式命名为“国际葡萄酒城”。 烟台也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烟台散文大师齐国瑞先生的新作《》讲述了烟台成就张裕、张裕提升烟台的故事。 它既是“烟台风味”的现实写照,也是“烟台风味”的精神延伸。
说完了张裕和它的酒,现在我们来谈谈烟台是怎么来的?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为防止倭寇侵犯海上,当地军民在临海的北山上设立了“狼烟墩”。 当发现敌人时,他们白天升烟,晚上放火,以警示敌人。 北山逐渐改名为“烟台山”,烟台由此得名。 如果没有来自海上的敌人,没有烟雾警报,“烟台”这个名字就没有逻辑起点。 时间正在考验烟台。 我把这片宅基地给你,就是看你能不能守住。 烟台不负众望,智勇双全。 烟台山麓,有驻守部队抗日的所城。 西行数十里,有蓬莱水城,雄伟如烟台山、锁城。 著名将军戚继光和他的战士们在那里留下了抗日的遗产。 日本雄伟的足迹和历史刀剑的影子。
烟台,有名的,不仅有英雄豪杰的少年,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烟台王宜荣先生首次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 正是他的研究,为准确地将汉字历史推至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华文化三千年由此延伸至五千年。 。 王懿荣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甲骨文研究奠基人,也是一位热心的中华文化“链接者”。 老爷子的名气很大,他的正直更是令人尊敬。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逃走。 他不想受辱,于是和妻子、儿媳一起投井而死。 王懿荣先生是晚清为数不多的“不识时事”的真英雄之一。
烟台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它的民族情感、英雄事迹、文化成就乃至神话传说的历史却相当丰富、流传广泛。 “烟台风味”是长年酝酿、久存的。 就像这款酒一样,醇厚爽口,浓郁又柔和。
有朋友感叹,烟台历史虽短,但背景却不简单。 我说当然,这只是对“烟台”诞生以来的一个简单总结。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总结一下这些年来给予我们的这块“宅基地”,那真是无与伦比,令人羡慕。
烟台的“家园”依山傍海。 海有韵味,山有仙韵。
我们先来说说大海的魅力。 烟台的海岸线绚丽多姿,从东起牟平延伸至北至西,蜿蜒曲折。 当我们到达北端时,隋老翁高兴地在这里作画,向烟台献上了一片神奇美丽的灵芝——芝罘岛。 然后华丽转身,向西飘去,越过金色沙滩,直奔蓬莱而去。 从东到西依次是海滩、礁石、岛屿、栈桥、码头、灯塔。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清澈海水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海岸风光。 犹如一位身着长裙的美丽女子,裙摆飘逸迷人,步态优雅曼妙。
说说山的仙韵吧。 南部的昆嵛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仙山之一。 它与胶东屋顶上的栖霞相连,有“霞光居”之称。 它坐落在群山之中,山峦叠嶂,树根古老,岩石嶙峋。 近一千年前,丘处机在这里出生、成长、修行、执掌、传道。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向成吉思汗提出健康秘诀的建议:停止杀戮。 被后人赞誉为“一言止杀”,拯救了数千万人。 因为他,昆嵛山成为道教全真教的发源地。
前面提到的烟台山,既有英雄的历史,也有高度的智慧。 由硝烟和烽火演变而来的永恒灯塔,至今仍在指引着人们探索浩瀚。 这些山胸膛宽阔,雄伟有力,就像一个顶天、镇海、保护众生的强者。
烟台是个福地,还有一件事值得夸耀:两千多年前,中华大业的缔造者秦始皇曾三度到访,并派徐福东渡大海求仙丹。 以上皆因真情、真人、真事而闻名于世。
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八仙渡海”也诞生于此。 据烟台散文家戴发礼先生考证,最早的“八仙”传说文字出现于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 粗略计算,汉献帝比秦始皇晚了三百多年。 然而,“传奇”却需要时间的帮助。 一旦传十传十,就会形成声誉,并被有兴趣的人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在那个时代,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可以推断,《八仙传说》和秦始皇东巡应该是同一时代的,而且前者更早。
两千多年过去了,用最时兴的“量子纠缠”理论解开疑惑,到底谁“纠缠”了谁、谁影响了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八仙和八仙这两个“量子”。嬴政。 WHO。 不管怎样,结论是:八仙首先从蓬莱入海,嬴政曾三次来这里寻找仙人。 前者出自《>》,后者出自司马迁。
近代以来,烟台依然繁华。 证据就是近二十个国家在烟台山下设立了使领馆,使烟台成为山东最早的通商口岸。 如今,烟台山依然是中外游客的“打卡”地,每逢节假日,作为外国人,我总能在网上看到熙熙攘攘的“朝阳街”。 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能隐约猜到当时的热闹程度。
