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品牌家电基本都配备了智能语音系统和独立的手机APP。
日常使用还好,但如果停电、有电话进来,所有电器同时打开,不断的叫醒声音就会让单间吵得像大澡堂一样。
近年来,汽车也逐渐加入了这一趋势,AI车载语音助手几乎成为新车型的标配。
尤其是对于已经在研发智能汽车的新造车企业来说,车内的智能屏幕越来越大,车载语音功能也越来越多。
有网友总结了新势力车企的汽车语音唤醒词,快速浏览后,感觉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以前开车的过程就是拿出手机设置导航、打开空调或者用手打开车窗。现在很多人的开车习惯都变成了上车后说绕口令:
“xx你好,打开雨刷,打开空调24度,播放孙燕姿的歌,导航回家。”
很多车主已经深深爱上了AI语音,“除了它和4S店,还有谁会宠着我,告诉我如何把玻璃里的水弄出来呢?”
但也有人认为车企考试只是一个营销噱头。 “发音有点不标准,AI听不懂。要使用它,你必须考一级普通话证书。”
车载语音控制、AI智能还是AI减速?
十年前,驾驶习惯领域的冷战是手动挡和自动挡之间的较量。
十年后的今天,已演变为机械按键派与赛博AI语音派之间的较量。
我学的是手动挡车,后来在街上开自动挡车被老家驾校的教练抓到。
一直坚持手动挡的教练,叼着烟,撇了撇嘴,粗鲁地说:“自动挡是给残疾人用的。”
如果他发现现在流行用车内语音“用嘴开车”,座椅和后视镜不再用手调节,恐怕他又要得罪残疾人了。
喜欢语音助手的人,就像以前自动变速箱的支持者一样,觉得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
以往,新手司机的第一个困难是上路,第二个困难是不熟悉车内的各种功能按钮。
坐进车里,只觉得熟悉的是方向盘、转向灯、刹车油门。至于驾驶平台上一堆小图标的功能键,问题是驾校没有教过,需要慢慢培养感觉。
如果你晚上停车后想在车里找到东西,你应该先花三十秒摸索车内灯按钮;如果挡风玻璃脏了,想喷点玻璃水,应先眯着眼睛辨认方向盘左右拨杆上的图标。
现在无需寻找任何按钮,只需张开嘴并命令“喷玻璃水”即可。
虽然这些常用的功能键打开两次就可以熟悉并记住,不是什么大麻烦,但避免了刚开始找按键的烦躁,还是很舒服的。
确实,如果是开空调、调节车窗之类的小动作,手可能比嘴还快。
不需要将目光从前方移开,伸手就可以凭借惯性直接调节。不需要与车声“你好xx,打开主驾驶窗”和“好的,主驾驶窗已打开”进行几秒钟的对话。 。
但如果是车窗起雾等稍微麻烦或者小众的情况,通过大喊大叫打开除雾会比变成章鱼擦玻璃找到除雾按钮更快。
当你无法搬动重物并打开后备箱时,只是大喊大叫比艰难地打开它更容易。
不过,公公说得对,婆婆说得也对。
看不起车载语音助手的人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在AI智能常常变成AI迟钝的当下,还不确定它是否真的有用。
毕竟各大车企在车载AI语音上的失败已经不止一两次了,而且还有很多著名的场景。
在一次直播中,一位吉利销售人员钻进后备箱,把自己关在里面,想要向大家展示汽车的语音交互功能。
前面一切都很顺利。他成功唤醒了后备箱里的AI,并下达了“打开后备箱”的命令。 AI听懂了,回应道“你确定要打开后备箱吗?”
