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考察,考古文博工作取得新进展

admin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7月27日将迎来开馆一周年。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视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为中华文明多样性与统一性、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考古证据”,并对文物保护修复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三星堆博物馆外景(资料图)。新华社发(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是中华先民数千年前留下的灿烂文明。在四川成都以北,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博物馆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年来,三星堆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不断探索未知,揭示起源:首次发现手工艺作坊

盛夏,走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考古分拣基地分拣室,三星堆遗址站副站长徐丹阳和同事们正忙碌地整理新出土的玉凿、玉戟、石斧等文物。

“它们都是在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区出土的,手工业作坊的发现,填补了三星堆考古研究的空白,意义重大。”徐丹阳兴奋地说。

截至2022年底,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田野考古发掘基本结束,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新的研究课题随之而来:出土文物的原材料从哪里来?是本地制造的,还是外地制造的?

带着这些问题,考古人员在发现玉器坑的三星堆月亮湾颜家大院附近展开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发掘开始后不久,徐丹阳就发现了灰白色的玉器残片。之后,又陆续发现了籽料坑,石器原料、毛坯、废料堆积体,玉器、石器残片堆积体,石斧成品坑等一系列遗迹。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4000余件。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

这是2024年3月23日拍摄的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掘区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图片)

“新出土的文物包括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早期手工艺链条。目前已初步确认这些新发现的遗迹为玉石作坊。”徐丹阳说。

其中一枚小小的绿松石,见证着中原文明对古蜀文明的深远影响。“这枚绿松石被镶嵌在青铜器上,这种镶嵌工艺在二里头时期达到了顶峰,代表器物有绿松石龙形器等。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殷商、三星堆、金沙,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芳说。

这一新发现也印证了古蜀文明对中原文明的影响。王芳说:“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了数百件带领玉璧,殷商遗址出土了24件,江西新干扬州商代墓葬出土了4件。从数量上看,商代晚期,古蜀极有可能是带领玉璧的生产基地,玉璧远销中原或其他地区。”

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拼贴照片:左图为2024年7月10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绿松石碎块(新华社记者王曦摄),右图为2024年7月21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厅拍摄的绿松石碎块引领玉盘(新华社记者唐文浩摄)。

此外,还新发现各类遗迹400余处,包括高层建筑基址、灰坑、灰沟以及与石器生产加工有关的堆积物等,年代均早于三星堆祭祀坑。结合此前已确认的四座城墙和贯穿城内的古马牧河的位置,三星堆古城的布局已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严谨求实,艰苦奋斗,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继续做好考古成果的发掘、整理和解读工作。”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主任冉洪林说。

一点一滴:修复4000余件文物

金面具、铜枝、鱼纹铜罐、玉戟、海贝……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厅启动三星堆遗址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示,这些“镇馆之宝”首次亮相。

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拼贴照片:左上图为铜瓮,左下图为金面具,右图为铜枝。新华社记者唐文浩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次做好一件事,长期埋头苦干,取得更大成效。

一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约200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修复了三星堆出土文物4000余件。

哪些青铜器可以拼凑起来?如何拼凑?如何清除金面具上的病菌?如何保存易碎的象牙?

“对破损文物进行检查分析,用传统工具进行矫正,测量缺失部位,进行替换……一点一点,慢工出细活。”在三星堆遗址附近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近40年的郭汉忠,是全国“大工匠”,神情沉稳,言辞朴实。说话时,郭汉忠正带着徒弟们,用竹刀擦洗新出土的铜跪像上的附着物,他们个个侧着头。

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一件文物反复研究、验证修复方案;运用3D打印、AI修复等最新技术;开展考古、材料、冶金等多学科研究。

三星堆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可以说聚集了我国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最强力量:故宫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

在此工作过程中,依托各参建单位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专家资源,成长了一大批文物保护修复和多学科研究的人才。

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2023年7月,马艳茹(右)带着陆海子(左)修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新华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我们院专家马艳如是我的师父,2020年至今,她带领我们开展三星堆出土金器保护修复工作,真是毫无保留地把她的‘看家本领’传授给我们。”修复师陆海子说,一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共修复了200余件三星堆新出土金器,如今他已成为四川省金器保护修复工作的中坚力量。

“从2023年起,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在三星堆博物馆成立,培养年轻人投身文物保护修复事业。多给年轻人一点机会,培养出更多的后备力量,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郭汉中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2021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实施《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规划》,首批近3000万元资金于2022年7月到位。近年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招收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开展巴蜀考古、商周考古、文物保护等研究,联合开展博士后培养。

目前,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上万件以上需要修复,新发现的玉石作坊出土文物大量需要清理……“我们将继续遵循‘最少干预、最大限度获取历史信息’的原则,运用科技手段,结合前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保护好、修复好每一件文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主任王冲说。

创新展览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要利用我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对外宣传、交流研讨,向国际社会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三星堆自1934年首次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以来,90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通天树”、青铜鸟足像、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一年来,共接待外国游客5.2万人次。“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创新展示方式,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类文物进行对比,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亚荣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

2024年6月14日,冉洪林在埃及开罗举办的“三星堆金沙”主题数字展览上向埃及公众介绍三星堆文化。新华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展览“走出去”同样重要。据悉,三星堆文物已在海外展出70余次,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一年来,三星堆还以数字文物展的形式在法国、卡塔尔、埃及、希腊、瑞典等国家展出。“这些国家的公众对三星堆很感兴趣,展厅里挤满了人。”冉洪林说。

学术交流与探讨也是重要方式。一年来,包括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在内的多位国外知名学者应邀来访三星堆;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还联合承担了《三星堆与世界文明比较研究》课题。“通过国内外考古学、艺术史学界的交流,可以共同推动对三星堆的深入研究。”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说。

“三星堆值得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罗森对我国恒温恒湿考古发掘室、现场应急保护平台等创新举措表示赞赏,希望与中国考古学家一起开展更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合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__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2024年5月28日,英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观察文物。新华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同时,作为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牵头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围绕三星堆青铜器科技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7月18日,三星堆国际展示交流平台正式上线,设立超现实文物展示互动、科技考古实验室等主题虚拟展厅,再一次创新三星堆文物传播展示方式。其中,“文明对话”主题展厅实现了三星堆金面具与阿伽门农金面具跨时空同框亮相。这背后是中国古蜀文明与希腊迈锡尼文明的“对话”。

朱亚荣表示,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开展文物陈列展览交流,加强与国外专业机构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交流,举办更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坛,“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我们也会继续努力,让三星堆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

首席记者:张旭东

记者:叶寒勇、童方、康金干、薛晨

制片人:张晓松

策划:王淑慧、叶寒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