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里程碑

admin

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在时间的长河里

中华文明展现

持久的活力

这就是中华文明

在新时代的脉搏中

重播

00:00/00:00直播

00:00

转到全屏

50

单击并按住可拖动视频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

这是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存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代遗址。 “殷墟的发现和鉴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和基石。”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庆荣说。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这是新殷墟博物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甲骨碎片(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10月1日,游客参观河南省安阳市新殷墟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陈业华 摄

在殷墟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甲骨文无疑是最重要的。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的甲骨文专题展厅,龟甲、兽骨上雕刻的文字在光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 “甲骨的发现震惊了世界。甲骨的发现让殷墟闻名于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说。

已雕刻甲骨16万多块,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1000年。

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馆,“精湛技艺——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试开放期间,游客参观(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浩 摄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这是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掘区出土的一件玉器(2024年7月21日拍摄)。新华社记者 唐文浩 摄

“这是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第一个手工作坊。”

3000多年前工匠在玉石上雕刻出的精美凹槽、排列整齐的石斧坑、堆满大量玛瑙种子的桥墩……2024年7月23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发布重要信息。进展——玉石“生产作坊”找到了!

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主任徐丹阳表示,这样一个玉器制作作坊的发现和确认,实际上填补了三星堆遗址考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空白,也进一步说明了三星堆手工业及其背后的因素。手工业。复制了当时人们的想法。甚至当时的一些技术也与中华文明的其他领域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发现”到“解读”,古蜀文明的“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9月27日,游客在重庆大足石刻景区参观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出现的“千手观音”场景。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这是8月20日在杭州索尼专卖店拍摄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悟空的形象海报。新华社发(龙伟 摄)

2024年8月,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 12月13日,《黑神话:悟空》在被誉为“游戏界奥斯卡”的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上获得多项提名,最终荣获年度“最佳动作游戏”和“玩家之声”两项大奖“奖项,

中国文化中的经典IP“悟空”创造了现象级的文化输出。 《黑神话:悟空》之后,探访游戏拍摄地的热潮持续蔓延。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在《黑神话:悟空》的带动下,三季度山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住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三倍。

“悟空”扎根于肥沃的文化土壤。当它崛起时,既是横空出世,又是自然而然。

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2024年8月12日从景山向鼓楼北方向拍摄的北京中轴线景观。新华社记者李新摄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

在北京钟鼓楼文化广场,不少市民正在锻炼身体、放松身心(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10月5日,游客在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我宣布,第46 COM 8B.15号决议草案(北京中轴线申遗草案编号)已获得通过。”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首都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北京中轴线上可以了解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督导员唐华德说。

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一条横跨七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见证了中国基建传统的宏伟秩序。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写团队负责人陆舟告诉记者,随着团队不断挖掘其价值,北京中轴线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物质见证。

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北京中轴线行走,感受建筑对称布局之美,与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不断上升的城市活力相碰撞。

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2024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河南省洛阳市2024年隋唐河洛文化庙会上,民间艺人表演铁艺。新华社发(李伟超 摄)

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2月8日,山东省枣庄市,人们在年会上购买节日饰品。新华社发(孙忠哲 摄)

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12月21日,参观者参观展厅。当日,“新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启动。新华社记者 李赫 摄

“我提议通过该审查——通过!”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民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百节之年为先,四时春为先。春节是内涵最深、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中华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仪式感”的节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健表示,春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和平、和谐、和谐的价值追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

2024年5月23日,观众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上购买汉字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_倾听文明的声音手抄报_谢谢聆听还是惠听

2024年6月27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探寻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上,观众拍摄了戴着金面具的青铜头像。新华社记者 陈忠浩 摄

岁月更迭,篇章日新。

中华文明的脉搏藏在厚厚的土壤里,藏在龟甲上,也跳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从蓬勃发展的“文博热”、强劲的“国潮”,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的迭代升级,中华文明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协调员:吴伟岭

导演:刘在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像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