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建筑领域绿色发展经验:节能降碳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

admin

多年来,上海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各区政府在新建建筑节能减碳、既有建筑能效提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的建筑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此,我们推出“碳路先锋”系列丛书,重点宣传各区在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智能化建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亮点和特色,启发各区行业管理部门破解推进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

长宁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自2013年起围绕公共建筑运行维护节能减碳管理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长宁区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管理机制逐渐形成,有力支撑了长宁区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那么,长宁区具体有哪些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可以分享借鉴呢?一起来看看吧~

建立完善机制

长宁区建筑节能管理机制从政策激励、责任考核、市场推动三个角度构建,三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具体做法逐步迭代,从政府强制要求到激发业主自主性,对象从普及型建筑到对自身要求高的建筑,分类施行政策,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建筑的能动性。自2012年以来,长宁区围绕综合节能改造、超低能耗改造、建筑能效提升、高效机房建设、绿色建筑管理优化等工作目标,相继出台配套奖励政策、迭代优化政策、示范绿色建筑管理、推行能效保证合同等市场化手段,开展建筑碳中和倡议(CN100)、协同资产管理等社会评价表彰。

践行节能降碳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

长宁区公共建筑节能机制框架图

01

策略迭代优化

长宁区于2013年首次出台《长宁区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8年进行修订,2021年再次进行修订,其间通过政策评估并及时迭代优化,充分发挥政策作用。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_

激励政策优化

02

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

基准排名公告

对于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长宁区并没有单纯依赖政府激励政策,而是坚持“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激发建筑业主节能减碳主体责任。自2018年起,实施既有公共建筑能效对标排名公示制度(以下简称“能效对标”);自2020年起,将碳效率对标纳入能效对标工作,2021年配套能效对标奖励政策,明确建筑业主节能减碳主体责任,激发业主节能减碳主动意愿与行动,引导公共建筑以市场化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和日常节能减碳管理。

能源效率对标是指按照上海市合理用能指南的能源效率标准,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对标,将该建筑的运行能耗水平与同类建筑进行比较或排序,并将比较结果告知建筑业主。对标结果和排序在政府网站上公开。对标的公开可以提高建筑业主对建筑能耗状况的准确了解,并通过排序激发业主进行自主改造的意愿。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_践行节能降碳

2018年至2020年能效对标结果对比图

自2017年起,能源效率对标排序已连续4年公示,达到合理用能指南先进值的建筑数量逐步增加,而合理值和不合理值的建筑数量则逐步减少。从近3年对标分析的建筑来看,2018年至2020年,建筑总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建筑总能耗较2018年下降6.7%。

03

推广市场模式

长宁区从2018年开始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节能,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了建筑面积41560平方米的400米林带文体综合体项目。该项目采用能效绩效保证合同的商业模式,即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国际ASHRAE制冷机房能效标准0.85kW/t作为合同30%余额的支付条件,将机房实际运维能效与合同支付金额挂钩,实现运营能效保证,有效解决了设计、施工、运营脱节的痛点。2021年项目竣工一年后,经第三方检测,空调机房实测运行能效达到了合同约定的运行能效目标。该案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市场机制对新建建筑能效提升的有效性和技术路径。该建设模式已在上海推广应用。

04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_践行节能降碳

绿色建筑管理示范

优化绿色建筑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建设的新建建筑在运营阶段达到高能效,即对绿色建筑和高能效运营进行量化管理。为实现这一管理目标,长宁区与某新建建筑业主共同探索实践。某新建办公楼于2017年开工,2020年底竣工,项目初期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由于建设后期出现内部管理问题,实际建设标准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准。经与项目业主商讨,采用服务于建筑业主的第三方绿色建筑咨询模式,以绿色建筑达标和实际运营能效达标为咨询服务目标,预估补贴金额覆盖相关咨询费用,通过后续专项管理提升绿色建筑水平和运营能效。最终,项目由建设后期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提升为取得绿色建筑二星运营标识,实际运行能源效率达到《上海市办公建筑合理使用能源指南》先进值。

05

其他协调机制

在社会责任评价机制上,BOMA是一个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国际建筑业主协会,提炼出了一套涵盖全球17个国家、超过16亿平方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最佳实践的国际性法规和实用工具,被全球80%的地区和城市采用。其在上海认证的建筑均为标志性的高端写字楼,如上海中心大厦、白玉兰大厦、金虹桥等。长宁区的节能减排理念和实践与BOMA认证体系中的建筑能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长宁区与BOMA中国开展了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建筑能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使双方各得其所、谋求共赢。

