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耿建阔陈元秋光明日报通讯员李辉
10月11日上午10点,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怡然敬老院大厅里,老人们随着动感的音乐手舞足蹈,随着园长的摇摆。
“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很开心!” 88岁的刘玉培老人满意地说。敬老院院长刘华带领老人唱歌跳舞的视频走红网络。这家养老院打造了养老特色“幸福养老”的“金名片”,让老人安享晚年。
唐山市古冶区是资源型工矿区,有13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近年来,古冶区着力转型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累计吸引社会投资4亿元,串联连接各类大中小型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健康养老。畜牧业已成为该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26家养老机构共有床位319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张。养老机构硬件规模位居全市第一。
古冶区的“幸福养老”模式迅速在唐山市蔓延,吸引了众多北京、天津的老年人。 “截至今年二季度,唐山养老机构入住京津老人529人,比一季度增加104人。”唐山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乔武明说。
与机构护理相比,一些老年人更喜欢家庭护理。 “不离开亲人,不离开家,在家安享晚年”是这些老人的共同心声。为此,唐山市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支撑、机构为补充、以“幸福养老”为核心、与医疗护理相结合的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老年人护理需求水平。推动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年人身边、身边、床边聚集。
“有了这个移动扶手,我就可以自己坐在轮椅上,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唐山市路北区茂华社区居民孙宝荣双手抓住床边的移动扶手,慢慢挪动身体,顺利坐了下来。坐在轮椅上。
孙宝荣是一名高位截瘫患者。她家除了安装移动扶手外,还配备了防滑地垫、电动辅助扶手、移动淋浴椅等设施。 “有支持可以节省很多精力。”孙宝荣说,以前从床上搬到轮椅上非常困难。现在有了这些辅助设施的帮助,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安全。
今年以来,唐山市按照自愿、安全、便民、经济的原则,实行入户政策和政府补贴,支持特困老年家庭开展适龄改造。围绕室内行走的便利性、如厕洗澡的安全性、厨房操作的便捷性、家居环境的改善、智能安全监控、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结合专业第三方机构,全面分析各户的居住面积和老年人的生活能力。评估、协商并指导老年家庭选择最合适的装修方案。
2022年以来,唐山市累计完成特困老人之家适老改造7032户,有效提升特困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出门前,孙宝荣必须戴上他的宝贝——防丢手环。 “这也是为老龄化改造配备的,可以监测血氧、血压,还有一键呼叫功能。”孙宝荣说,“现在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只要打个电话,就会有人来送饭、洗澡,我们的各种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孙宝荣提到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将养老服务需求与企业、社会组织对接,为老年人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和热线电话查询相关服务项目、标准和价格,进行“订单”预约,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助餐、助浴、健康管理、居家护理等上门服务。
热气腾腾的饭菜、窗口排起的长龙、忙碌的工作人员……这就是社区食堂、农村老人食堂的日常生活。目前,唐山市拥有助餐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971个,其中城市社区669个,农村302个。布局科学、配置合理、服务齐全、管理规范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除社区食堂外,各社区还因地制宜建设居民活动中心、康养中心等,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餐、文体活动、医疗保健等养老服务。
唐山市努力为老年人提供热情周到的照护服务和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让这座“看上去很硬朗”的工业城市处处充满温暖。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4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