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赵婷婷 吴萍
男子因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偏高,就自行对胰岛素剂量进行了调整,这引发了药物性低血糖,差一点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2 月 25 日,医生发出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须要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去检查血糖,不能够擅自改变胰岛素的剂量。
张先生 67 岁(化姓),患 2 型糖尿病已有多年,一直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他还患有肥胖症、高脂血症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得知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能够反映近 2 至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后,他坚持定期复查此项指标,并且一直将其保持在正常范围(4% - 6%)内。张先生 2 天前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显示高达 9.5%。看到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后,他自行把早晚的胰岛素注射量都增加了 3 个单位。2 月 24 日,他突然有心慌、出冷汗、饥饿的感觉,一测指尖血糖,发现血糖很低,原来出现了低血糖发作的情况,于是他急忙前往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医生给患者检查(通讯员供图)
内分泌科主任管雅文接诊后为张先生安排了 24 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他的血糖在 6 到 12 毫摩尔每升之间波动。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张先生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这并非是他所认为的血糖失控,而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肥胖症会引发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脂肪组织的扩张,进而造成局部缺氧;倘若合并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就会导致夜间出现低氧血症,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红细胞增多且血红蛋白升高。另外,代谢综合征引发的高脂血症,才致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呈现出“虚高”的情况。
管雅文表示,患者仅仅依靠单一的指标就贸然去调整胰岛素,这样做很容易引发低血糖甚至昏迷。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它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像血红蛋白出现异常、代谢出现异常、血糖波动比较大等这些原因,都会使得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失去真实性。在进行血糖管理的时候,需要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动态监测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孤立地依赖糖化血红蛋白。
管雅文提醒,糖友控糖要牢记“三要三不要”。其一,要科学应对血糖的波动,在节日聚餐之后,可以通过增加运动以及短期进行饮食控制的方式来逐步调整,而不是突然加大用药剂量;其二,要定期进行全面检查,每 3 到 6 个月检测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等项目,以排除干扰因素;其三,要及时识别低血糖,一旦出现心慌、手抖、冷汗等症状,就要立即测量血糖,并且口服 15 克糖类进行急救。“三不要”具体如下:其一,不要自行对药物进行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调整,倘若盲目增加剂量,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其二,不要忽视那些干扰因素,对于贫血、肝肾疾病以及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当定期进行复查并且将相关情况告知医生;其三,不要仅仅盯着单一的指标,而应该将指尖血糖、动态监测以及糖化白蛋白等多个维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管雅文强调,一旦出现血糖异常波动或者疑似低血糖症状,就应当立刻就医。这些症状包含头晕,会有心慌的情况,还会出汗,会有颤抖的表现,会感到无力,视力也会模糊等,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出现昏迷。在日常生活里,要注意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预防血糖异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