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络上正在讨论平安夜票房暴跌。往年,12月24日平安夜可以算是元旦前的一小段时间。从2012年开始,单日票房就在1亿以上,2017年左右甚至可以达到3亿很多。今年的票房只有3559.45万,只有去年的四分之一。
即使是2022年的平安夜,人数也将超过1亿
如果单说平安夜,除了目前没有电影可看之外,这两年国内圣诞气氛的下滑或许也是一个因素。但纵观全年,今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崩盘确实可以得出结论。
疫情以来,全球票房市场进入衰退周期。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内票房表现低迷,但直到暑期档仍领先北美。然而往年,本应是票房主力的暑期档却缺乏好作品。被《头脑特工队2》在北美市场的爆发超越后,就越来越落后了。现在已经落后了25亿美元。
小胜利拯救不了中国电影
好莱坞大片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失去影响力,这确实对当前的票房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过去几年也证明,只要国产商业大作能在质量和数量上媲美,好莱坞大片没落造成的票房缺口是可以填补的。 2023年,我国票房仍为549亿元。
但纵观全年,可以说没有真正现象级的重工业电影或商业大作,小成本的惊喜电影乏善可陈,就连传统票房支柱之一的喜剧电影也屈指可数。 。贺岁片《炙手可热》、暑期片《陌生人之下》、国庆片《749局》……在一次又一次的造假之后,中国电影业突然从前几年的文化产业希望变成了不再被信任。狼来了。
老导演们不愿意进步,只是想出丑而已。他们又玩起了同样的老把戏,在国外想出人头地,在国内却唯唯诺诺。为了拯救市场,支撑因主要导演退休而迅速下滑的电影市场,国家电影局不断引进经典老电影和外国艺术片来吸引观众。大家都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这些只是小规模的补充,根本无法支撑市场。
相反,好莱坞这两年的大片虽然持续爆发,依靠大量的工业大片,还是能产出一些大片,支撑起80亿美元的票房。两方面比较,重工业电影数量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诚然,一些小成本电影和小众电影通过营销和努力,针对特定人群取得了“成功”,但对于一个城市人口比北美总人口还多的市场来说,不可能依靠仅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小预算和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电影只能支撑导演个人的成功,却远远不能支撑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今年中国与北美市场25亿美元的差距是从下半年开始的。这个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如果有三四部大片来带动的话,全年的市场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大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票房份额,还在于其对整个档期观影的拉动作用。毕竟,热门产品和档期是相辅相成的。当爆款消失之后,档期自然也就消失了。这反过来会影响人们整体观影热情,最终对所有上映的电影产生负面影响。
三四部大片的出现,至少需要两位数的项目,是针对真正的重工业作品或者极其现象级的作品。然而,目前掌握我国电影资本和制作主导权的那群人却往往没有这个野心。如果审视他们近年来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无处不在的算计才是这些人的价值,坚持不思进取才是这些人的方法论。有了这样的原因,自然就会有现在票房的效果。
德不相称,必有祸患
电影人、电影艺术想要发展,偷懒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危机之中。面对体育比赛、游戏厅、电视、家庭娱乐和其他娱乐形式的挑战,艺术家不断以技术和故事讲述的创新来应对。 3D、彩色电影、宽银幕和反好莱坞叙事等新技术与其他媒体形式竞争,抢夺观众的时间并拓宽自身的深度。
没有进步,就没有电影艺术,没有变革,就没有今天的电影世界。对于电影来说,猜测和抄袭工作就等于自掘坟墓。我相信没有人能将经典好莱坞的衰落归咎于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超级英雄电影为何不受欢迎,谁也不能怪罪新冠病毒疫情。大家都会总结为“固步自封”。
这在过去是这样,但在今天的中国却不然。艺术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拍出了一部糟糕的电影。导演和学者责怪经济和观众。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导演拍出了真正令人惊叹的电影,但他们也说这些电影“民粹主义”、“僵化”、“迎合市场”和“机会主义”。有些人习惯于堆砌学术术语,看似智力体操,实则牵强、武断。
