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西阵织领带:传承千年的纺织艺术,彰显独特品味与审美

admin

我第一次去日本出差是在1986年,遇到了在北京接待我的朝日新闻社经济部部长富冈隆夫先生。我参观了编辑部,并在编辑部附近的闹区喝了点酒。最后离开时,富冈先生送给我一条领带,郑重其事地介绍道:“这是西阵领带。”那是一条深灰色的领带,花纹严谨,华丽而不花哨,极其精致。

回国后,我每次会见外国记者时都会戴上这条西阵织领带。有一次,一位年长的记者看到当时二十多岁的我戴上这么昂贵的领带,夸我“审美感好”。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才知道西阵织相当于中国南京的“云锦”,是日本纺织业最传统的产品。如果在日本留学工作期间能去京都,一定要去参观西阵织工坊和相关档案馆,感受那里的工作氛围,了解日本传统工艺的最新变化。

最近听说,西阵织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却很难维持下去了。问题不仅出在市场,还出在原料加工、承包制度、作坊继承人等方面。尽管日本政府大力支持,但要延续这一传统仍然困难重重。

百年老店在竞争中惨败

日本企业目前正面临巨大破产潮。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信用调查机构帝国数据库2024年4月的数据显示,2023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日本破产企业数量达8881家,较上一财年增加30.6%,为近30年来最高增幅。

企业经营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力短缺和物价上涨。2024年5月25日,东洋经济周刊发表专刊《企业到期大时代的处方》,预测2024年破产的企业数量将超过1万家,远超近年来每年因新冠疫情而破产的企业数量。

从东洋经济新闻提供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太多企业因为疫情无法继续运营,不得不破产。不过,也正是因为疫情,日本政府才给企业提供了大量维持运营的现金,让它们在疫情期间得以生存。当疫情结束,政府停止支付企业运营的维持费时,大量企业立刻破产了。

百年经营老店__争做百年老店

《东洋经济周刊》报道了这样的例子。在日本广岛县三原市,有一家经营了百年以上的面包店“小木路面包”,2024年1月因负债1.68亿日元(约合827万元人民币)而宣布破产。这家成立于1918年的面包店,曾推出过大量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的面包。随着大型超市的出现,面包店在超市开设分店,巅峰时期,年销售额曾达到3.6亿日元,成为广岛县家喻户晓的面包店。

随着同行竞争的不断加剧,设备、市场、新产品的竞争越来越重要,而由于历史悠久、设备相对落后,迪路面包逐渐失去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取胜的能力。

2023年底《东洋经济周刊》前去采访时,老板小木司慎吾告诉记者:“不得不解雇7名正式员工和14名临时工,还有3名员工还背着房贷,需要请同行继续聘用他们。等这一切都做完后,公司就会正式走破产程序。”然后,正如上一段所说,公司将在2024年1月宣布破产。一家百年老店在这一轮竞争中黯然倒下。

_百年经营老店_争做百年老店

日本新潟县燕市藤次郎株式会社,女工正在磨刀。 胡俊凯 摄

“2009年我从父亲手中继承面包店时,我们已经亏损很多,但随着超市门店的扩张和品种的增加,我们逐渐扭亏为盈,看到了新的希望。”奥吉鲁说。但新冠疫情爆发后,先是顾客无法进店购物,然后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水费和电费也不断上涨。他们想把涨价转嫁到产品上,但消费者也不富裕。所以在日本经济看似出现复苏迹象的时候,奥吉鲁面包店却破产了。

我也去过三原市,知道这里有三菱重工、帝人等日本著名企业的分厂,也有支撑大企业的各种中小企业。但从三原市的人口统计来看,和大多数地方城市一样,三原市的人口正在减少。近20年来,随着大企业在海外投资,其在日本的生产能力开始萎缩,中小企业也限制了新业务的发展。三原市的人口减少了约20%,提供餐饮服务的Ogiji面包店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

