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仅退款引发舆论争议

admin

我国消费日是哪一天_消费的日子_

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过多、过度,但仍然太少、不够。

撰稿人:艾川

“退款专享”近日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一时间,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各种传说:“羊毛党”如何猖獗,让商家苦不堪言;商家如何集体为“只退不换”的消费者维权;据说有卖家驱车几千公里,寻找那些占你便宜的人。

这些都是个别案例,但一旦被夸大,似乎每个消费者都有趁火打劫的嫌疑,消费者正常的维权面临被妖魔化的风险;而商家则站在忍辱负重的道德制高点,仿佛这个世界上没有错,从来没有无良商家。

消费者和商家被人为地设置成对立的。

国内消费者真的受到过度保护了吗?

01

在舆论上,“只退款”似乎是中国特色,而国内商家承受着全球独有的售后压力,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但事实上,“只退不换”甚至不是中国电商平台的首创,2017年10月,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就正式上线了“无需退货退款”服务,也就是“只退不换”。

当然,当时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还不强,因此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近四年后,2021年,国内电商平台开始推出“只退不换”政策;到了2023年,它成为了主流电商平台的标配。

当很多人声称国内消费者受到了过度保护的时候,他们其实并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欧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售后服务到底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美国零售业售后服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宽松、超长的退换货服务,以退换货退款期限为例,国内电商平台普遍实行7天无理由退换货政策;而美国电商平台的退货政策则比7天长得多,比如亚马逊上大部分产品的退货期限长达30天,相机等电子产品的退货期限更是长达14天。

相比于电商,美国线下零售的退货政策更加灵活:Walmart的退货政策为90天;Costco对普通商品实行无限制退货政策​​,电视、电脑、相机等电子设备的退货政策为90天。

我国消费日是哪一天_消费的日子_

可以说,正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中国的零售售后服务政策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欧美先进水平相比还只是相差甚远,而这款产品的异军突起,才让中国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了全球最高水平的售后服务。

我们很多人的记忆力只有7秒,就像金鱼一样,很快就忘记了什么叫大店欺负顾客,维权有多难,这是电商时代之前国内零售业的常态。

所谓的消费者第一,往往只发生在3月15日。

国内消费者只度过了几天好日子。

还没坐稳办公室,就有人开始担心“消费者被过度保护”,这实在是可笑,难道中国消费者就这么不配享受世界顶级的售后服务吗?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消费者偏见,只发生在国内的几家电商平台,这都是表面现象,但底层的消费者权益,恐怕还是一片混乱,无处可去。

02

当前的舆论氛围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没有无良的商家,只有无良的消费者。

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案例时有发生,但或许因为太过“日常”和常见,在社交媒体上缺乏热度;而商家集体求“只退不换”的消费者维权,却因为虽然很少见,却足够有新闻价值,成为社交媒体热搜。

好奇是人的天性,这没有错。一些企业因为被人利用而感到困扰,这是事实。但问题是,当人们总是说企业受到伤害、被人利用时,他们就掩盖了消费者普遍处于不利地位这一根本事实。

去年5月,20岁的江苏女孩黄敏霞(化名)在网上购买了一棵石榴树,精心种植后,树苗并未开花,黄敏霞查阅资料后发现,商家卖的树种是开花石榴,而非结果石榴。

黄敏霞给该商户发了至少20条信息,但均显示“已读未回复”,黄敏霞无奈之下,只能通过12345热线、商户所在地投诉平台、当地林业局等方式与商户取得联系。

联系上后,黄敏霞对商家的傲慢态度感到震惊,“第一,他承认我在店里下过订单,但拿不出证据证明我从网店买到了假树;第二,他怀疑我种的方法不对,所以树苗不开花。”黄敏霞说,此外,商家也不接受“一假三倍赔”的谈判方案。

最后,商家说:“赔偿你是不可能的,有胆量就去告我吧。”然后挂断电话,拉黑了黄敏霞。

消费的日子__我国消费日是哪一天

黄敏霞只能忍气吞声。

黄敏霞并不是个例,如果你问黄敏霞,消费者是不是被过度偏袒,导致商家生存困难,她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舆论流传的个案也只是个例,根本不符合黄敏霞的想法,而是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经历。

黄敏霞等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在企业主导的舆论引导下,他们的话语权被代表和剥夺。

总体来看,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过多、过度,但仍然太少、不够。

因此,今年4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将联合社会各界全面开展“安全消费行动”,确立消费者优先的政策导向。

正是因为我们还无法实现彻底的“安心消费”和全面的“消费优先”,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所谓过度保护消费者只是一个伪命题。

不要妖魔化消费者,否则消费者今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会更加困难。

甚至从来不使用“仅退款”服务的消费者,也会成为这种被妖魔化的舆论趋势的牺牲品:没有了“仅退款”的前面,“无条件退款退货”就会岌岌可危。

03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谁弱谁就对”,我们做任何事还是要讲道理、讲逻辑。

但显而易见的是,总体上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制造企业被欺负、被操纵的舆论是没有意义的。

亚马逊为何率先推出“仅退款”政策?这当然是为了争夺消费者,也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但其实,亚马逊当时也明确表示,此举是“在卖家的强烈要求下”做出的回应。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不合理,但其实是符合商业逻辑的:对于一些平均订单价值较低的产品,退换货带来的物流、人工成本其实已经超过了退回产品本身的价值,甚至退回产品本身已经不值得再次购买,而商品的流通价值并不需要商家再次支付额外的成本。

_我国消费日是哪一天_消费的日子

有人说中国和美国国情不一样,中国退换货成本比美国低很多,这当然没错,但所谓的“国情”不能只说一面之词,中国一些小商品的价格不是比欧美便宜很多吗?

