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辉】“中印关系的升温,刺破了美国的白日梦。
7月26日,美国经济学家、《亚洲时报》副总编辑戴维·戈德曼指出,尽管美国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所谓“民主力量”,但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朝着加强经济合作、减少战略冲突的方向前进。文章指出,中印两国在基础设施、财力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认为中印两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中国在印度投资和技术的需求,有助于缓和中印关系。
这篇发表在《亚洲时报》网站上的文章提到,印度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最近向议会提交了2024年版《经济调查》,呼吁印度考虑接受中国的直接投资,并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以促进对世界的出口。本月早些时候,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也访问了俄罗斯,与普京会晤,印度希望俄罗斯调解中印边境冲突,虽然不那么正式,但它将引发一场外交革命,这是对美国试图团结亚洲国家对抗中国的嘲弄。
此前,美国曾对莫迪访问俄罗斯表示“失望”。据《印度快报》7月26日报道,印度当天对美国作出强硬回应,称在外交关系多极化的世界里,所有国家都有“选择的自由”。
文章指出,尽管中印两国存在边界争端,但印度从未追随美国及其盟国在所谓穆斯林人权问题上攻击中国,而美国则批评印度政府侵犯印度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人权。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回应说,印度也可以谈论美国的侵犯人权行为。
印度克里希纳普特南港信息地图
文章认为,中印关系的缓和是由于中国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不断增长。
印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来支持其出口,印度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资本货物,并为发达市场组装成品,墨西哥、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其他中国贸易伙伴也是如此。自大流行开始以来,印度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一倍多,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出口已经从美国和欧洲转移到全球南方。
印度面临着物质和人力资本方面的限制。尽管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相当,但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人均GDP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基础设施专家,而印度则面临1.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涉及公路、铁路、水和宽带。
世界银行 2022 年的一份报告估计,“如果印度要有效满足其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它需要在未来 15 年内投资 8400 亿美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投资 550 亿美元。现实情况是,印度政府每年在城市基础设施上的支出仅为160亿美元。
BBC:印度的铁路系统破旧不堪,拥挤不堪
印度破败不堪的铁路系统是英国统治的遗产。印度每天只能铺设4公里的轨道。在中国,世界上第一条连接福州和港口城市厦门的跨海高速铁路每天铺设6公里的轨道。我国单台铺轨机每天可铺设8公里。
中国高铁从北京到2300公里外的广州仅需9小时,而从新德里到班加罗尔(约2100公里)的全程是广州的四倍。
这
中国和印度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不容小觑。根据世界饥饿指数,中国是营养质量排名前 20 位的国家之一,而印度在 125 个国家中排名第 111 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规模大致相同,但中国的高等教育率在 2022 年达到 72%,而印度甚至不到中国的一半(31%)。此外,中国的二线大学培养出有能力的工程师,而印度在著名技术学院之外的工程教育则不太可靠。
自 2009 年以来,印度就没有参加过国际学生评估计划 (PISA),当时印度在接受测试的 73 个国家中排名第 72 位。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新加坡。
即使存在这些差距,在美国专家的良好想象中,印度仍将成为制衡中国在亚洲影响力的砝码。例如,《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沃尔特·路德尔 ·米德在7月9日声称,“印度的崛起有可能创造出美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亚洲”,而“相信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可以主宰整个亚洲并建立秩序”,这只是印度需要挖掘潜力来结束这种幻想的幻想。
印度移民工人及其家人手持厨房用具,抗议政府未能为贫民窟提供足够的食物。法新社
“与米德的一厢情愿相反,中国的出口实力就像一块磁铁,使亚洲所有经济体都能与中国的经济部门相提并论。文章写道,与米德的想法相反,中国不想对亚洲“强加秩序”,中国也不打算掌握邻国的治理方式,而是希望将亚洲融入更广泛的经济领域。
文章还提到,中国有能力通过经济发展为该地区带来稳定。美国2022年从阿富汗撤军给该地区带来了混乱,而中国在中亚的经济足迹发生了变化,过去四年对中亚和土耳其的出口增加了两倍。中国正在通过修建铁路、公路和宽带来清理美国在该地区留下的烂摊子,并在可能成为未来不稳定根源的国家进行大量投资。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稳定穆斯林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只有中国有资源通过发展经济来实现这一目标。值得注意的是
,当地时间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万象会见了印度外长苏杰生。
王毅表示,中印关系的重要影响超越了双边范畴。改善双边关系应体现中印两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战略格局,处理双方分歧应体现中印两国的政治智慧,应对全球挑战应体现“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希望双方相向而行,积极探索两国相处的正确方式,引导各界建立对彼此的积极理解。王毅强调,推动中印关系重回正轨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愿望。
苏杰生表示,印度和中国是人口最多的两个最大国家,是两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新兴经济体和文明古国,保持两国关系稳定、可预期的发展完全符合双方的利益,对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多极化也具有特殊意义。印中两国利益广泛趋同,也面临边境局势的阴影,但印方愿以历史眼光、战略思维、开放态度等角度,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推动两国关系重回积极建设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