结果,推销员的普通话不标准。他想说“确认”,但发音却是“querun”。时间长了,AI也听不懂了。
车企在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他们的大型车内语音模型可以聊天,可以模仿真人对话。
但也许在实际操作中看到AI产生的疯狂版本的对话后,你会想求这个死语者别再聊了。
一位小鹏车主要求语音助手将风量调到三档,AI回复他:“你自己调到三档,你可以的。”
如果你仔细想想,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答案。
不仅再现了生活中驾驶员总是指挥副驾驶开空调、擦玻璃、找导航的场景,还模拟了副驾驶此时经常骂人的脾气。
网上一位坦克车主也遭遇了车载AI发脾气的情况。他当时正在听音乐,但不清楚 AI 误判了哪句歌词为唤醒词,并回答了“我在这里”。
车主随口说了一句“我没有给你打电话”,沉默了几秒后,AI居然回答道:“我给你打电话了吗?”
然而,被车载AI背刺最严重的车企非蔚来莫属。
此前,一位蔚来车主与车内语音助手NOMI聊天,询问车主驾驶的蔚来ES7是不是韭菜。
语音助手郑重回应:“这车只是割韭菜的车,更是荣耀的车,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比这车差的车不多了。”
车主听后非常生气,想要换车。
随后,蔚来客服回应称,这是因为其语音聊天部分涉及到了百度小度的问答数据,“这次是恶作剧的,问题已经修复了。”
“车载语音控制好不好?”车企自己也不懂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评测,就是在车展或者车店里冲进不同的车,快速说出十个要求,看看车载AI是否能够识别并听清楚,从而测试不同品牌的语音系统。
有评论博主的语速和唱《双节棍》一样快:
“打开座椅通风,把空调调到22度,打开雨刷,在玻璃上喷点水,打开后备箱,我想听周杰伦的歌,打开副驾驶窗,我想去北京...”
说实话,人家听得有点难听。
经过评测,总体表现较好的是新势力品牌。
小米、文杰等车载AI搭载的小爱、小艺等智能语音系统已经在手机或智能家居上投入使用。
或者像蔚来、极悦那样,车载语音系统与百度等拥有大型语言模型项目的互联网公司合作。
类似RAP的命令基本上可以听到并准确输入。
@北汉行(阿里)
命令下达后,他迅速开始行动。后备箱雨刮器和车窗同时动了起来,看起来他很忙。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在多密码评测中的表现似乎有点差强人意。
博主挑出的奔驰和宝马语音助手要么沉默后回复“我听不懂,请再说一遍”,要么只听清楚最后一个命令。
大家开玩笑说,“当你坐在车里的时候,你就是车里最聪明的人”。
一些宝马、奔驰车主也开着玩笑自嘲,对汽车语音系统说了一大堆指令,等着看车载AI出丑。
有网友因此认为,在大规模车载AI车型方面,传统车企不如新势力品牌。
两个月前,沃尔沃亚太区总裁袁小林公开抱怨该车的语音控制系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刻板印象。
袁小林在诉状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要打开天窗,按下物理按钮需要1秒,使用智能语音需要4秒。有什么意义?谁的需求得到满足?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周鸿祎发视频回应开车时一心多用很难。
我认为语音控制可以让您完成更多操作,而无需向前看,也无需将手从方向盘上移开。
大佬们吵架了,评论区炸了,按键派和发声派打得激烈。
一组人表示,他们只是喜欢物理按钮,而语音控制只是一种花哨的虚荣要求。
一群人批评说,这显然是非常方便和有效的,传统车企不应该固步自封。
乍一看,是否押注智能语音助手似乎是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的分水岭之一。
与不断搞出各种新花样的新造车企业相比,传统车企在这一领域还没有产生太大的水花。
但事实上,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沃尔沃、奔驰、宝马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对车内语音系统的布局升级。
例如,沃尔沃三年前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就配备了与科大讯飞合作的智能车机语音交互系统。
新势力车企近年来在促销中都把语音区域识别作为一个特色来宣传,即区分驾驶员、副驾驶还是后排乘客正在说话的技术。沃尔沃等传统车企也有配备。
您可以将汽车语音设置为只听驾驶员的指令而不听其他人的指令。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在该领域的核心差距其实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使用该技术的目的。
对于拥有多年品牌积累的传统车企来说,其整体发展思路还是更倾向于设计一款大宗机械产品。
智能语音控制只是软件。为体现专利技术的车内硬件提供配套服务。
不过,在很多新势力车企看来,自己赛道上的汽车制造已经不再是做机械产品,而更像是开发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产品最擅长的就是将用户的每一点情感或实质性需求发挥到极致。
车载AI的最终目的是“宠坏”年轻人
近年来,新势力车企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不少智能汽车新功能的出现让大众记忆犹新。
小鹏汽车、特斯拉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实施了休眠模式。
说一声“我想睡觉”,车辆就会自动启动调节温度、折叠座椅、打开空气净化器,堪称上班族的午睡福音。
不久前,哪吒汽车的“车外喊”功能也上了热搜。它可以将你在车内所说的话通过扬声器广播到车外。大家都说这不是一个驱赶争吵的神器。
从此,道路上将布满免费麦克风,每个人都会躲在车里大声喊:“你会开车吗?”
