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角度看,新能源的崛起和燃油汽车的衰落是过去几年和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的趋势。目前,新能源渗透率已稳定跨过50%节点,燃油车尤其是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在各级别、各品类细分市场的份额正在萎缩。
从车型来看,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销量榜前茅的位置基本都被新能源汽车占据。 Model Y、宋PLUS、海鸥、理想L6……无论是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增程式,它们的销量都在3万至4万辆,超越了所有燃油车型。
但当我们把目光从销量榜的榜首稍稍往下移时,我们会看到一大批熟悉的燃油车依然保持着月销量2万甚至3万+的水平。其中不少,甚至环比和同比都保持了上升趋势。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的涨跌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当谈到具体车型的销量时,情况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比新能源和燃料销量排名,结果可能与预期不同。
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内新能源市场爆发的主要推动者是比亚迪、理想、文杰等中国品牌。在以前燃油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主要的销售驱动力是合资品牌。因此,新能源的增长和燃油车的衰落也伴随着合资品牌的萎缩。
如上表所示,将时间线向前推进到2017年,到2021年,海外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将超过60%,并且从2017年到2020年,海外品牌的份额将持续上升。中国品牌的份额实际上正在下降。
从2021年开始,国内新能源市场将正式爆发。此时,中国与海外品牌的兴衰将开始逆转,形势将发生剧变。到今年9月,海外品牌份额已缩水至38.86%,中国品牌份额正式突破60%,成为市场领头羊。此时,新能源的渗透率也恰好超过了50%。
宏观层面市场份额的变化肯定会体现在车型销量上,尤其是销量榜单的变化上。还记得几年前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XX自主车型进入轿车销量前十名,动摇了合资品牌的垄断。如今,无论轿车还是SUV榜单,几乎全部Top 5都成为了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超越合资品牌不再是一个话题,而是一个现实。
不过,如果我们把燃油车尤其是合资燃油车视为失败的话,那么当我们拉出具体车型的销量清单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有些惊讶:
我们先来看看汽车类别。我们分别统计了9月份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保额过万的车型。无独有偶,两个品类上榜车型数量完全一样,都是15款。另外,考虑到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是新车,所以我们使用了8月份的环比数据作为销量变化的参考这里。
新能源车型中,销量最高的海鸥接近5万辆;另外四款销量超过3万辆的车型是秦L、秦PLUS、海豹06和宏光MINI;数量在 20,000 到 30,000 之间的为 Bingo。 、Model 3 两种型号。
燃油车类别中,销量最高的日产轩逸9月销量刚刚超过3万辆,也是唯一一款销量超过3万辆的车型。 2万至3万辆范围内有朗逸、速腾、帕萨特三种车型。总体来看,热门新能源汽车销量明显超过燃油车。
但如果抛开与新能源汽车的比较,只看燃油车的数据,轩逸的销量在3万多辆,帕萨特和迈腾两款B级车的月销量在2万辆左右。其中A6L、E级、5系销量已达到1.2万至1.6万辆。如此规模,燃油车还没有崩溃的迹象。
结合环比销量变化,9月份新能源、燃油汽车有15款实现环比增长。其中,3款新能源汽车环比下降近10%,仅有2款燃油汽车降幅超过10%。 。此外,迈腾、A6L、红旗H5 9月销量环比增长均在30%至40%。此外,速腾、艾瑞泽8、星锐9月份销量环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再看SUV品类,9月份销量过万的车型也有30款。但新能源车型只有14款,燃油车只有16款。从万辆以上车型数量来看,燃油车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然,从主导车型的销量来看,燃油车还是明显不如新能源车。 Model Y和宋PLUS系列当月销量均超过4万辆。此外,宋L、元PLUS、理想L6等新能源SUV月销量突破2万辆。
燃油SUV中,销量最高的是吉利星越L。 9月份售出22,000套。也是唯一一款销量过万辆的燃油SUV车型。这也意味着,月销量超过1万辆的燃油SUV车型,共有15款新能源SUV车型中,月销量在1万至2万辆之间的车型仅有8款。
从销量变化来看,上榜的6款新能源SUV均出现下滑。不过,9月份燃油SUV仅后3款车型环比下降。其余前13名车型均实现环比销量增长。其中,星越L、探岳增速高达30%左右,其他5款车型增速均达到两位数。
说实话,看着榜单右侧燃油SUV绿色大笔环比增长数据,人们很难将燃油车这两个字与失败联系在一起。
当然,如果与2020年左右燃油车的高峰期相比,目前燃油车的势头确实大不如前。哈弗H6 2021年月均销量3万辆,日产轩逸2020年、2021年销量突破50万辆,大众2021年之前的几年,朗逸年销量在45万辆左右,月均销量接近4万辆车辆。
也就是说,与高峰期相比,如今的燃油车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从上榜车型以及环比走势来看,如今燃油车的热门车型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目前燃油车哪里有卖?
