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古城所城里 尽显港城今与昔
奇山千户所,御寇百年奇。
嬗变城郭阔,烟台举世迷。
(通韵)
烟台,亦称港城、登州、东莱、芝罘,系一沿海风光旖旎的璀璨城市。这座城市位于黄海之畔、山东半岛的东端,承载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古城“所城里”作为烟台的象征之一,代表了烟台市(城区)最初的形态,同时也是烟台历史发展与变迁的生动见证与痕迹。
烟台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在白石文化时期,人类便在此地活动。春秋时期,烟台是东夷的领土,战国时期归齐所有。秦朝时,它被划归为齐郡,汉朝时期又成为东莱郡。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烟台隶属于莱州府,大部分时间属于登州府。
秦朝时期,烟台被称作罘,后来更名为芝罘,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烟台北侧坐落着我国北方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其中,“之”或“芝”二字象征着灵芝,“罘”字则代表屏障,合起来“之罘”便是指那座小岛仿佛灵芝般生长在胶东半岛之上。(如下图所示)
明代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修筑小城并设立卫所”的方针,于国家边疆重要地带以及沿海防御关键位置构建了卫所。这些卫所既是军事组织,对外抵御敌人入侵,对内则负责维护周边地区的治安,防止内部动荡。每个卫所编制为5600人,其中千户所人员为1120人,百户所人员为112人。明史中有所记载:在明洪武31年(1398年),为了强化海防体系,抵御倭寇的侵扰,朱元璋皇帝特别批准,在宁海卫(现今的牟平)西北方向40里的地方,设立了一座名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军事设施。该所位于宁海之东,福山之西,习惯上被称为“奇山所”。至于“奇山”具体指的是烟台市内海拔72米的毓璜顶、海拔400米的塔山还是海拔397米的南山,至今尚无定论。胶东东部沿海地区设有威海卫、成山卫、宁海卫、大嵩卫、靖海卫,以及宁津、奇山两个千户所。至1421年,朱棣将明朝都城迁往北京,胶东的卫所肩负起保卫京师的重任,其地位愈发凸显,尤其是奇山所,更是受到朝廷的高度关注。
奇山所逐渐演变成了一座城池,这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其东西两侧长度约为330米,南北两侧宽度约为270米,占地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烟台的古城,城内面积则有8万平方米。根据《登州府志》的记载,奇山所城在昔日是座砖砌的城池,周长约为二里,城墙高约二丈二尺,宽约二丈,设有四座城门楼,十六个铺位,护城河宽约三丈五尺,深约一丈。奇山所城的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四周城墙中央各设一门,其中东侧之门命名为保德门,西侧之门称作宣化门,南侧之门名为福禄门,北侧之门则被称为朝崇门。门楼之上建有庙宇,上层用作远眺之用,下层则为指挥之所。城门与城墙底部均以青石砌成,而上部则使用大青砖构筑,城墙的高度为7.33米,厚度为6.67米。城内(即所城里)设有十字大街,直通四座城门,这是烟台市最早形成的大街。城内设有环绕的跑马道,街道呈方格状布局,路面均由石块铺成。城西北隅是官署和士兵家属的居住地,东北方则是练兵的场所,而西南部分则是兵营、食堂和仓库的所在地。建筑风格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为主,以石材为地基,青砖砌成墙壁,黑瓦覆盖屋顶。起初,城内仅有守卫士兵百余人,随后驻防士兵及其家属陆续迁入,使得居住人口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城墙周边地带亦逐渐涌现出居民聚落,工商业活动逐渐兴盛,城区范围亦逐步拓展。后来,人们通常将千户所城墙内的区域称作“所城里”,而将千户所城墙内外相连的城市称为“所城”。所城里成为烟台市最早的居民聚居区,同时也是烟台城市发展的最初形态。
鸟瞰所城里
据相关资料显示,奇山千户所与众不同,享有独特的地位。它曾是明清两代都城北京的咽喉要地,因此其驻军由皇家直接派遣的御林军负责。特别是在明朝时期,奇山千户所肩负着监察重任,“不属于卫所,却直接隶属于都司”。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烟台的古城,奇山千户所的千户指挥使张升将军率领部队乘坐战船追击倭寇,建立了显赫的战功,然而不幸在文登海域为国捐躯。此时较戚继光抗倭要早100多年。
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帝颁布圣旨,撤销了军事性质的奇山所,将其更名为奇山社。驻扎于此的官兵卸下武装,转为平民,从事渔、农、工、商业等活动,而所城也由军事堡垒转变成了居民聚居地。张、刘两姓两千户后人纷纷动工,建造民居,使得所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多,最终达到2000户。与此同时,外来人口也在持续增长,在所城周边形成了13个村落,统称为奇山社十三村。在此基础上,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的烟台市(城区)。
在所城里这座军事堡垒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十三位正副千户担任过指挥使之职,他们分别是张、刘、傅、高、安、夏等姓氏的人物。这些姓氏的后代众多,纷纷在所城里聚居,从而形成了刘家胡同、张家胡同、傅家胡同、夏家胡同、高家胡同等街巷。这些街巷以及所衙、城隍庙等地,大多属于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其中部分得以保存至今,而其他则多为近现代仿古修复或重建的建筑物。
烟台的名称由来并不悠久。在昔日奇山所北边两公里处的海岸线旁,曾矗立着一座海拔53.5米、占地7公顷的“北山”。山巅之上,伫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狼烟墩台”,即烽火台。在报警时,白天会升腾烟雾,夜晚则点燃火焰。当地居民便将此称为“烟台”。在1673年的《福山县志》中,北山烽火台也被称作“烟台”。自此,北山便以“烟台山”之名流传开来,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所以,就有了“先有奇山所城里,后有烟台市”的说法。
所城里如今已焕然一新,经过修复和修缮。城墙之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流不息,一派滨海城市的繁华景象;而城墙之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每一条街道都让人仿佛穿越回明清时代。带着亲朋好友踏入所城里,眼前可见红灯笼高悬,油纸伞随风轻摆,非遗面塑生动逼真,中高档民宿热情迎客,胶东特色美食香气四溢,飘散至四面八方……
奇山所城里,作为烟台市城区中的一座古城,同时也是烟台市的摇篮之地。若想深入探究烟台市文明的演进历程,便需亲临奇山所城里,细细游览、品味一番。“所城里承载烟台半部历史”,此言非虚。
烟台古城所城里,尽显港城今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