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Alphabet今年第二季度向DeepMind和谷歌搜索部门投资22亿美元打造AI模型,较去年同期的11亿美元有所增长,但AI何时能开始为云业务乃至广告业务带来收入仍是未知数。
虽然Alphabet在财报中没有透露其AI研发投入占比的具体比例,但谷歌近期发布的环境报告透露了其AI投入的规模,2023年,该公司为了扩建AI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2年增加13%。
不仅如此,Alphabet 计划在 2025 年底前每季度至少投资 120 亿美元,即使这可能会影响利润率。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强调,投资不足的风险远大于投资过度的风险。
除了谷歌之外,OpenAI也被外媒爆料今年可能亏损50亿美元,该公司全年营收预计在35亿美元至45亿美元之间,但总成本可能高达85亿美元。
高盛在6月27日的一份报告中分析了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包括对数据中心、芯片、其他AI基础设施和电网的投资。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投资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红杉资本合伙人戴维·卡恩也指出,科技行业每年需要创造约6000亿美元的营收才能弥补目前对AI的所有投资,但目前还远未达到这一数字。
“人工智能泡沫”破灭的速度是否更快?华尔街争论
作为引领生成式AI浪潮的巨头,谷歌和OpenAI在AI营收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加剧了华尔街对AI能否成为增长动力的担忧。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市场大幅调整之前,“人工智能泡沫论”已存在一段时间,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泡沫,并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标普500指数带来了9万亿美元的增值。
今年早些时候,摩根士丹利曾发出警告,称股市的强劲表现已将股票估值推高至到2023年底可能无法持续的水平。当前的市盈率预期和较低的股票风险溢价表明投资者面临的上行空间有限且风险增加。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市盈率接近22倍预期收益,为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18倍)。虽然上周三“七大”科技股的暴跌可能不是泡沫破裂的开始,但巨额跌幅正在加剧投资者的担忧。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表示,对冲基金在过去两周内一直在减少对美国股票的持仓,原因是担心围绕科技股的情绪转变可能会抹去今年早些时候的涨幅。摩根士丹利7月25日表示,计算机驱动的宏观对冲基金策略在周三(7月24日)抛售了200亿美元的股票,预计未来一周将抛售至少250亿美元,这是十年来最大的风险清算之一。
随着科技股轮动加速,市场情绪的变化也是加剧近期市场跌势的可能因素之一。上周,英伟达看跌期权需求超过看涨期权,达到五个月高位。此外,有分析师认为,近期科技股遭遇逆风,还因为美联储降息预期迅速升温,加速了资金从美国股市流出。
不过,在其他一些分析师看来,市场这次的反应有些过度,更多的是短期波动,他们认为,在即将到来的美股财报季,华尔街将更好地消化科技巨头的业绩表现和更广泛的AI技术发展趋势。
“虽然投资者可能对大规模的支出浪潮感到担忧,并担心这些投资将导致难以实现的利润增长率或利润率......但我们强烈不同意这种悲观的看法,因为这波支出浪潮进一步证实了人工智能革命是真实存在的,”以 Dan Ives 为首的 Wedbush 分析师在一份投资者报告中写道。
韦德布什还重申了对美国科技股的看涨立场,并再次预测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到今年年底将再上涨15%至20%。
Truist 的首席投资官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尽管科技股在经历了 2022 年以来最强劲的两个月表现后正在进行回调,但预计长期牛市仍将保持完好。”
投资平台公司AJ Bell的投资分析师Dan Coatsworth认为,微软、Meta、苹果和亚马逊将相继发布业绩结果,英伟达也将在8月底发布财报。一旦数据公布,我们或许就能知道这是否是消除泡沫的必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