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7月26日电(记者程经伟)广州中山纪念堂7月26日举行屋顶修缮工程竣工仪式。至此,广州中山纪念堂25年来最大规模修缮工程经过372天圆满落下帷幕。
广州中山纪念堂屋顶修缮工程竣工仪式。 程经纬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修时搭建的钢脚手架、防坠棚等已被拆除,被严密包裹的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露出了真容,“天下为公”匾额重现昔日光彩,八角形的金色屋顶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
广州中山纪念堂屋顶修缮工程竣工。 程经纬 摄
广州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越秀山南麓,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全球华人共同努力修建的,1928年动工,1931年竣工,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山纪念堂。
近年来,广州中山纪念馆建筑设施逐渐老化,屋顶漏水严重,出现各种“老旧”症状。为确保文物安全,2023年7月,中山纪念馆启动屋顶漏水修复防治工程。修复内容包括屋顶瓦片拆除补漏、屋顶排水管疏通,以及屋顶铜檐、檐口、檐椽等结构。
改造团队发现广州中山纪念堂屋面瓦片老化开裂,瓦片漏水,大部分瓦片底部未吊起,用砂浆填塞,原有的釉面瓦片开裂,导致排水不畅,雨水积聚在预制板接缝处,接缝材料老化,导致屋面漏水。因此,如何处理预制板接缝处成为本次改造工程的关键。
改造团队在尊重原有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采用刚性防水与柔性防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改造团队先按照原有嵌缝工艺对结构进行修复,底层为沥青筋,中层为干硬性防水砂浆,面层为沥青。在原有嵌缝工艺的基础上,改造团队还采用了聚脲涂料、聚酯纤维布进行表面密封,优化了原有的防水工艺,保证了防水效果。
同时,改造团队还采用了岭南传统铺瓦工艺:吊瓦,防止瓦底积水;瓦厚10厘米,保证瓦面不反水;铺瓦砂浆位置不上釉,瓦片、管瓦用铜丝绑扎,保证瓦片不滑落;铺瓦采用锤纹腻子、草筋腻子、桐油腻子等传统材料,每种材料根据特性用在不同部位,如铺瓦底部采用黏度更强的锤纹腻子,瓦片之间采用防水效果更好的桐油腻子,瓦管采用具有隔热效果的草筋腻子。
广州中山纪念馆也是集纪念、旅游、会议、演出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满足民众文化旅游需求,此次工程“修缮即开放”,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同时确保中山纪念馆主楼正常对游客开放。施工期间,主楼安全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成功举办文化演出158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