根据帝国数据库公布的调查结果,日本破产企业最多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的中小型散户企业,即便是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也未能逃脱这一轮破产潮。

日本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问题是:

1)劳动力短缺,难以利用现有劳动力的技能拓展新业务;

2)随着人口减少、老龄化,企业销售额开始下降,未来即便做出相关努力也很难提高销售额;

3)日本社会在失去的30年中失去了创造新企业的能力;

4)除了日立、三菱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品牌外,新品牌并不多,日本整体上对新技术的口碑并不好,这是技术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不足造成的,未来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5)缺乏有效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日本工业发展辉煌的时候,人们非常推崇丰田的生产方式,但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状态之后,日本企业在管理上很难创新。国家号召企业实现数据化转型(DX)、绿色化转型(GX),概念不错,但由此提高的企业生产效率却有限。

而且企业历史越长,面临的问题就越棘手,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企业面临诸多市场和社会因素的剧烈变化,自身应对能力相对不足,导致疫情过后,大量企业破产。

日本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接班人

我在日本工作期间,走访了数百家中小企业,深知接班人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

_百年经营老店_争做百年老店

行人行走在日本东京涩谷街头。新华社记者张晓宇摄

在经济繁荣时期,任何稍有野心的人都会想到创业,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但当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甚至衰退期时,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显然不如大企业,更别说相对稳定的大企业的员工、教师、行政人员的工作了。如果想凸显个性,赚取丰厚的收入,也可以从事艺术工作。

孩子们看着父母在家里辛勤工作,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耐心等待亏损期过去。他们的父母一直期待进入更稳定的商业周期,但他们并不一定愿意离开稳定的职业或不稳定但充满梦想的艺术圈。太多日本中小企业家不是没有孩子或员工,但 30 多年的经济亏损,让太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愿意继承生意的人。

中小企业不重视接班人的培养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走访过的中小企业主,大部分子女的受教育程度都远高于父母。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不仅提高了,子女考上大学的机会也远大于父母。我看到更多的是,中小企业主的子女大部分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读的大学大多是难以考上的名校。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得到了名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在理论、人脉、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已经相当程度地超越了父母。

争做百年老店_百年经营老店_

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日本的中小企业的概念。根据日本的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是指员工人数在300人以下的企业,日本约有336万家中小企业。员工人数在300人到2000人之间的企业被称为中型企业,日本约有9000家。在日本大型企业板上市的、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上的企业被称为大型企业,日本约有1300家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在经营理念方面非常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比如,在中国企业中,我们很少看到总经理办公室里贴着“家训”和“经营理念”的告示,但在日本,就像进入大学第一眼看到的校训一样,总经理办公室或重要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家训”、“公司训言”、“经营理念”等字样随处可见。很多企业上班前都会把员工聚集在一起,反复背诵公司训言和企业理念。这不仅让企业主的子女从小就熟悉企业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上一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很多企业特别注重构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相关模式包括总结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明确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明确家族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方式(为规避风险,不从事专业之外的经营,不被看似高利润的工作诱惑);保持企业家或老一代与年轻一代的顺畅沟通;在决策时,能够跨越代沟,尽可能形成整个家族的统一意见。

近代日本的商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一代企业家的经营方式未必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将企业的所有权(股权)与经营权分开,一个家族可以持有企业的股权,但不必直接负责经营,经营权应该交给专业的企业家。尽早后备继承人,并在后备继承人中,尽早发掘出未来可以交接企业的继承人。当发现继承人有严重不足时,还有其他人选可以替代。

维持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财务基础的稳定,只有财务基础稳定了,企业才能长久经营。在构建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将稳定的财务基础放在重要位置。

有了这样的管理模式,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日本中小企业大多会定期检讨管理模式的内容,如果经营五年或某段时期出现问题,就会修改经营模式的相关内容。不过,我在日本很少见到有修改家训、商训或经营理念的情况。

