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休干部郝家润:趁我还在世将百万存款交给组织

admin

“国家建设需要钱,趁我还活着,我要把身上的一百万元积蓄交给组织。”今年初,97岁的上海退休干部郝家润看到甘肃抗震救灾的消息后,写了一封这样的信,交给了上海警备区虹口第六退休干部休养院。

今年七一前夕,郝家润正式把这笔特殊党费交给养老院,他对此十分坦然:

“是党养育了我,不但给我提供吃、穿、住、医,还给我发工资,我这个年纪了,没什么好担心的,把这些钱还给组织、还给国家,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墙壁泛黄,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被褥和衣服上满是补丁……从繁华的虹口市区拐进郝家润的家,时光仿佛停留在几十年前,只有屋内的老照片和纪念章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

郝家润出生于山东蓬莱,14岁参加革命工作,16岁入党,从参军到退役,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初到胶东抗日根据地时,他在彭东县委的学习班上读到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书籍。他说:“我初步了解了党的宗旨,学到了一些敌后群众工作的经验,了解了一些抗日形势,心里感到眼前一亮。”

他记得,在艰苦的岁月里,党组织给予这些“年轻人”特殊的关怀。“根据地生活艰苦,老同志们给我们送红薯、稀饭等好东西。冬天他们穿单薄的衣服,厚点的衣服就给我们。晚上,老同志们睡在通风的地方,我们睡在不通风的地方……”

“住老房子、用老家具、穿老衣服”、“一个搪瓷锅、一个皮箱能用40多年”、“客厅里连空调都没有”、“毛巾满是破洞,却舍不得花五块钱买两条新的”……平日里照顾郝家润的保姆张阿姨感叹,这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老人”。

郝家润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方式,或许是在战争年代艰苦的环境中养成的,或许也和他解放后援藏的经历有关。刚到西藏时,那里气候环境恶劣,物质供应极其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缺粮缺衣是常有的事。

“只要一日三餐够吃、有衣服穿、有床睡,就够了。”郝家润处处讲节俭、讲勤奋,也要求孩子养成“凡事从简”的习惯。

近期,养老院营区工作人员围绕勤俭建军主题开展专题活动,郝家润被屡屡提及——他会打开药箱压平写便笺、还会把工作人员来看望时留下的白纸还给他、他会把打开没喝完的矿泉水重新利用、他会把看过的报纸拿给儿子学习……

多年来,郝家润夫妇一直是养老院里的“模范夫妻”,留下了许多美好佳话。退休后,他和妻子多次为赈灾扶贫捐款,还资助了三个贫困儿童。孩子们经常给爷爷奶奶写信,汇报学习成绩。郝家润打开信说:“这个家住三林的孩子,时不时给我们写信,汇报学习成绩。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和妻子都很高兴。”

这位生活中“跟不上时代”的老人,思想上却紧跟时代前沿。多年来,《参考消息》《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一杯茶、一份报纸,一盏老式台灯,他便会坐上许久。看过的报刊书籍上,写满了红蓝两行字,他的旧笔记本上也写满了读书笔记。

十几年前,郝家润就和妻子联系并安排了遗体捐献事宜。2016年,妻子去世,郝家润安排了遗体捐献,自己也做好了捐献的准备。“我们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如果我们的身体还能对社会有用,最终还是要回报社会。”这位81岁的党员总是说:“我当党员很久了,但贡献不大,还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