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职业学院与烟台贝格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锅炉烟气除尘增白及余热回收节能减排系统,并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项。 其产品应用于青岛能源集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是烟台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不断提升服务效率的案例。 近年来,学校积极融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两区”建设,对接烟台市“9+N”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整合山东省优势资源。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培养了大批学生。 综合性创新人才。
“班证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我已获得《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职业技能证书》。” 该校机械工程系2021级模具专业班学生杜新亚说。 “老师给我们进行了模块化教学,使我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通过研究,我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扎实,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杜欣亚2021级模具专业“1+X”证书通过率100%。 高通过率得益于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整合”。 机械工程系的教学团队将工业互联、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融入到课程中。 专业课程按照智能化程度从简单到复杂分为机电产品基础能力、智能装备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生产线系统集成编程等。 联合调试4个模块,构建从基础、核心到拓展的金字塔式专业“1+X”证书体系。
学校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证书培养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烟台职业学院论坛,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培训与专业教学过程的整合。 目前,学校承担了1个国家级、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获得了59项国家“1+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现场资质。 “课证一体化、学做一体化”得到广泛应用。
“工学结合”打造学校与企业双向平台
“前两年我们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万华化学集团的技术骨干给我们讲了专业课程,涵盖企业文化、安全生产、产品技术等,这些都是我们入职后需要掌握的。因此,第三年进入公司实习后,我能够很快适应公司的工作环境。” 2019级学生王彦霖已正式加入万华化学集团 王彦霖所在的应用化学工程专业是烟台职业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共建的“订单专业”,学生就业道路顺利。
学校积极构建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探索产业学院模式,与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腾讯云(烟台)共建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共建烟台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与东方电子集团共建数字化“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 同时,与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烟台张裕、中集来福士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引进丰田T-TEP、 GM ASEP、Cisco CCNA、FANUC,并共建了17所学校和企业。 专业设置81个“订单班”,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创新创业等方面广泛合作。学校产教融合工程中心是学校规划的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期间总投资1.68亿元。 是烟台市集“产、学、研、创、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拥有智能控制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7个实训基地和59个各类实训室。
学校还整合政、管、企、校资源,创新打造“两园”(烟智京航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两学院”(工业学院、烟台工匠学院)教育载体。 学校与烟台总工会共建烟台工匠学院,实现学校本土人才培养资源“亲密嫁接”; 积极实施“百千行动”,每年举办百场工匠活动,组织专家工匠走进千家企业,建立数万名工匠人才库,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科教融合”注入发展新动能
“学校成立半岛智库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对接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自贸试验区等重大产业发展战略,精准聚焦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促进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烟台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新子说。
2021年,学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半岛智库。 2022年烟台职业学院论坛,学校将举办第二届半岛智库烟台发展论坛,以“数字零碳与产教融合”为主题,致力于为实现“数字零碳、产教融合”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图书馆和文化图书馆。
学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拥有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应用技术质量协同创新中心、4个山东省高校新技术研发中心、3个烟台市校区综合发展平台和17个院级科研平台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横向研发和创新服务。 其中,学校重点打造大健康领域“以食疗为主的慢性病防治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获得省政府500万元资金支持烟台市校地一体化开发项目。 通过产品研发、信息咨询、技术培训服务等,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实施基层防控和社会营养干预,改善公众健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学员在实训室上课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本文图片由烟台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