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每日财报 秦楠
2023年6月15日,我国成功实现“一箭41星”壮举,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打破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同时,108颗“吉林一号”卫星的组网运行,使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一成就进一步巩固了长光卫星在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依托“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吉林省积极推动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等相关领域发展,构建了覆盖卫星研制、发射、运行、应用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由近700家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其中,长光卫星作为我国首家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不仅在行业赛道占据主导地位,还成功入选2020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成为东北地区领军企业。
6月29日,长光卫星更新了科创板IPO问询回复函,涉及未来业绩预期重大调整,并公开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部分信息。
尽管长光卫星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此次IPO拟募资26.83亿元,拟发行不超过2.29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43%。以此测算,其目标估值高达257.3亿元。但这一目标估值能否实现,仍需市场和投资者进一步验证和评估。
1.什么时候能盈利?
长光卫星作为我国首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遥感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建成并运行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分辨率1米以下)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2020年至2023年,长光卫星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由2020年的1.04亿元增至2022年的6.0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0.17%。不过2023年营收增长势头放缓,营收仅为5.85亿元,同比下降2.8%。
针对营收下滑,公司在回复函中表示,这只是暂时的,未来2-3年公司将继续推进星座建设和完善,随着在轨卫星数量的增加,星座服务能力将大幅增强,成为全球主要的卫星遥感数据提供商。基于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规划、在手订单及行业前景,预计2024年至2026年卫星遥感信息服务营收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将增长至近20亿元。
虽然公司预测前景良好,但公司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19年至2021年三年,长光卫星营收分别为0.85亿元、1.04亿元、3.12亿元;且至今尚未实现盈利,净利润分别为-3.92亿元、-3.91亿元、-2.2亿元。虽然回复函中未公布2023年的亏损情况,但结合公司预测,扭亏转盈最快也要到2025年。
长光卫星解释称,这是因为公司持续致力于“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因此每年要承担较高的卫星折旧费用和研发投入,加之公司早期规模较小,销售收入不足以覆盖同期的卫星折旧费用、研发费用和人员成本。
从业务构成来看,长光卫星主要提供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和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两大业务。其中,卫星遥感信息服务报告期内始终占据公司业务核心地位,除2022年占比47.81%位居第二外,其他年份均为第一大业务。
从客户性质来看,长光卫星提供的军事相关卫星遥感信息服务金额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有所下降。
具体来看,2020年至2022年、2023年上半年,军工类业务占比分别为61.57%、66.5%、51.28%、33%。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商业遥感产业下游应用市场仍以军事相关领域为主,但民用领域需求正在逐步显现。随着遥感信息技术和遥感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时间分辨率的增强,未来民用领域需求和市场有望大幅增长。
此外,长光卫星还在积极发展冠名业务,如为哔哩哔哩、腾讯、一汽、学而思等知名公司提供冠名卫星服务。作为无成本业务,该类业务毛利率高达100%,属于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范畴。2020年至2021年,公司冠名业务收入分别为446.45万元、383.84万元。虽然后续年度具体收入并未披露,但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前五大客户中,有四家客户主营销售为冠名服务,合计金额425.15万元。
2. 关键是扩大客户群
上文我们了解到,长光卫星预计2025年公司将扭亏为盈,但该公司2024年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已降至10颗,2025年则降至28颗,导致相关数据基本“缩水”。
公司预计扭亏为盈时间仍为2025年,但受多种因素变化影响,投资者对这一预期的合理性存有疑虑,长光卫星未来能否扭亏为盈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开发更多的民用客户、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卫星资源。
在当前的市场推广中,长光卫星不仅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还紧跟时代潮流,采用自媒体与官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公司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等主流自媒体平台每日发布《每日一图》《吉林一号公开课》《宅家看地球》等图像内容,成功将“吉林一号”和卫星遥感的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长光卫星在重大事件中的积极响应也为其赢得了广泛关注。例如,针对外媒报道的马航MH370疑似坠机地点,该公司迅速调集十颗卫星进行拍摄。虽然最终在卫星地图上没有找到飞机残骸,但此举无疑彰显了该公司的技术实力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早在2017年5月,该公司还因成功拍摄到美国军事基地而受到广泛关注。
从目前公司董事会成员来看,不乏来自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的专家学者。正是凭借强大的资源背景和技术支持,长光卫星成功吸引了众多央企客户的青睐与合作,其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均成为公司重要的合作伙伴。
但关键在于如何拓展民用客户,与华为开展更多战略合作,探索卫星技术在民用市场的更多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领域,以及防灾减灾、社会经济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长光卫星正在努力满足不同民用客户的需求。
3. 强劲对手
在卫星制造行业,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卫星创新院为代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优势明显,长期深耕行业,主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验收和实施。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国卫星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外,其余相关主体均为非上市企业。
目前,中国卫星是该领域的老大哥,截至8月2日总市值已达295亿元,2023年营业收入68.8亿元,远超长光卫星同期营收,达到后者十余倍。与此同时,卫星制造领域另外三家上市公司中,航天宏图和中科星图2023年也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19亿元、25.16亿元,均大幅高于长光卫星不足6亿元的营收。但从市场估值来看,截至2023年12月29日,航天宏图和中科星图总市值分别为37亿元、161亿元,相差悬殊。
长光卫星公司近日公布募资方案,拟募资26.83亿元,发行不超过2.29亿股新股,新股发行后占公司总股本比例将达到10.43%。但鉴于长光卫星长期亏损,未来盈利前景不明朗,市场对其257.3亿元目标估值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此外,长光卫星的股权结构也备受关注,公司尚未确定明确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文宇航天、中原航天、涿神创晶、中星华盛、孙明晨、赵永阳等股东合计直接持股比例为24.09%。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宣明先生尽管年近70岁,仍以2.67%的持股比例为公司第一大个人股东。宣明先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后,曾担任联合国技术专家在叙利亚光学研究中心工作,并获得包括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作为我国首家上市的商业卫星企业,长光卫星目前仍面临高投入、低收益、高亏损的严峻挑战,同时其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问题尚未明朗,也给公司未来的经营决策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