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手镯走红,价格优势明显,但行业人士存疑

admin

“在金店花1000多元就能买到一条价值2万多元的手链。”

某“金包银”品牌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的作品中,师傅用机器将黄金压成薄金箔。经过修剪和整形后,他熟练地使用工具将金片覆盖在银手镯上。优越的。经过修整、抛光、装饰后,一条“金包银”的手链就做好了。 “只需要1克黄金,就能制作出一款具有镀金银效果的古风平环手链。”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

图片/短视频平台截图

随着2024年以来金价不断创新高,周大福、周生生、潮宏基、老凤祥等知名黄金品牌的珠宝金价格已突破800元/克大关。价格更具优势的镀金银制品悄然走俏。它具有类似纯金的精美外观,但价格不到纯金首饰的十分之一。

“花小钱,办大事”的口号听起来很响亮,但不少业内人士对相关产品充满了抵触情绪。有从业者直言:这就像在LV专卖店旁边开一家高档仿制品店一样。人们因辛勤工作而感到内疚。

镀金银制品真的能带来黄金般的体验吗?这种火爆的趋势还能持续多久?

高金价助长黄金的“昂贵替代”

镀金银,顾名思义,通常是在银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金,使其呈现类似于纯金的黄色外观。一位金包银店老板表示,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降低珠宝成本,同时仍具有黄金的质感和外观。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

广东南方黄金市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注册高级黄金分析师宋江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金包银并不是一个新品种。相关技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只是今年金价上涨,让金包银相关的首饰更受欢迎。进入公众视野。

市场上金包银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其外观与纯金首饰几乎相同,但其价格却比纯金制品低得多。浏览有关购买金包银产品的评论,“性价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同样的佩戴效果,却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就能实现黄金的自由!” “千元拿下一条热门金手链,真是花小钱办大事”“婚礼预算有限,又不想丢面子,就买了金包银的三金”补充仪式感”……

齐猛在挑选珠宝时,无意中看到一段镀金银制品制作过程的短视频,惊叹道:“这和黄金太像了。”在她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首饰用黄金的价格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已经上涨了130多元/克。 800多元/克的高金价着实让人望而却步,但金包银。消费压力小很多。 “用几百元就能感受到几千甚至上万元的黄金首饰带来的情感价值满足。”

启萌还发现,与传统印象中金包银款式单一不同,目前金包银产品有多种款式可供选择,包括碎冰纹、卷草纹等流行的设计手法。不仅如此,不少镀金、镀银品牌还承诺按照购买时的重量“回收”镀金、镀银产品。这样的承诺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很多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镀金银制品标榜与黄金“同等”,但与一些售价百元的合金饰品相比,几千元的价格更像是“高价换代”。

中国新闻周刊走访了解到,金包银产品的价格计算方式为:当日金银价格+人工费。黄金和白银的价格是根据当天的价格计算的。根据产品的具体类型,人工费一般在20-30元/克。

例如,一个古代金手镯的总重量为20.9克。根据11月5日金银价格计算,黄金重1.9克,白银重19克。制作费20元/克,总价1748元。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

金包银手镯款式。图片/受访者提供

线上销售已成为金包银产品拓展的重要阵地。据媒体报道,业内人士透露,近一个月来,网络上已出现数百个“金包银”销售直播间。

随着金包银的制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类产品,金包银也走红了线下。几位金铺店主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每天都有人来我们店询问是否卖金包银制品,询问的次数比纯金制品多很多倍,他们在犹豫是否要换金包银制品。”银包装的产品。”

另一方面,金价飙升导致黄金首饰消费下降,这也让黄金从业者面临压力。因此,不少商家转而销售金包银制品,这也促进了金包银的流行。一位转售金包银制品的店主表示:“今年行业生存很困难,金店光靠卖黄金已经养不起员工和租金了。”

爆炸背后的混乱

但金包银带来的“黄金自由”真的稳定吗?

原本对镀金银制品感兴趣的齐猛也看到了很多镀金银制品的“防雷柱”。其中,氧化变色、磕碰断裂、缺货等经历让她心生警惕。 “买合金首饰才几百块钱,几千块钱的镀金银首饰也不便宜,而且水感觉很深。”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

齐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她推迟的不仅是体验问题,还有回收问题。市场上很多金包银包商只回收自家销售的金包银包产品。

这意味着,如果上游厂商出现问题,消费者很容易无法回收。如果商店关门了,后续的产品就无法维持。

宋江振还指出,事实上,大多数顾客都不会去商家处回收。由于回收过程中必须考虑佩戴过程中黄金的损失,因此很容易产生纠纷。

“更重要的是,镀金银制品的鉴定必须绝对公正、客观,破坏性检测是不可避免的,检测后,珠宝就毫无用处了。”宋江震强调,从投资保值的角度来看,要么买黄金,要么买白银。镀金银制品仍存在一定的价值风险。

