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 标题:戴玉强、肖湘玉对话唐伯虎:心连心的感知可以超越语言障碍
作者 王高飞
“刘大哥的话太无理了,谁说女子享闲……”“梨花开,春来雨;梨花落,春落泥……”丝竹卷曲,音乐听起来很悠扬。近日,一场跨越时空、地域的“梨园”文化盛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演。豫剧、京剧、蒲剧、西剧齐聚,《花木兰》、《程婴救孤》、《抬轿》、《朝阳沟》、《挂画》、《颂》等经典唱段《梨花开》和《微笑的王国》响彻金色大厅。中西文化的结合、文化的交融,不时引来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河南卫视《梨园春天》第30年特别节目《梨园飞歌》,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之声从黄河岸带到多瑙河岸,从中部传播开来。从平原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梨园文化为何能打动世界?未来我们将如何向世界介绍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此,中新网邀请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参加演出,豫剧表演艺术家肖湘玉,以及以演唱中国民族歌曲而闻名的美国歌手唐伯虎,共同探讨豫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传播。
视频:【东西方问答·中外对话】戴玉强、肖湘玉对话唐伯虎:语言在音乐世界不是障碍。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歌剧在维也纳的成功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坚持
“《梨园之春》之所以能够历经三十年,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是因为几代人的坚持,是因为剧比天还大的信念。”出身梨园世家的萧湘玉说起《梨园春》别有深情。多年来,她与《梨园之春》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春秋,如今终于见证了中国传统戏曲走进世界级的音乐殿堂。 “我很感动,一路走来,中国各大电视台都没有戏曲节目了,而《梨园春》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还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我觉得可以称得上是‘梨园春’了。” “这都是一群人的坚持,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中国戏曲。”
戴玉强也认为,能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对于中国歌剧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艺术也衍生出很多新的形式、新的玩法。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应该被转瞬即逝的事物所左右,要有坚定的信念。我喜欢这个我我会把我的一生奉献给这个事业,我想这种精神不仅应该存在于歌剧界,也应该存在于我们整个音乐界,或者其他领域。”
唐伯虎笑称:“真没想到自己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中国歌曲,让更多人听到、了解中国音乐,至少让观众好奇为什么美国人能在这里唱中国戏曲歌曲,对于传播和传承戏曲文化也很有意义。”
在音乐的世界里,沟通不需要语言,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
戴玉强在维也纳的此次演出中演唱了德国歌曲《微笑的王国》。此前他还多次为观众带来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和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对于语言在音乐的世界里是否重要,戴玉强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音乐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听懂他说什么,唱什么,你自己去感受,你感受到的,这就是。”音乐基础。” “在西方音乐中,它叫做旋律,其实我们祖先称之为曲调,它不需要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歌剧的独特之处。从流行音乐来看,也是歌剧最珍贵的地方,地域风格、性格、内心活动都在音调里,而且音调都很精彩。”
对于戴玉强提到的“口音”,唐伯虎深表认同,“我是在中国长大的,一开始听不懂大家说的话。但音乐中的口音,我称之为魅力,是强项,也是弱项。” ,而对比起来,我不需要听懂他在唱什么,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情感,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故事、梦想,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
歌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君不见我翩翩起舞,君不见我打鼓,君不见我笑容迷人迷人……”如果只听歌声,很难相信中国风歌曲《青丝》的演唱者来自美国。女孩。人物挺拔圆润,吐字清晰,戏剧韵味十足。谈及为何如此喜欢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文化,唐伯虎安妮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它(戏曲)是要从小练习的。并不是说你有一定的天赋,如果你18岁就可以唱歌,真正需要十年的练习。”唐伯虎认为,中国戏曲的真正魅力在于。在于它的精神 核。
“这就是歌剧精神。”萧湘玉赞同道:“吃苦、坚持、团结、奉献,这就是戏曲精神。现在的文化最缺的就是修养一个人的品格,培养一个人的各方面,比如奉献精神,比如吃苦耐劳。”而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会使人学戏后养成终生受用的习惯,具备坚持不懈做好一件事的品质。”
“歌剧精神对我个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年来见过我的家人都说,他们觉得我比以前更冷静了。”唐伯虎安妮说道。
光影绚烂,丝竹飘逸,衣裳飘逸,笙磬潺潺。当中国音符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敲响,此时此刻,歌剧不再只是一种惊鸿一瞥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令人无限敬佩的中国性格——坚忍、坚韧、传承、奉献。这就是戏曲能够代代相传、日渐流行的原因。这也是歌剧能够从小小的“梨园”舞台飞向世界音乐殿堂的核心原因。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