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深眼财经(chutou0325)
11月29日,宁德时代投资的凤飞航空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成功首飞;同日,蓝翼航空研发的客运电动垂直起降LE200全尺寸工程样机下线交付。
11月27日,《合肥市支持低海拔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发布;舟山市政府也于近日发布了《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低海拔经济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同时,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在获批国家民用无人机试验区后,又成功获批华北地区最大的无人机试飞空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可用海拔高度小于4000米。此举意味着无人机飞行受限空域的问题得以解决。
在AI+低空经济方面,11月底,中国首个“低空大脑”1.0版本在深圳发布。作为全国首个将城市级低空空域数字化、融合城市级CIM基地和智能计算能力的低空管理与服务操作系统,是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低空的深度应用之一。海拔经济。
在2024年全球数字贸易大会上,中国信息协会会长王金平强调,现代社会离不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也必须赶上人工智能的大趋势。
近一个月来,有关低空经济趋势的公告密集,人工智能对低空经济的助力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AI能为eVTOL带来怎样的颠覆力呢?在低空经济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将在多大程度上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商业形态和日常生活?
01 低空飞行,AI先行
低空经济已经从科幻小说的想象步入现实,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尤其是物流配送和短途客运两大“先锋”场景正在国内外加速落地。
从城市街道的“空中快递”,到城市间的“空中通勤”,低空经济正在从理念走向实践。这一质变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AI技术的全面渗透。通过AI赋能,低空飞机可以实现智能、精准、安全、高效运行,为低空经济开拓万亿市场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这背后,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不仅助力物流、短途客运取得领先,也为低空经济建设智慧社会铺平了道路。
图片来源:《企业家杂志》公众号
物流、客运只是低空经济的基础应用。低空飞行在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领域还有较大空间。这里,我们仅以物流配送和短途客运两大商业场景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助力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首先,物流配送是低空经济最早实现小规模应用的领域之一,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技术。
以美团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该平台无人机在深圳43条航线上累计完成超过36万次配送服务,每单成本仅为传统配送的60%。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种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AI驱动的路径优化系统。通过智能算法,AI让无人机高效作业,每小时配送效率比人工配送提升300%以上。
更重要的是,AI还增强了无人机在复杂地形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例如,顺丰速运利用AI技术为无人机规划精准路线,解决山区、海岛的配送问题。
数据显示,仅2023年,顺丰无人机在西藏偏远地区飞行超过4万次,覆盖450个高原城镇,配送时效提升70%。
此外,人工智能在物流调度方面也表现出色。例如,美团的无人机调度系统结合5G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同时处理每平方公里数千架无人机的作业需求。
2024年初,该系统将支撑深圳每日超过2万单的配送高峰,为即时零售和生鲜配送提供坚实保障,也开启低空经济在更广阔领域的想象空间。
其次,航空出行正在加速,短途客运正在加速从“科幻”走向现实,成为低空经济的又一热门场景。
据深圳新闻网2024年2月27日报道,凤飞航空5座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盛世龙”实现20分钟穿越珠海至深圳,较陆路节省80%时间。
来源:深圳新闻网
AI赋能的自主飞行技术正在成为空中出租车公司Joby Aviation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推出的eVTOL飞机通过AI算法实现了自动起飞、降落和巡航操作,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完成了多项任务。试飞成功。
沃兰特航空旅客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分析航班动态和旅客需求,有效提高调度效率和客座率。 2024年初,其在东南亚运营的空中出租车平均每航班载客4.7人,客座率达94%。
无论是物流配送还是短途客运,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幕后驱动力”——让低空经济从最初的兴起走向规模化规模实施。
02 低空经济持续“腾飞”,AI“保驾护航”
低空经济即将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快车道,人工智能可谓是为其“保驾护航”的“脊梁”。
因为要让低空飞行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离不开AI的赋能。而且,AI还可以为eVTOL配备“智慧大脑”,有效降本增效,加速全面商业化。
正如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的“灵魂”一样,AI智能驾驶导航系统堪称eVTOL的“方向盘”。通过融合北斗导航、5G通信等多源数据,将定位误差降低至厘米级,从而提供低空飞行商业应用。保证。
通过结合激光雷达和视觉感知技术,eVTOL可以在AI的加持下具备毫秒级的响应能力。例如,大疆的避障系统可以在数十毫秒内避开障碍物。
来源:大疆官网
2024年,空中出租车公司Joby Aviation的AI避障技术将在复杂城市环境下实现100%避障成功率,为商业低空飞行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乔比航空官网