政府和各大电影制片厂聘请的专家对此非常熟悉。他们的逻辑往往是这样的。当需要他们做电影批评的时候,如果烂片的创作者没有基础,那是一种艺术耻辱,他们会视而不见、不屑一顾。而片中一旦有人是皇帝的亲戚,无论观众觉得多么糟糕,他们都会称赞其是艺术创新和大胆尝试的典范,临场写文章,举办国际研讨会,只有一个人。一些歪坚果。谈论意义和价值。
比如,今年十一季一部烂片让大街臭气熏天后,他们就召集各个行业协会的老总开会澄清事实。在此期间,某部坚持与观众正面对抗的电影在票房上失败了,但这并不妨碍各路媒体专家和网络评论对其点赞。
有了大老板的帮助,有了打骂也不还手的观众支持,还有财力雄厚的老板的保护,名导演自然就干起了旱涝保收的生意。如果一部电影票房不好,那是因为观众审美有问题。如果演员演得不好,那是因为负粉太多,特效烂得像芝麻酱。据说国产影视还落后好莱坞二十年。
我们再看看电影制片厂。疫情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现金流和项目生产,导致财报不好看。这给那些本来就短视的资本提供了更多赚劣币的借口。
不敢轻易创业,不投资不熟人的人,不读非皇亲国戚的书。去中国各地的电影节,参加风险投资,愿意给点钱作为奖励,只想着支持直系亲属,不选择非各大艺术院校的,不投资非亲属的,看起来很有艺术的尊严。但一旦电影局有任务,听到消息,他们就会立即施展神通,接手。不管拍摄如何,首先要满足KPI。当名导演想要他们的铁树开花的时候,他们就是一拍即合,出钱出力,然后让自己喜欢的明星露面,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存在。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董事和投资者没有勇气或能力认真思考并从题材到技术进行转变。他们只会进行激烈的宣传和喷子,骗观众进去,赚钱后跑掉。人的世故和小圈子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新人进不来,老人也出不去。如果出了问题,就怪疫情、怪时代、不懂“观众口味”、怪娱乐圈人才素质差。恐怕这并不是懒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已经离邪恶和愚蠢越来越近了。
在其他作品中,导演要么表现中产阶级神话,要么表现历史虚无主义。他们在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时代红利后,又回头否定新中国的建立。老百姓不认可这些反天罡剧,进而被批评没有审美、品味不够。
小资电影,吃吃喝喝
除了大老板不肯进取、固步自封退休之外,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却鲜有人提及,那就是小资产阶级文化对电影行业的渗透,给电影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电影产业生态的影响。 。十几年来艺术院校扩招的大跃进和影视展映交易市场的激增,并没有让电影市场更加多元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死气沉沉。学校更喜欢发达地区“优秀”的学生,学生更喜欢“高水平”的电影导演,导演更喜欢“优秀”的剧本。
一旦爱情故事结束,我们电影节上能看到的所有书籍都与人物和真实故事无关。懂得一些不好的精神分析术语,很容易让主角做一些微不足道、漫长而朦胧的梦。我深切关心父母、家人、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反复写一些反思家庭、反对校园欺凌的“深刻”的剧本。而正是这群人,一边拿着父母的钱,一边极有可能在写作和拍摄作品,呼吁人们从无法解释的“压迫”和“奴役”中获得“独立”和“解放”。
简而言之,他们会写任何在世界电影界流行的电影。他们通常怀有崇高的理想,但往往与具体的现实脱节。他们时常为人民流泪,但他们不肯摆脱精神上、思想上的执念,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眼中的职业和身份,连一枪都不放。从学校到剧院,从电影文化到电影作品,其后果正在一步步显现。
电影不再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社区文化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而是成为某一阶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声板。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公平、多元的思想市场,里面只有乏善可陈的价值注入和索然无味的情感宣泄。
就按照进步主义的公式来解决问题,来回抛出“娜拉出走”、“反抗原生家庭”、“黄昏爱情”、“校园欺凌”等几个母题,辅以“自由”和“进步”的名字,搭配悠闲灿烂的都市风景,成为一道精致而神秘的小资菜肴。社会主义的粉丝确实可以得到鼓励和启发,中国的电影类型似乎也确实扩大了。但中国电影市场受益了吗?可能不会。不仅相关作品票房不堪入目,社会文化也会被引入这种浮夸空洞的泥潭,逐渐变得单调乏味。
十年前,郭敬明以上海为题材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电影仍能掀起巨大的批评浪潮。十年后,一些具有类似核心的电影以进步主义的名义上映。任何对他们的批评,都只能被球迷骂为“封建”,甚至“落后”。这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庸俗的自由主义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允许自己赞扬,不允许别人批评。