除了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外,整个家族都参与日常经营,以家族办公室的形式进行相关运作。例如,家族办公室成为企业经营方面最重要的决策主体,讨论遗产税的缴纳方式,决定主业之外的其他与主业无关的业务,当主业遇到风险时,由其他业务来维持,当家族内部出现重大分歧时,决定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案等。这些方式都可以用来维持企业的长期运营。

在日本各大城市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二世学院”等教育企业家子女的机构。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都有教育企业家子女的课程。扶轮社、狮子会、工商联合会等企业家组织也经常举办企业家子女教育讲座。中小企业有336万家,其中至少有336万家需要培养接班人。企业家本身、企业家组织和日本政府都调动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整体环境的变化,日本中小企业仍然缺少接班人。

技能流失导致行业衰落

据调查公司“帝国数据库”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日本企业面临后继乏力的问题。不少中国自媒体感叹今年每个日本大学毕业生都能拿到好几份工作邀请,并大肆赞叹日本市场的繁荣,认为这里充满商机。他们或许没有注意到,日本企业破产数量居高不下,大量中小企业后继乏力。日本经济总量还在下滑,维持略高于水平线的增速十分困难。即便是西阵织这样的传统行业,也难以避免后继乏力的问题。

日本中小企业后继乏力,除了日本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治理模式无法从内部解决相关问题外,还有行业本身的问题。通过分析西阵纺织相关企业,或许能更深刻理解中小企业后继乏力的现象。

查阅南京织锦的历史可以知道,早在公元417年,织锦局就负责织锦的制造,距今已有1600多年。西阵织约在1500年前开始在京都出现,当时称之为“丝织物”,后来因为主要用西阵织造,所以被称为西阵织。

近代以来,纯手工编织的西阵织已经不多了,全程用了很多机器,但很多图案、款式还是手工制作的。西阵织不仅可以用来制作高档领带,日本的富豪们在婚礼、葬礼上,依然把穿传统服饰“和服”视为正统。虽然西阵织在国内的市场有限,但也不失为一个不小的市场。

西阵织的工序复杂,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织造厂就能完成的,大量的工作需要很多工匠、很多工坊的配合。

几年前我去西阵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工匠普遍年龄较大。问起平均年龄时,纪念馆的讲解员随口说了一句“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可见他们年纪不小了。我没有问每个工序的工匠是否都有了接班人,但从平均年龄来看,至少接班问题相当严重。

西阵织工匠的专业性非常强,各自负责自己的专业,很难接触到其他专业。复杂的工序必须由专人负责,众多工序中只要有一处出现差错,整个工序就会受到影响。

手艺人通常不从书本上学习技艺,而是跟老师傅学习传统技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理解,而不是语言。老手艺人往往从小跟着父母,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某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长大后继承父业并不难。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在学校读书,大学毕业后也会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四五十岁以后,才会回到父母身边,考虑接手,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想要通过书籍、图片、视频等方式全面地介绍西阵织的技艺并非易事。很多时候,无法通过文字或视频来了解。当缺乏后继者时,人们越来越难以继承细分的技艺。对于一些没有了解的人来说,继承也非常困难。这加速了技艺和技术的消亡速度,使一个行业日益衰落。

西阵织中有染色工序,古代工匠在丝绸上滴一滴水,根据湿度调整染料。用湿度计等现代仪器很难制定出染料调整的标准,失败无数,成功出乎意料。但现代工业不能像手工时代那样一点一点地尝试。在测量方面,西阵织仍然使用尺子和英寸,与日本社会普遍使用的厘米和毫米不同。普通人不习惯这样的测量方法。

西阵织是这样,漆器、陶瓷等日本传统产业也遭遇了大致同样的问题。

2024年,相当一部分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名店会破产,国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延长企业寿命,让一些企业得以存活下来,企业本身也希望通过培养接班人、改善营商环境等方式获得传承的机会。

但人们看到,日本经济整体环境难以改变,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弱点难以克服,中小企业后继乏力的问题恐怕在未来仍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