也许有人会争辩,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学习美国的售后政策?

我不禁要告诉他们一句有道理的话: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就不能享有和美国消费者一样的正常权益呢?

但这些人可能不喜欢听大实话,所以我们来谈谈“小实话”吧。

近年来,中国电商出海已成为一种趋势,出海后无论是监管合规还是市场竞争,都要对标欧美当地的售后政策。

如果一家中国电商在海外业务中,提到了海外国家的“售后高标准”,而参与其中的商家也认同并执行这一高标准;那么,无论是出于平等的商业道德,还是统一的供应链管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家电商在国内的业务,是不是也应该升级到这样的高标准?

如果国外一套规矩,国内又是一套规矩,结果会怎样呢?公众应该还记得2022年海天酱油零添加“双标风波”的情况。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品牌都被困在舆论漩涡中,用“出口版质量高于国产版”来为自己辩解,或许其中多数都是空穴来风,但这至少说明舆论不能容忍“双重标准”。

当一家中国电商公司对国内和海外业务一视同仁,售后标准同样高的时候,难道它不应该受到公众的称赞吗?为什么它却受到公众的评判?

这真的很奇怪。

如果有一天,这家中国电商在国内市场实行比国际市场更高、更宽松的售后标准,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吗?

04

近年来,国内电商的一大突破应该就是“白标产品的崛起”。

白标产品的兴起有很多好处,消费者享受到了好处,制造能力强但品牌营销能力弱的中小厂商找到了出路,平台也找到了不同领域竞争的路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缺乏品牌积累的白标产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耕耘。

这种努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带来较低的利润率,但更重要的可能是“质量”。甚至可以说,越是贴牌的产品,质量要求就越严格。

质量把关的责任不只是白标厂商,电商平台既然通过推荐等各种方式,把白标产品“背书”到消费者面前,自然肩负起天然的道德义务:保证白标产品的质量。更严格的标准,保证了白标产品的质量。

不管是无理由退货,还是“只退款”,都正是在这个逻辑之内。

这难道不是平台责任的体现吗?

平台把以前不知名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这是平台对中国制造业的责任,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压力。如果平台只关注知名品牌,这些小厂商永远无法成功。平台再用售后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厂商,这是平台对愿意给新品牌机会的消费者的责任。

无数默默生产、缺乏品牌资源的中小制造业需要这一宝贵与消费者联系的机会,但也不能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这个机会就会不可挽回地丧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较高的售后标准不仅可以让尝试新品牌、小品牌的消费者放心,也是保障白标产品崛起的有力工具。

不然的话,你告诉我,白派这一生怎么能有出息呢?

高标准、严要求,才是小品牌崛起的必由之路。

05

有没有专业坑蒙拐骗,恶意“只退不换”或者坑人?

当然有,有的甚至很恶劣,是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害群之马。

但问题是,为了彻底消灭这一小撮害群之马,我们难道要不经意间伤害那些恪守消费者道德的普通消费者吗?

_我国消费日是哪一天_消费的日子

商家的利益是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也是利益。

一些舆论喜欢夸大“吃亏者”的数量和活跃度,似乎如果“只退不换”的政策继续推行,消费市场必然会被“吃亏者”所主导。

这实在是杞人忧天,甚至有些夸大其词。

有商家曾经算过一笔账,该公司每销售100元商品,按照售后费率计算,平均有3.5-4元是售后成本,1-1.5元是流量成本,整体售后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占比并不高,说明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会滥用售后服务。

也就是说,“仅退款”等售后成本已经被充分考虑进企业总体成本之中。

社交媒体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当提到“薅羊毛”话题,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不屑一顾,甚至愤慨不已。

在一些舆论眼中,他们将这种情绪视为反对“只退不换”、反对高标准售后服务的“舆论”。

我认为他们误解了,或者是故意误解了。

这种情绪恰恰说明,大多数消费者是拒绝滥用售后服务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道德。

我们当然不应该考验人性,但也应该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心。这也是国内外电商平台愿意推出高标准售后服务政策的深层逻辑。

至于极少数的不劳而获者,谁说我们应该对他们不管不顾呢?

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和各种技术,打击恶意炸店、团伙作案的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团购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平台不仅会提醒商家留存证据、报警,还会配合提供相关证据;如果一个或多个账号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发起“只退不还”,不还钱,就会被列入平台的“黑名单”。

难道舆论只看到小偷吃肉,看不到小偷被打吗?

在这个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消费者的热情和信任。

刚刚享受了几天好时光的中国消费者理应得到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