而且,镀金银制品本身也有很深的“学问”。齐猛发现,不同的镀金、镀银厂家有不同的定价体系。款式相似、重量相同的产品报价可以达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这可能与产品的具体工艺有关。宋江振表示,目前镀金银制品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导致市场上仍有部分银制品电镀或电铸了一层镀金银,也以镀金银的形式出售。

中国新闻周刊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镀金银与镀金银有着本质的区别。镀金银制品的金镀层较薄,一般小于3微米,一般一年左右就会氧化;而镀金银制品的含金量较高,但2年左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氧化。这也是为什么镀金银制品的外观虽然有时看起来很假,但不能等同于真正的纯金制品的关键原因。

也就是说,镀金银产品比纯金产品更依赖售后。目前,金包银行业虽然势头强劲,但尚未形成足够成熟的认证体系和配套售后体系。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包银制品总是与骗局联系在一起。

知名黄金品牌梦金源今年卷入了一场涉及“狸猫换太子”的金包银纠纷案。 2024年8月,山东省潍坊市公安局侦破一系列跨省“金包银”诈骗案件,孟金源就是这起案件的受害人之一。

据警方通报,自2024年4月起,犯罪团伙在事先策划下,采用网购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从梦金园等多家珠宝店购买黄金首饰,然后联系其制作“同款式假冒珠宝”。金包银”。采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方式退回包裹,实施诈骗犯罪,涉案金额巨大。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这种趋势能持续多久?

更重要的是,镀金银和纯金产品的外观非常相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黄金行业带来潜在的信任危机。

很多消费者看到金包银制品“栩栩如生”的诞生过程后,不禁产生疑问:金店会把金包银当作纯金出售吗?

这样的疑虑也是很多黄金从业者对金包银感到排斥的重要原因。林凯在深圳水贝从事黄金相关业务已有8年。他说,水贝市场有商家选择制作金包银制品,但这样的商家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金包银的商家有些“不受欢迎”。

林凯认为,不仅镀金银与纯金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行业对镀金银产品的排斥也是因为“无法辨别真假”。当水贝现金商人入驻金银时,一些金商提出抗议和反对。

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买不起黄金的人,盯上了“金包银”_

“这就好像LV店旁边开着一家高仿店,让人感觉不舒服。”林开是这么形容的。为此,一些珠宝商场禁止销售金包银首饰。

这也导致没有大型连锁品牌金店会主动制作金包银的产品。 “镀金银完全考验一个商家的良心,所售手镯的成色、重量一目了然,并且有专业机构的鉴定证书;镀金银产品的操作空间太大了。据说是1克黄金,但有些商家用0.4克黄金和20克白银,利润能达到800元,谁能说得准呢?林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此,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于今年10月23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镀金银饰品生产销售的管理通知》,规范了镀金银饰品的相关产品标准。提到,除非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裹在银饰上,否则不能称为“包金银”,只能称为“镀金银”;镀金银饰品必须有标签,有充分证据证明其纯度和重量的,可以如实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重量、合格证等。含有黄金。生产者必须对标签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不信任的关键仍然来自于金包银相关产品一般不经过破坏性测试。对于镀金银等合金产品来说,在检测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假标准”带来的利润诱惑不小。

目前,金包银市场正处于爆发期。虽然面临“黑与红”的质疑,但这种黄金的“高价替代”也被不少人视为下一个行业趋势。社交平台开始有金包银的品牌加入招商。 。林凯认为,金包银目前是消费者接受的一个比较新的市场,这让一些商家有勇气进入这个市场,更重要的是受到利润的驱动。

“水贝模式中黄金的利润很低,价值一万元以上的金手镯利润可能只有百元甚至几十元。但目前,金包银正处于流行期, “入局的品牌不多,利润还不如卖满金呢。”林凯说道。

显然,金包银赛道的发展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一位黄金市场资深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金包银市场比较分散,几乎品类齐全,但没有品牌。目前,它们都是由小工厂生产,目前供应有限。尤其是经营小型批发店的商家很多。他们利用互联网制造黄金和白银。他们注册一家公司,每月更换一个账户。整体局势相当混乱。这种行为也会影响行业声誉。

高昂的信任成本也给金包银的流行增添了很多不确定性。林凯认为,金包银的需求确实存在,但随着相关规定越来越严格,势必面临洗牌。现在的热潮会流行一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阵“风”。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