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群《歌声》(小说)
发表于《人民文学》2025年第1期
《会唱歌》是一部质感细致、分量厚重的“未来小说”。小说将主旋律置于“正”与“一般”的时间线上,为“冒险”文学体裁拓展了新的空间。序言称,在智者与自然人、迷茫与平和的急剧转变中,作品始终以感性对待每个人物,同时用理性守护着应有的界限,以此作为叙事驱动力构建一个鲜活的故事。 。在伦理意志与血肉情感、行为执念与内心支撑之间,产生一种探究性的“思辨修辞”,敲击出非凡的认知。随着剧情的发展,掌握“我是谁”“你从哪里来”的力量依然不是科技的外在力量,而是顺应自然、待人如己的文明基因。
阿来的《黄河源流》(非小说类)
发表于《十月》2025年第1期
这是一篇“贴近地面飞行”的文字,以扎实的实物细节记录了作家对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这是阿莱的习惯。多年前,阿来在其著作《大地的阶梯》中记录了他在青藏高原的旅行;这也是一部科学与人文、史实与当代经验相辅相成、有国家水文地理重大科学考察的著作。以材料为参考,以民族互动、文化演变的文化层面为写作内容的重点,展现人与地球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的关系。
《国际诗歌》栏目
发表于《诗歌杂志》2025年第1期
该刊在关注本土诗人的同时,也关注外国作品。 《国际诗歌》栏目刊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国著名作家韩江的诗作《把夜放进抽屉》以及作家访谈《生命的感悟,我的创作之源》。系列诗作《晨闻歌》、《夜对谈》、《夜写生》等,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场景出发,探索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永恒。
宝鸡园野《万物相爱》(散文)
发表于中文版《国民文学》2025年第1期
作品以自然界不同生物之间的书信和回信的形式为主要内容,如《黑桦给风滚草的信》、《风滚草给黑桦的回信》、《朱拉的绿松石戒指给奈渊花的信》等。一张弓”、“榆树写给柏树的信”、“螳螂写给辣椒的信”……草原上活生生的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自然物体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有思想、有感情、有爱的存在。
马淑琴《韦国源和他的兄弟》(报告文学)
发表于《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魏国源是平西抗日根据地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宛平县地下党委书记。作者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畏之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潜入这段历史,从岁月的尘埃中挖掘出勇士们惊心动魄的血腥光辉。序言说,这是山河破碎时,一群“前脚迈出大门,后脚未准备再踏入”的勇者的热血和脊梁。这些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罗伟章《一个细节的延伸解读》(中篇小说)
发表于《江南》2025年第1期
小说的主人公是在蜀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马朝晖。他每天沉浸在古人的思绪中,同时也被生活的烦恼所困扰。多年来,他一直把《水浒传》中的林教练视为知己,想象着自己人生的一个细节,渴望着雪中的一束光,让自己重新焕发活力。在人生旅途中,马朝晖希望能得到林教练的好运,用一个细节拯救自己,走出迷茫。小说聚焦个体面临的生活困境,将历史反思融入现实,呈现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以魔幻现实风格展现作者独特的美学和哲学。
40周年纪念特刊
发表于《香港文学》2025年第1期
四十年来,该杂志坚持纯正的文学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为香港文学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纪念期刊发陈涵、葛亮、朱华、周咪咪、胡彦青、青衣骑士、罗桂香、陈志坚、黄金辉、邵东、程骄阳、徐越、曾凡宇、文人跃跃、施向宁最新五位香港作家的小说。该杂志还特别刊登了香港著名作家刘宜昌的遗稿《怪物人》,向“香港文学”创始人致敬。
荆戈的《情书》(短篇小说)
发表于《小说月刊·原创版》2025年第1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乡村中学的年轻教师。有一天,镇上的餐馆老板江康康来找主角帮忙写一封情书给一个叫冰梅的女孩。主人公滔滔不绝地写了几封情书。原本冷若冰霜的冰梅,竟然被情书感动了。情书点燃了冰梅,点燃了他们的爱情。同期发表了《论荆戈的《情书》》、《到达故事,还是穿越故事》、《真风过时时代的情感中介》三篇评论,您可以阅读以供参考。
(谢云凯编译)
《光明日报》(2025年1月10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