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法国的欧洲霸权为何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admin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安全体系掌握在法国手中,法国通过与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比利时的军事联盟,包围了德国,排挤了苏联,一度在欧洲和国际联盟中势力强大。

为了防止德国拖欠赔款和战争债务,法国联合其盟友比利时占领了德国觊觎已久的工矿中心鲁尔区。英美抓住这一黄金机会,竭力削弱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英美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法郎和法国证券,使法郎贬值,从经济上削弱了法国的占领。德国政府消极抵抗,用罢工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来应对占领政策。马克变得一文不值,德国人民的财富被掠夺一空(这一政策是导致希特勒上台的众多因素之一)。

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法国的占领政策在经济上得不偿失,不得不应英美的要求撤出鲁尔区。在随后的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条约中,法国逐渐被剥夺了对德国事务的主导权。被迫保证从莱茵河左岸撤军,法国无力对德国采取独立有效的军事行动,与德国的边境安全不得不依赖英意的担保。这一切都证明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动摇了。1935年,萨尔地区经全民公决回归德国,这进一步提升了纳粹德国的威望,也打击了法国的士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安全是靠法国的军事同盟网来维持的。但这个网络是脆弱的,由于法国没有绝对的实力,这个安全网经不起复兴的德国的撕扯,更经不起英美的蓄意破坏。在英国的利诱和德国的威胁下,法国不得不放弃东欧那些受保护的国家,最后只剩下波兰作为凡尔赛体系新生民族国家中唯一剩下的成员。而此时波兰还在和德国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以抵消对法国的军事义务。法国被朋友抛弃,不得不吞下追随英国外交的苦果。法国外交之所以成为只追随英国的追随者外交,也在于法国自身。

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

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

外交行动总是比外交言辞发出的声音更响亮、更有力。当希特勒纳粹德国冒着进入莱茵兰和奥地利等外交风险时,如果法国敢对德国采取行动,那么英国不会坐视法国被消灭。欧洲的力量平衡将再次向德国倾斜,英国不采取外交和军事行动是不可能的。但由于鲁尔区失败的教训,法国外交失去了独立性和主动性,在没有英国全力配合的情况下不愿采取任何行动,这又加深了英国的疑虑——法国面临的危机是否如此危险,值得英国全力支持?显而易见的结果是英国不再关注法国的外交政策和感受。

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法国与苏联是二战前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两极,是遏制德国的最佳同盟伙伴。但法国对于与苏联的战略同盟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遏制希特勒纳粹德国的机会。由于意识形态上的禁忌,法国对与苏联的全面同盟充满恐惧,担心被英国抛弃。这种外交心态表明法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世界大国——没有外交结盟的自由和外交行动的充分自主,特别是没有敢于突破意识形态限制、追求现实的国家利益,就不能称为世界大国。从这一点来看,二战前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远不如君主制时代的法国。

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_一战后的法国外交是怎样的?捉襟见肘,窘态百出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法国国内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由于20世纪30年代蔓延的经济危机,法国社会严重分裂。工人阶级向往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大资产阶级则倾向于实行法西斯统治,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可能提供统一而强大的外交政策。由于英国在欧洲对法国的暧昧态度,以及在非洲和地中海与法国的利益冲突,外交和军事界数百年来传统的反英情绪再度抬头,亲德派蠢蠢欲动。而且军方害怕自己有义务保护东欧盟友,打算在保持法兰西殖民帝国完整的前提下,屈服于希特勒帝国,在德意志民族领导下的“新神圣罗马帝国”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