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写意精神式微,如何传承与发展?

admin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何衰落了?】

作者: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来,无论是各大美术院校的美术展览,还是全国大型的美展,中国画作品多以工笔为主,写意画越来越少,作品趋向单一、工笔。我在回顾2014年全国美展的过程中,注意到工笔画和“制作”画占比很高,优秀的写意画作品很少。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下美术创作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大写意和小写意。其实,写意画更能体现民族绘画的审美特征和形式语言。

写意向日葵图片大全_写意问墨楼_

竹石图(中国画) 倪元璐(明代)

写意画的历史建构

在讨论写意画的现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写意画。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段,要求形象要有内涵、有意蕴。同时,写意也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概念,所谓书画之美,要用精神去领悟,而精神是难以通过形式达到的。美术史家普遍认为,写意这个概念自元代开始用于描述中国画。夏文彦《图说宝镜》记载,石忠任的画作“以墨晕绘梅花,如花影,别具一格,所谓写意”。最早有写意定义的画作出现在唐代。唐代张彦远在论述吴道子画作时提到:“意先于笔,意在画中。笔虽未尽,意已尽。”

“我国绘画自宋代以来,盛行写意。”(鲁迅《契界亭散文集·苏联版画展纪实》)北宋苏轼提出“文人画”,把“文人画”的概念融入写意画,主张绘画“不求形似”,“能寓意于物,而不重物”。这一时期的“意”是宋代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实际上也是审美态度和个人精神的载体。元代是写意画发展的高峰。明代王符说:“元人专以写意为本。”他把“胸中丘陵谷”和“纸上云山”联系在一起,作为“写”和“意”,表达了他对元代绘画的审美感受。 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以云山为师”等观点,为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文人画理论的确立,其实是对写意画的补充,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让笔墨的“书写”重新回到画家的视野中。

明代写意画继承元代绘画传统,以诗书画自娱,重视情趣和工笔细腻,以表现自己的性格和情怀。这一时期的写意画虽然以摹仿古人为主,但在用笔方面提出了“生”与“拙”的概念。“拙”是朴素自然的用笔手法,是相对于“巧”而言的。这里的“巧”是指细腻。“拙”与“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培养“巧”的过程中,匠心逐渐脱去,回归本真,所以“生而不粗故雅,拙而不造作故雅”。

清代,写意的讨论焦点发生了变化。反思传统是清代写意的又一变化。邵梅臣在《画耕偶录论画》中说:“画,不过闲居之物,当有意无意,求笔墨自然之趣,可以与古人合,亦可以离古人,此方能师古而不为古人所窒。”他强调,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而应有所创新。石涛摒弃古法,主张“笔墨当随时”、“自成法度”,审视人生,“寻奇峰作稿”,对后世扬州画派、任伯年、吴昌硕等人影响深远。

因此,写意画是兼具形而上和形而下定义的中国传统绘画。形指不追求细致逼真,只以精练的笔法勾勒出景物精神的一种具体绘画手法;形指内在的精神特质,是双重含义,既包括物象所蕴含的意境、意象、态度,也包括个人情感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用简练的笔法刻画出艺术形象外在的“实相”,又表现其内在精神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和观念——画也是心的画。

写意向日葵图片大全__写意问墨楼

杂画:孤松漫步(中国画) 陈洪绶(明)

不能丢掉的写意精神

今天,我们的画家好像陷入了一个误区。工笔画家往往以为只要画得工整巧妙,主题鲜明、有时代感,就是成功的,但却丢掉了中国画的内核:写意精神。方增先曾批评:“很多工笔画不是笔墨技法的结合,而是日积月累画出来、打磨、润色,虽然外表美,却没有内涵,审美浅薄。”“细”很“细”,但怎么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呢?我觉得要提高意境,当技术提高到一定水平时,还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质,才能表达出理想的境界。

在写意精神的范围和命题中,“形”与“神”是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早在西汉时期,刘安就已探讨过形与神的问题,“画西施面,美而不悦目。看孟贲眼,大而不吓人,重形者失其形”。为什么说“重形者失其形”呢?就是因为有形而无神。过分强调表象就会失去事物本来的面貌。东晋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和“写神”都是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认为“神”是“形”的内在体现。其实,这不仅是写意画“技”与“道”的建构,也是对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体系的美学阐释。