自主飞行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赋予低空飞行器路径规划和速度控制等决策能力。测试数据显示,采用AI飞控系统的eVTOL全自动任务成功率高达98%,明显高于人工操作。
AI还为低空飞行提供全链路支持,既保证安全,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一方面,通过实时分析传感器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预测飞机是否存在潜在故障。例如,人工智能对电池状态的分析可以提高电池寿命估算的准确性,从而减少飞机运行中断。
同时,AI还可以通过整合航班数据来优化航线和成本。美团在深圳的无人机配送基于AI路径算法,平均节省25%的配送时间,降低15%的能耗。
即使在环境感知方面,AI也能通过多维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让飞机在复杂场景下“飞得更稳”。数据显示,波士顿的人工智能感知系统可以将强风条件下飞机失控率降低至2%。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对低空飞行器设计和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小觑。基于AI技术的模拟和优化,设计师可以找到材料强度和重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例如,波音公司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材料,有效地将飞机重量减轻了20%,强度提高了15%。在制造过程中,空客人工智能辅助生产线使飞机生产周期缩短了37%,成本降低了20%,为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人工智能不仅推动千行百业的技术革命,更是低空经济可持续“腾飞”的“护身符”。
从精准导航到数据分析,从动态监测低空飞行器“健康状态”,到智能制造新型、更轻、更低成本的低空飞行器,甚至落地更多场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低空飞行器的落地。 ——高原经济继续“高飞”。
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美元,只有让人工智能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硬核”作用,才能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商业化进程旅行、物流和生产方法。
03 大规模商用仍面临挑战。 AI能“应对”吗?
随着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技术瓶颈必然凸显,亟待突破。
例如,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复杂环境下飞行稳定性差、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空飞机的大规模商用。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能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支撑,从而推动低空经济更加顺利地迎接万亿市场的到来呢?
首先,电池寿命是关键问题,尤其是三元锂电池,其能量密度有限,最大续航时间较短,难以满足长途运输需求。
对此,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在电池管理系统(BMS)中,实时分析电池状态,优化充放电过程,提高电池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一个例子是特斯拉的AI电池管理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飞机领域,帮助提高电池性能。
其次,恶劣环境下的飞行稳定性至关重要。但复杂的气候天气,特别是大风、高温、低温等因素,严重影响低空飞机的稳定性。
人工智能驱动的低空飞机可以利用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等技术来提高风阻并优化飞行稳定性。
例如,德国电动飞行公司Volocopter开发的AI稳定系统,可以在8级风速下保持飞行稳定性。
来源:Volocopter官网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分析历史气象数据,预测恶劣天气并调整飞行路径,从而进一步提高飞机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三,空域高密度航班的安全和调度问题是“卡住”的“大问题”。
随着低空飞行的商业化,空域航班密度显着增加,安全和调度问题凸显。 AI在这方面能做的就是通过干预空中交通管理(UTM)系统来实时处理飞行数据,从而实现基于AI的动态避碰,有效降低飞机之间相撞的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通过AI干预,该系统可将碰撞风险降低90%以上,空域效率提高45%。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优化飞机调度和路径规划,确保高密度飞行环境下的安全和效率。
不仅如此,考虑到低空经济的万亿想象空间,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落地。
场景越多,低空飞行就越需要灵活多变的适应能力,满足多样化甚至“难以调节”的需求。
对此,AI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让飞行器根据不同的任务调整配置。
例如,在农业场景中,AI可以根据多光谱数据优化喷洒路径;在多任务并行作业中,美国Zipline国际公司的无人机探索基于AI技术同时执行配送和测绘任务,开辟了低空经济多场景应用发展的另一个可想象空间。
来源:Zipline官网
当然,低空经济要想赢得万亿级市场规模,成本和用户接受度是两个“终极考验”。
一方面,高昂的成本是低空飞机商业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和运营流程来发挥降低成本的作用。
这里的想法可以是不同的,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15%;而亚马逊 Prime Air 送货无人机则利用 AI 优化能耗,将每次送货的成本降低至传统方法的 30%。
来源:亚马逊Prime Air官网
对于用户的接受度来说,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就是飞行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AI技术在上述维度的全方位支持,可以释放出“距离远了,马力可知”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强化用户对飞行器安全性的认知。
加上人工智能驱动的便捷性和低成本,当用户接受度达到顶峰时,可能就是低空经济达到万亿规模的时候。
那么,低空经济真的能成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吗? AI赋能的飞行技术是否足以彻底改变现有的商业生态?科技与产业的双重变革将以何种速度、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答案看似已经呼之欲出,却又充满悬念。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