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上海户外艳阳高照,气温逼近38℃,上海市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大厅内,一场电力削峰“攻坚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午后,上海用电压力随着气温回升逐渐回升。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需求侧管理中心副主任赵建利盯着数字屏幕上实测的用电负荷曲线,半小时后全网供电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回顾情况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宣布,已完成全市最大虚拟电厂迎峰度夏快速减峰容量验证,创下调控能力新高峰,最大响应负荷突破历史记录,达到70.43万千瓦。
上海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部分信息已加工)。
8月份以来,上海高温天气持续升级,全市电网负荷首次突破4000万千瓦,为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电力供应挑战,国网上海电力今夏共组织虚拟电厂调峰呼叫25次,最大响应时间为25小时,负荷多次突破60万千瓦。
“这相当于在上海不增加一寸土地、不多耗一吨煤,就增加了一个大型火电机组。”赵建立介绍,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的发电厂,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空调、照明等可控用电设备、储能装置以及分布式新能源整合成一个灵活的能量控制网络,可以有效平滑电网波动,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高峰时段一般在下午和晚上,这个时间段电网压力很大,但一些工厂、储能设施、商场等,在这个时间段,可以通过提高空调温度、调整施工工期等方式,减少用电负荷,对电网的压力减轻一点就好了。”他进一步解释道。
同样是烈日高温天气,工厂、商场为何愿意配合虚拟电厂“削峰填谷”计划?上海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参与的虚拟电厂及其下属资源用户都将获得激励性收益,用“市场之手”代替行政命令,调节电网平衡。
作为虚拟电厂的先行者,位于莘庄工业区的上海世达精密不锈钢有限公司有发言权。“我们主要生产不锈钢卷板,属于高耗能企业,以前电网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们只能限产,甚至停产,以减少电网负荷。”能源管理总监庄志杰告诉记者,限电令不仅影响生产,对24小时不间断的生产线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去年加入虚拟电厂应对后,工厂调整生产计划,降低消耗。用电量低的生产任务安排到“削峰”期,用电量高的生产任务改到“填谷”期。这样不仅把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去年我拿到了2万元左右的补贴,大概是20%左右。”
早在2014年,上海就成为全国首个电力需求响应试点城市,并于2019年正式启动虚拟电厂运营系统,经过十年积累,上海已培育出24家虚拟电厂,接入用户资源超过1600家,可上报调节资源量超过97万千瓦。未来,上海虚拟电厂正朝着实现区域最大负荷5%调节能力的目标迈进,此外,上海虚拟电厂还参与了“沪皖”跨省市丰富需求侧调节资源互助交易,在全国率先实现省际交易全链条技术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