在新能源市场刚刚开始爆发时,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充当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火车头,渗透率一度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
但近期,尤其是今年8、9月,国内地级城市和农村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50%,与大中城市的渗透率非常接近。但在领先城市,力代、文杰、特斯拉、蔚来等高端新能源品牌销量较高,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比亚迪、乐宝、长安启源、吉利等品牌销量较高支配。
这也意味着,在国内各级市场,燃油车仍拥有40%至50%的市场份额。具体到车型,主流价位的朗逸、轩逸、星越L,中端市场的凯美瑞、帕萨特、迈腾,豪华市场的A6L、E级、GLC等,均保持强劲的销量走势其中,A6L、GLC部分豪华车型的销量与几年前相比并未出现明显下滑。
此外,在燃油车销量榜上,目前SUV品类排名第一的星越L在上市初期保持月均销量1万辆左右。过去六个月不降反增,稳定在15,000套左右。 9月更是突破2万台,刷新了自己的销售纪录。
此外,目前吉利帝豪、星瑞、长安逸动、红旗H5等自主品牌燃油车销量与新能源市场爆发前相比并未出现下滑。星瑞和红旗H5的销量其实比以前更好了。两年比较好。这种与市场大环境相悖的现象确实值得关注。
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为何市场还需要燃油车?
如果只看销量数据,目前一些燃油车的销量确实还算旺盛,但价格却不太一样。
目前我们看到的燃油车的销量数据,无论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还是豪华品牌,基本上都是以巨大的折扣为基础。与往年相比,即使部分燃油车销量保持稳定,但其在终端市场的主要销售价格却远低于以往。
比如,过去燃油版卡罗拉的起售价基本都在10万元以上。现在,双擎混动版的门槛已经降到10万元以下,燃油版甚至降到了6字头。
此前,合资B级车的主要销售价格基本接近20万元,例如帕萨特、迈腾、轩逸等,但现在主要销售版本的终端价格已降至15万元以下。经过此前的优惠,豪华中型SUV的售价基本不低于35万元。现在,27万至28万元的裸车价格并不罕见。
说实话,即使是对燃油车没有特殊感情的消费者也会发现,在同价位段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实际对比后,即使考虑到购置税和购后成本的差异,很多燃油车仍具有较强的产品实力和性价比。
一旦购车倾向开始转向燃油车,大众、丰田、吉利等一线品牌的主力产品将展现出相当大的吸引力。
除了价格优惠之外,一些积极转变思路的合资品牌也在按照自主品牌的思路造车。比如前不久推出的大众途岳新锐,就是一款全系标配自动变速箱的紧凑型SUV。售价超低7万多元。从入门版开始,标配6安全气囊和倒车停车。影像、一键升降车窗、手机连接等配置,是此前10万元以下合资车型中很少见的。
此外,大众、丰田等实力雄厚的合资品牌现在也积极跟进其部分新车搭载8155芯片、华为HiCar车载控制台、高性能语音交互,甚至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如果不是太迷恋潮流配置的话,现在很多燃油车的进步也已经能够满足很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了。
总之,如果我们努力与时俱进,在产品和价格上表现出诚意,中国市场对燃油汽车的需求仍然很大。不过,在这个逐渐萎缩的市场中,一些车企基本放弃了抵抗,并且做得不错。那些准备退出、但又坚定留下来、愿意努力创新的车企,仍然会在中国市场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