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常吉 Chinanews.com 7月16日电(记者 张旭)晋江耕耘11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歌在天山脚下绽放
中国新闻网记者 杨静
“在山西学习了5年的戏曲,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表演,还有对'艺术'的思考。”在新疆昌吉地区艺术剧院,青年演员薛金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了从对新疆歌曲的陌生到热爱,再到责任与担当的历程。
来自新疆昌吉地区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正在表演。杨静 摄
《新疆曲子》是新疆唯一一部以汉语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是诞生于移民文化背景下的曲意戏艺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式,也是新疆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创造新生活的文化产物,是全国难得的戏曲。
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曲子剧团作为全国唯一演唱新疆歌曲的专业剧团,肩负着传承和发展古戏的使命。
“新疆是歌舞大省,但对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资源匮乏,新疆戏曲演员短缺。山西有着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昌吉州艺术剧院副院长苏玲松说。
11年前,晋江和新疆共建了一座“戏曲桥”。2013年7月,山西职业艺术学院与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山西开设新疆曲子班,招收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32名新疆学生,采用订单制的“3+2”合作方式培养戏曲表演专业高职学生,包括“盛、丹、 靖、莫、周“。
为保障新疆曲子第一届大专班的教学生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拨出专项资金30万元,配备全套教学设施,并单独建有专职生活教师的食堂;学习内容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戏曲、姿势、表演、武术、歌唱、声乐等,由国家一流演员和戏曲教师授课。
“动作、唱歌和姿势......山西的老师们教会了我们很多。在山西学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与戏曲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历史,为我们现在的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薛金晶说,“以新疆曲子课为起点,我发现这门课学得越多,它就越有趣,新疆曲子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订单为本”的培养模式,“援助”与“需要”的深度对接,不仅解决了昌吉地区非遗艺术人才短缺的困境,也为昌吉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汾水岸边播种,艺术成天山之跑。苏玲松表示,目前,新疆曲子班的学员已经成长为昌吉州艺术剧院的骨干演员,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
从2015年新疆曲子班学生滕雪飞获得第十九届中国少剧小梅花“金花冠军”,实现新疆戏曲产业“零”的突破,到新疆曲子班的毕业生成为昌吉州艺术剧院的骨干,再到2022年山西新疆曲子班毕业生赵建武, 佘永超等演员在成功演出新疆曲子现代剧《天山兄弟会》等优秀作品中担任主角。
“这些都是山西和新疆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苏玲松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