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石油贸易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期货及衍生品工具的应用是与会嘉宾讨论的重要话题。接受采访的油气产业链人士普遍表示,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下,全球油气贸易格局近年来加速推进,利用期货及衍生品管理企业日常经营风险已成为常态。总体趋势。与此同时,产业链也对我国油气期货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充满期待。
原油贸易加速未来一体化
恒力集团是一家发展炼油、石化、聚酯新材料、纺织全产业链的国际化企业。公司目前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81位。本次会议期间,恒力衍生品学院院长关大宇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到了他对全球原油贸易格局演变以及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应用的思考。
关大宇表示,全球原油贸易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体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原油市场曾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交易格局,表现为原油价格出现较为规律的季节性波动。同时,各方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
但2018年以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导致原油供应链加速重组,油价反季节波动十分频繁。作为产业链下游的炼油、石化等企业,其连续生产的特点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而从目前来看,原油市场新的稳定格局尚未形成。”大禹说道。
在此背景下,利用期货及衍生品来管理企业日常经营风险已成为行业大势所趋。据关大宇观察,近年来,产业链企业对价格管理的诉求强烈,对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我国首个对外开放的期货产品,上海原油期货自2018年推出以来,经受住了“负油价”、地缘政治冲突等极端市场环境的考验,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关大宇介绍,近年来,产业链企业对上海原油期货的接受和使用大幅增加。体现在价格上,上海原油期货从最初完全跟随布伦特、WTI等海外价格,到2020年开始逐渐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价格独立性。
“这符合中国作为原油生产和销售大国的地位,体现了中国市场的定价能力,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对冲工具。目前,上海原油期货已成为中国原油定价的锚点。”中国原油市场一方面对产业链企业的日常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成为产业链企业对冲和锁定加工利润的重要工具。”关大羽说道。
天然气市场面临新挑战
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是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生力军。公司原油、天然气年交易量超过5000万吨,年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振华石油天然气事业部总经理兴晔表示,近年来,全球天然气价格屡次出现极端走势,给产业链企业带来巨大挑战。
星野表示,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天然气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天然气价格波动剧烈。例如欧洲TTF价格一度突破90美元/MMBtu,这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极端价格。其次,全球天然气贸易流向发生变化。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锐减,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主要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同时,我国天然气市场开放方兴未艾,LNG接收站投资浪潮兴起。特别是2019年12月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我国LNG市场化进程加快,大量新兴企业进入市场,形成多梯队、多属性的买家格局。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增长动力,并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但产业链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兴业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国内天然气贸易大部分仍以“定价买、定价卖”的传统模式为主。在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天然气企业缺乏国内的价格锁定和保值工具。他们只能将敞口暴露在每日变化的固定价格下,无法有效管理和控制价格风险。
业界期待期货品种创新
针对近年来全球油气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产业链企业期待我国期货品种进一步创新,满足全链条价格风险管控要求。
“早在2017年、2018年,随着中国一些油气企业尝试向第三方开放LNG接收站,市场就开始呼唤LNG期货。产业链普遍认为,随着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开放、成熟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将会催生液化天然气期货等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液化天然气领域新主体不断增多,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对期货工具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星野说道。
在兴业看来,液化天然气期货可以赋予中国产业链企业全链条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液化天然气市场的兴起,培养大型贸易商或服务商等更成熟的参与者。此外,产业链必要的风险管控能力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国际化,从而增强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融合,形成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
事实上,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一直在推动液化天然气期货的研发和上市。本届进博会期间,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能源副总经理陆峰明确表示,正在加强产品和工具研究创新,响应国家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要求,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升级。液化天然气期货和期权上市。
陆丰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依托天然气市场规模化优势,推出国际液化天然气期货期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实体企业提供切入点、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是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
此外,油气企业对成品油(汽油、柴油)期货及衍生品也有旺盛的需求。关大宇告诉记者,早在上海原油期货上市之前,企业就利用甲醇、沥青期货等现有品种对柴油现货价格进行风险管理;原油期货上市后,企业通常利用原油期货和期权管理成品油价格。 “不过,上述间接套期保值方式普遍存在基差波动等风险,市场对成品油期货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关大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