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一天,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导演陈青第一次联系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时,险些遭到拒绝。陈青为了纪录片《邬达克》来到这里。自从2014年第一次听到邬达克这个名字以来,这位传奇建筑师的故事就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里。到2021年,纪录片的启动资金到位,就剩下东风了。
刘素华是最熟悉邬达克的人之一。从修缮邬达克旧居、建立纪念馆,到举办“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15年来她已经与邬达克这个名字形影不离。不过,当她听说陈青来意时,却露出了几分拒绝的神色,“当时邬达克因为我们的努力,名气很大,自媒体和国外电视台纷纷涌来,拍摄需求也很多。” ,其中一些并不如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但陈青却是有备而来。在之前的七年准备期间,她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正式上线前,她曾前往匈牙利、意大利等地寻找邬达克的足迹。她还通读了《邬达克的家》等书。图书。两人很快就开始通电话,刘素华后来成为了纪录片《邬达克》的总策划。
“战争期间,一个外国人在上海留下了那么多的建筑遗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充满传奇色彩,这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自然具有吸引力。但更令人着迷的是,为什么他的建筑仍然被解读和挖掘”时至今日,它再次成为网红,与我们今天息息相关。”纪录片总导演陈青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10月21日起,根据旅居上海的建筑师邬达克的人生故事改编的五集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科教频道正式与观众见面。 9月初,该纪录片英文版在CGTN纪录片频道完成首轮播出。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
一个世纪前,出生于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来到了上海。上海接纳、保护了这个流浪者,让他成功了。他在上海停留了29年,在上海留下了100多处城市建筑遗产。他的建筑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不仅成为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开创了世界城市与建筑史。一个传奇的。
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里察邬达克家族墓地
在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开幕式上,纪录片主创团队向各界发出寻人启事,征集与邬达克有关的线索,比如曾经居住在邬达克设计的平房、公寓里的人等。邬达克、先辈们参与过与邬达克同时代旧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人们、大光明电影院的“一一凤”女士等。刘素华记得,当她第一次听说这部纪录片将是拍摄5集,她“出汗”,担心信息素材不够。她整理了上一“文化月”期间积累的线索,与导演陈青一起敲开了题材的大门。 “我们第一次被拒绝了,所以我们又去了第二次,就这样慢慢地,一个接一个地战斗到了最后。”陈青说道。
剧照
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纪念馆也成为了摄制组的临时“家”。看到剧组经常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刘素华干脆给了剧组一把钥匙。有时,对客人的采访也会在博物馆里进行,甚至纪念馆里还存放着摄影器材。 “很偶然,我修复了邬达克的旧居。我非常感谢这样的缘分,让我认识了邬达克以及这么多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者。”刘素华说道。
在这几年的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追随邬达克的脚步,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最后,他们编撰了《成为邬达克》、《命运在上海》、《抽象中的复杂》、《走向最高》和《留扇窗》5集作品。陈青说:“我们找到了相关人物比如曾经照顾邬达克女儿的保姆的孙子。我们最终采访了各类人员80余人,使用了各类文件(份)近400份,其中新发现和首次披露的近30份。 ”。
邬达克在加拿大的孙子和孙媳妇
以第一集《成为邬达克》为例,摄制组前往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在那里找到了邬达克的出生档案;他们还追踪了“Hudec”这个名字的起源以及它的拼写如何变回“祖父”。使用“Hudec”代替他父亲的“Hugyecz”。 “第一集,我们讲述他如何来到上海,以及邬达克如何成为一个跟随他29年的名字。第二集,我们讲述他如何在上海定居。”陈青介绍道。 《抽象中的复杂性》这一集重点讲述了邬达克对建筑的理解,特别是他与上海普通人的互动。 “这是最有人文色彩的插曲,邬达克是一位事业巅峰的建筑师,也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好雇主。这群来到上海的外国人,其实和很多上海普通人有着很深的沟通过程。”
陈青将第四集《走向最高》的内容概括为邬达克的“高光时刻”。本期剧组重点拍摄了邬达克的代表建筑——国际酒店、光明大电影院、绿屋等。 “‘最高点’不仅是物理概念的高度,更表达了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们挑战极限、创造经典的过程。”陈青记得,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摄制组在一份剪报中看到,邬达克在设计国际饭店时,还标注了上海外滩其他建筑的高度。 “这记录了他和中国业主不断攀登最高点的过程。”
最后一集《留一扇窗》讲述了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几年的故事。在陈青看来,讲述邬达克的故事离不开当下的讨论。 “我们希望讲述邬达克想在上海留下什么,或者邬达克留给我们什么。他一生设计的杰作大部分建筑都在上海。打开这些形式各异的窗户,其实就是打开那段过去,看看这群人如何在上海寻求共识、创造经典、创造卓越。”
纪录片海报
在刘素华看来,上海与邬达克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邬达克来到上海,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是这座城市造就了他。今天,邬达克和邬达克的建筑是上海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种方式。今年2月,由于某些原因,邬达克纪念馆暂时与公众隔离,前来参观的观众排起了长队。冒雨告别纪念馆,那天的情景刘素华至今印象深刻,“上海市民对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这份真挚的爱心让我非常感动,这段时间我一直很忙碌,希望能够宣传邬达克纪念馆再次与上海人民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