儒家道德观念贯穿写意精神的发展。“人品”与“画质”的关系,道德与艺术的关系,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写意画自诞生以来就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重要形式:放逸天地间,被视为体会玄学精神、体会“道”之妙;文艺创作是展现个人才华的高雅行为;观赏文艺作品也是体会玄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画家通过自我“修身养性”,赋予写意画以高远的风范。在哲学与美学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是写意精神的内涵之一。

中国写意画往往讲究“空静”与“空”,这是道家的审美特征。比如,留白不是要填的背景,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空间组织。“空”的呈现,把人带入一种诗意的境界,引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写意画境界的呈现,往往是一种“空”。这就使画面意境悠远,很有品位。“空静”讲究一种无欲无得、无功利的平和境界,正如写意画把修身养性当成人生的必修课一样,从来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一个完成“人生”的过程。

禅宗对中国写意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以淡代厚,以不似代似,以瞬间代永恒,这些典型的禅宗元素在写意画的发展中随处可见。在禅宗“淡”思想的影响下,写意画更倾向于表现朴素、古朴、质朴。如王维提出“以清心观象,以巧手塑形”的主张,旨在追求艺术作品中心灵自然之美。

写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文化,决定了中国画不能局限于客观对象或个体世界,而是在“技法近道”、“技道合一”中,以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将题材的精神升华、自由发挥。所以,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写意精神,这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原则、“形随意”、“法随意”以及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是统一的。

_写意问墨楼_写意向日葵图片大全

云台疏树图(中国画,局部) 萧云从(清)

写意画的当代生存空间

工笔画越来越多,写意画越来越少,这确实是中国画目前的生态,短期内难以改善。写意画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绘画本身来看,写意画的根基在于笔墨,要达到精到返朴,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对自然的感悟,才能有效地化简笔墨。清代郑板桥若非“画竹四十年,日以继夜,日以继夜,思惟其精微”,又怎能做到“削繁留淡,画得鲜即成”。李苦禅先生曾说,对于一个画家的成长来说,工笔画3年就能完成,但写意画却可能30年都做不完。这也是写意画家越来越少、写意作品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而工笔画又是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产生画面效果的画种。

其次,美术教育相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回顾近百年来西方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我们的现代美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致命的后果:新一代艺术家并不熟悉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西方造型艺术的理念融入了我们美术院校的各个专业,也融入了中国画。比如中国画系的学生画水彩,要研究色彩问题,还要画速写,要学习如何把速写变成白描等等。但中国画并不以追求造型为终极目标,中国画的灵魂在于文化精神,在于笔墨语言品质,在于先进的意境。过分强调造型,用写实造型来改造中国画,在一定程度上把笔墨挤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 过分强调造型,也限制了画家的笔墨发挥,从而导致写意画逐渐式微。需要在现行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不应该是机械的回归,而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写意画发展,大胆创新,勇往直前,把中国文化精神、笔墨语言与品质、意境追求重新推到很高的位置,向年轻人发出信号,从本质上提高对中国画的理解与创作水平。

目前,中国画中开始出现一些现代题材和元素,如城市风景、当代人物、科技产品等。相比写意,工笔画更容易接受这样多样化的题材和内容。此外,读图时代的到来,导致中国画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收藏者,一些中国画开始注重商业化,积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写意画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需要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才能理解和欣赏。在我们创作的历史题材、当代题材的作品中,能否将这些题材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有多少是真正能打动人的,都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中国哲学是讲究“质”的哲学,中国画是讲究“质”的画。中国画是一门非常难的艺术门类,不仅需要笔墨功底,更需要画家对人生的感受、领悟和思考。思想的高度决定了画的高度,也决定了写意画境界的高度。我们当代艺术家如何才能秉承艺术传统?那就要在修身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修养,把艺术推向更新更高的境界。

光明日报(2024年7月2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