06

促进社会评价

自2020年国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社会对ESG等社会评价的接受度逐步提升,尤其是港资、外资背景的公共建筑业主对碳中和认证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激发建筑业主主动节能减碳的意愿,长宁区借鉴国际上操作碳中和评价的通行做法,将制度本土化落地,于2023年5月联合专业机构、咨询单位、龙头建筑企业共同发起CN100公共建筑碳中和倡议机制,倡议建筑主体自愿加入倡议,优先实施二氧化碳减排策略,即:能源效率优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碳补偿中和其运营阶段不可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承诺期内碳中和;发起成立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公共建筑业主、专业机构等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制定《长三角公共建筑碳中和评价标准》,规范评价工作,通过这一评价机制,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建筑业主通过社会评价和认可,积极提升建筑节能水平。

经验教训

长宁区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管理机制,以行政法规实现基础节能管理要求,以激励政策刺激市场神经,通过社会评价激发建筑节能积极性。机制建设始终注重迭代更新,强调结果导向,注重实际运行能效而非单纯设备性能指标,认真梳理各类建筑特点,对不同管理要求的建筑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措施。

第一,注重迭代更新。公共建筑节能减碳管理机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技术创新、理念进步而逐步迭代完善,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是保持机制活力的重要途径。

二是强调结果导向。一是补贴与实际运行能效挂钩,注重量化考核,补贴内容涉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高效机房、运行调整、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等。二是实行能效保证合同,要求签订合同时,空调机房效率等指标必须达到承诺值,否则将采取一定措施,确保项目实现节能目标。三是示范绿色建筑运行能效管理,将绿色建筑实际能耗作为绿色建筑补贴的必要条件,实现绿色建筑与低碳运行量化挂钩。

三是精细化、分类施行政策。长宁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实行的是分类政策。政府管理政策原则上是全口径管理,但越高级的政策,考虑到兼容性,就会越粗放。实际操作中,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都是抓住主要矛盾,不同管理层次的建筑管理方法要有所区别。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管理要求,可以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分类,对症下药。

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

精细化分类政策实施示意图

第四,激发市场力量。除了行政法规的约束,政府管理部门在政策设计时,也可以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政策设计,激发市场自身的力量。一方面是与市场机制对接,对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共建筑,长宁区配备了CN100、BOMA评价机制,引导建筑业主通过社会评价或认可,积极提升建筑节能水平。另一方面是激发咨询机构的动力,对于广大节能咨询机构,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咨询服务公司或机构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编制,并给予奖励。

典型案例

1天汇商务广场

综合节能改造项目

项目于2023年完成一期节能改造,实施一系列节能减碳措施,包括冷冻机房智能群控改造、空调系统优化调整、空调箱及冷却塔风机变频改造、屋顶新增光伏系统、照明灯具LED改造、油烟机联动控制改造等。经第三方节能审计机构评估,项目年节能量为1094.1吨标准煤,建筑综合节能率为10.99%。

践行节能降碳_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_践行节能降碳

空调冷站调试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_践行节能降碳

新风机组变频柜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_

屋顶上的新型光伏系统

(左右滑动查看)

2长宁区新泾镇人民政府

超低能耗改造项目

该项目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1987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主体方案包括围护结构性能优化、空调系统节能优化、增设光伏发电系统、增设能源管理系统、更换高效照明系统等五大标段,共计11项节能措施。以2023年实际运行能耗数据及2024年全年预计光伏发电数据计算,扣除光伏发电后,建筑综合能耗将降至10.82kgce/(㎡.a),为指南先进值的67.6%,与改造前基准能耗相比,建筑综合节能率可达61.3%。

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

_践行节能降碳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

更换节能外窗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_

屋顶节能改造

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_

空调设备性能改进

_节能降碳活动方案_践行节能降碳

分体空调智能群控

(左右滑动查看)

当前,“双碳”治理工作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明显提升,面对“双碳”目标的高标准、严要求,除现行行政法规外,还应建立“政策激励+责任考核+市场推动”的组合机制,激发全社会力量,形成最大合力。

长宁区的实践表明,保持政策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坚持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分时施策,分区域、分类施策是形成有效机制的重要原则。–END

来源:节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