遗憾的是,1904年,时间在年轮上改变了航向,胶济铁路诞生,青岛成为终点。 烟台“被迫”或“不情愿”地将复杂的政商事务托付给这个邻国。 尽管岁月赋予了烟台一块宝地,但它却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烟台心里委屈又不甘,但他毕竟年轻,又没有资格,只好安息在祖辈们岁月留下的宅基地上。 从此,我过着诗意却低调、丰富又矜持、淡然、洒脱、自信的生活。 烟台有资格居住在这里,因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深则有龙”。 但同时,我又清晰地感觉到,昆嵛山的古树并没有放弃岁月留下的风。 ; 依然听见烟台山脚下的海浪声,不时回荡着海浪的声音。
烟台确实没有气馁。 改革开放以来,它焕发出勃勃生机,朝气蓬勃。 在此期间,我有幸参与并为建设烟台而努力。 如今我早已退休,但接力却没有停止。 近千万烟台人仍在努力奋斗。 暂时的成绩是,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占据全省前三位,高端制造业成为全省领头羊。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烟台看到、感受到各种“烟台风味”。
朋友点头表示同意,并表示,因为亲戚的关系,他和家人不止一次来烟台,参观了很多地方,对烟台的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我也喜欢烟台的春夏秋冬。 真是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谈话转向气候,我同意这个评估。 告诉他东海岸有戴王山,不高。 离我住的小区不远。 每当有空的时候,我一定要去白山看看。 是观察烟台四季的绝佳地点。 朋友突然示意我停下来,问道:是不是燕达附近的大王山? 我说得很清楚。 他说,亲戚开车路过时提到过这里,也参观过。 老寿童雕像,在神鹿的陪伴下,神情如仙,悠然自得。 我击掌:这就是我要说的烟台的“气候风味”。
我提议喝完这杯酒,然后邀请烟台的四个季节,尝试用四个季节的快乐语言说“气候味道”。
春节刚过,登山路上,不知名的小花争先恐后地打开季节之窗,望着窗外的人们。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蹲下来跟他们打招呼。 我坚信,烟台的春天从这里开始。 果然,第二天、第三天,我醒来望向窗外,“忽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不仅有白色的梨花,还有粉色的桃花和无名的红黄花,像孩子们一样争先恐后地围着春风诉说冬天的委屈。
我几乎忘记了有一条小溪不知从何而来,刚刚摆脱了冬季冰雪的束缚。 它来来回回,终于从大王山的一个缺口找到了回家的路。 我冲过缝隙。 出来。 花溪静谧动人,山无言,水有情,春天悄然来临。
转眼间,春风拉着季节的马车,把阳光带到了夏天。 放缓的阳光开始展现出它的力量和热度。 然而,西部、北部和东部的海域却被忽略了。 它们是大自然赐予烟台的空调,专门吸收热量、吐出清凉。 海风轻轻吹过,林海涛声沙沙作响,阳光在如此温和友善的气氛中不好意思狂野,于是变得更加温和,让烟台变得舒适、干燥。 有监测机构权威公布,烟台夏季平均气温为25°(注:这是平均气温!)。
这个季节我最喜欢去大王山,尤其是早上。 白云像抹布一样把天空擦得一尘不染,迎接太阳的到来。 这时,夏蝉还在慵懒的床上,但晨鸟已经在歌唱了。 我拾级而上,用脚步代替了蝉鸣,改变了古人的那句名言:脚步声让森林更幽静,鸟鸣让山更幽静。 这时我突然发现,春天的小溪在我身边盘旋,欢快地唱着原始而优美的民歌。 令人惊讶的是,我经常在夏天的某个时候遇到两个养蜂人。 他们是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妇。 我照顾他们的生意,他们也给我他们自己的故事作为回报……
秋真是一位顶级的油画大师。 他住在烟台,回报烟台。 大王山在他的妙笔下显得绚丽多彩、光彩夺目。 但这些植物并不是很有趣。 他们用落叶收集进入大王山的小路据为己有,阻碍人们上山观赏风景。 鸟儿不再做自己的工作,用歌声引导人们; 蝉不再各司其职,直接高声抗议; 小溪不再履行自己的职责,毫不客气地把从森林里误入水中的落叶驱逐出去。
我被这一切所感动。 秋天没有悲伤。 显然是黄叶点燃了秋天烟台说出你的爱,这是季节的高潮。 落花黄叶映衬着秋日的清朗,诗人充满了忧伤和悲伤。 我和他们没有共同点,我只是想唱歌。
秋天已经深入,冬天也随之而来。 此时的阳光有些敷衍了。 每天出来打卡,然后就匆匆收拾行李向西走。 其实我明白,太阳很忙,人们还得去南半球赴约。 我们现在居住的奥克兰所享受的夏日阳光来自烟台。
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听得入迷,突然问,现在烟台冬天在做什么? 我告诉他,此时,冬天正在烟台举行捐赠仪式,它慷慨地将自己的雪花和羽毛送给了烟台。 雪花在烟台大地上绽放,也在大王山上绽放。 鸟儿收起翅膀,躲进温暖的巢里。 他们会在记忆中幸福地度过这个雪季。 山路也挂满了纯真的思念,梦想着迎春。 小溪也累了,在冰的覆盖下冬眠。 远处的砀子岛停泊在海中,尽管雪花飘落,它依然一动不动……
这就是烟台气候的味道。 这时,餐桌上响起了赞美声和掌声,我拿起酒杯和朋友们碰杯。 感谢您阅读本文,谨此致您。 如果您有兴趣,请阅读下一篇文章。
周可,笔名:岛蛙。 烟台退休人员,现居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