即使这种自由主义的情感宣泄甚至没有超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圣人们的思维水平,他们仍然可以振振有词地宣称这是“真理”,甚至是“电影的终结”。用不具代表性、无法操作的电影叙事作为群体和社会的解药,必然会导致电影与大多数观众之间产生隔阂。用极具戏剧性的“都市酷文”来宣泄情绪,必然会模糊电影、短视频、短剧、游戏之间的界限。最终,电影艺术在形式和价值上的独特性将荡然无存,很可能被其狂热而狭隘的影迷送入火葬场。
再加上年轻导演热衷于创作题材和公式,中国电影不仅在国外不受欢迎,在国内也完全与大众隔绝。虽然题材前卫,题材新颖,但几乎没有获奖,票房也几乎逆转了历史。国内各大影视巨头并不关心这个。加上影视行业里擅长表演、擅长经营的经纪人,只顾炒作、兜售焦虑,无中生有地制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社会问题。
最终,这种炒作和抛售也伤害了票房市场的根基。家庭、情侣一直是电影院的主要消费群体。然而,一方面,名义上是合家欢娱乐,实则充满血腥成人惊悚片和历史虚无主义元素的《满江红》,却把全家人都骗到了电影院里被屠杀。另一方面,新兴导演则无休止地解构社会、家庭和爱情,致力于让人们自己的观众群变成极度原子化的个体,最终会让观影主力群体不愿再次走进影院。
我们说中国电影本身已经到了新旧交替的时期,一些影视界的领军人物应该努力创新。但由于短期现金流和影视文化衰落的现实,我们不得不继续支持那些本应下台的伟大导演,以及某些表现出功利性和算计的年轻导演。小小年纪就熟练了。
于是,为了账目好看,维持良好口碑,就出现了一种在电影界堪称“荒唐”的电影。反映下层阶级苦难的电影,总是会变成中产阶级卷土重来的励志故事。一个衰弱女子通过拳击找回自我的故事,被导演硬生生改编成了一档大型减肥真人秀。他们从来不敢直接面对社会问题,团结广大观众。相反,他们想依靠情感宣传和噱头来制造人为的人气。
最终,食利阶级成为高贵与正义、自由与美好的化身,而旅行、消费、爱情与性则成为平民阶级自救的良药。可笑的是,正是因为娱乐圈的论资排辈、裙带关系、投机行为的文化无法得到改善。许多影视农民工走投无路,纷纷制作短视频、短剧。这两个人也抢走了很多电影观众,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突然泄气的原因之一。如果产品经理和大佬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大陆电影真正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大门会关闭吗?
2020年以来,好莱坞进入衰退期,超级英雄电影近年来挽救的票房也几乎到了尽头。在僵化的欧美意识形态的指挥棒下,他们仍然不断地讲一些陈词滥调,不断地写着“我们是一家人”的战斗、亲吻和拥抱,谈论自由和爱、奋斗和奋斗。 。当他们得到大工作室的支持时,谈论这些事情就像一些团体谈论独立思考一样荒谬。
人工智能即将重塑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单一的欧美文化世界将被改写。像《流浪地球》这样难得一见、歌颂基于人类命运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感人之作,即将成为燎原之火。欧洲和美国已经在大罢工和超级英雄电影的折磨下死去。
这又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但光靠等待是不可能超车的。当前的电影行业最近被短视频剧侵蚀,并被游戏艺术远远超越了影视艺术。电影行业长期以来封建行会氛围浓厚,论资排辈、老练是决定资本的严重现象。草根影视农民工的待遇远不如互联网、游戏行业,同样可以容纳影视行业的人才。
即使游戏行业、短视频行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都是资本主义问题,不像影视行业还一脚踩在封建行会里。
本来,如果大家都努力拍出《流浪地球》,那么至少会有职业荣誉感。然而,大部分影视农民工加班加点生产什么呢?不仅物质奖励不多,精神奖励也充满负反馈。从长远来看,影视行业最终面临的结果是业绩和口碑双双下滑。高素质人才不断寻找其他地方,留下一堆老人和年轻人保住自己的土地。
如果让这些人精打细算,不求进取,中国电影在票房和艺术品质上追赶和超越的最佳时期恐怕就被浪费了。过去十年,投入院线建设和真金白银培训的大量资源将被浪费。出现的电影文化很可能会被浪费。
不顾民族文化的尊严和科技演进的趋势。每句话都有理想,每一个镜头都有解决办法,满嘴都是主义,满肚子都是生意。郭帆多年来推开的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之门,难道真的会被这些自以为是的从业者和短视的资本关闭吗?难道在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跟随制造业升级而迫切升级的时代,中国电影产业会被某个群体、某个阶级的利益和傲慢所毁灭吗?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何要为这群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