谁说隐藏式门把手不好用?这个隐藏式门把手很棒。当有人从车里冲出来想要和你打架时,它非常适合打开车门。
与上面那些更容易引起关注的花哨的东西相比,车载智能语音恐怕是最被大众低估的。
买车的时候,就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礼物,合情合理,不足为奇。人们往往更关注可见的硬件,例如造型、座椅距离和后备箱空间。
买车之后你才会发现,它是新势力车企隐藏的王牌之一。
是最直接改变人们驾驶习惯、让人产生依赖的项目,成功实现了车主的向上管理。
网上不少车主戏称自己被车载AI“宠坏”了,变得懒惰了。
除了打转向灯、按喇叭等最基本的驾驶动作外,我已经完全习惯了用语音来实现车内的其他功能。
不再愿意伸手去按物理按钮,即使空调按钮就在手边。
容易把手机留在车内的车主,可以直接将“不要忘记带手机”设置为关闭发动机后的关门声音;
如果那天你在后备箱里放了东西,汽车的AI也会设置一个提醒,不要忘记取,这样你就不会等到回家上楼才想到,还得跑到社区停车场又很多。
这些通过智能语音控制实现的功能很难说是具有必要意义的痛点。
但这是一种无声的包围。通过解决大量的小需求,实现驾驶习惯的实质性改变。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从奢侈到节俭的转变。
同时,车主对车内语音的依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中的功能选择太多了。
在车企语音控制系统的推广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口号——“可以控制全车上百种功能”。
随着新势力车企的介入和汽车家居化趋势,各种使用场景下对汽车的微小需求几乎被淘汰。
车企针对每个场景开发了多种支撑功能,如睡眠、露营、照顾孩子、宠物、多家庭出行等。
细致到如果你和不熟悉的同事搭车,你可以一键进入陌生人模式,常用地址等私密内容也不会出现在车上屏幕上。
还有车内KTV、迎宾灯等各种娱乐功能。
上述积累的最终结果是功能数量急剧增加,这是传统物理按键无法满足的。否则桥上就会布满按钮,这只能通过智能屏来实现。
驾驶时,使用智能屏幕远不如机械按钮方便。你必须盯着屏幕并上下滑动才能找到你需要的功能。
在这种劣势下,新造车企业必须选择在车载语音控制系统上投入巨资。
否则,数百个功能几乎毫无用处,用户无法手动找到并使用它们。
也因为功能太多,一些车主发现有时记不住或念不出命令的关键词,导致语音控制失败。
例如,有的车主想放下零重力座椅的腿托,但尝试了三个命令都失败了。
车企正在整合车载AI智能,使其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毕竟,被新技术“宠坏”后,很难从奢侈的习惯转变为节俭的习惯,所以总比永远“节俭”不做任何改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