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哄网文改编剧集:如何在氛围感与内核表达上取得平衡?

admin

2 月聚焦的网文被改编为《难哄》。探讨一下现偶网文改编怎样在“技术”(氛围感)方面和“内容”(内核表达)方面做到两全其美。

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难哄》剧照

剧集市场的现偶爆款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出现了。《难哄》虽然无法达到《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亲爱的,热爱的》那样的现象级程度,但它也属于热播的作品。

《难哄》是由晋江文学城的现象级 IP 改编而来,该 IP 的收藏量超过 180 万,积分超过 200 亿。原著作者竹已因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生活流叙事风格而闻名。在此之前,她的《偷偷藏不住》《她病得不轻》(《当我飞奔向你》)等作品已经被影视化了。

这一次的《难哄》采用了大流量加、大 IP 加、大导演加、大制作的思路。白敬亭和章若楠担任男女主演。导演瞿友宁凭借《恶作剧之吻》《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偶像剧树立了良好的口碑。OST 阵容汇聚了五月天、毛不易、李宇春等华语乐坛的顶尖流量。平台对该剧的宣传和发行不遗余力。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全力打造现代偶像剧爆款的决心。

《难哄》的故事不复杂。它讲了温以凡和桑延从高中时期的暗恋,到成年后重逢并共同生活的情感故事。高中时,同学曾把桑延和温以凡看成一对。两人还约定一起考南芜大学。然而,温以凡因不为人知的家庭创伤改报了宜荷大学。桑延误以为自己被当成了备胎。于是,两人就此错过了。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高中时候的桑延(白敬亭 饰)和温以凡(章若楠 饰)

九年后,他们因机缘巧合而开始合租生活。在相处过程中,曾经的心结慢慢被解开。他们彼此靠近,相互救赎。尘封的爱意再次涌上心头,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故事,它是晋江文学城上的现代言情 top 级作品。诚然,“双向暗恋”这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充满戏剧性和情感张力,“破镜重圆”里久别重逢的复杂心境以及历经波折后的坚定选择也充满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这类设定的网文有很多。那么,《难哄》为什么就那么火呢?

这类小说从简而言,一方面虽不算特别出奇,然而竹已的小说完成度颇高,就如同一部很“卖座”的类型片一般,包含双向暗恋、反差萌人设以及高糖互动等元素,这些元素高度契合类型小说工业化的生产规律。

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很多读者更倾向于选取“低认知负荷”的轻松类文本。竹已的小说凭借高频发糖以及适度虐点的节奏把控,达成了“情绪按摩”的作用;其叙事风格直白,情节明快,也与网友在地铁通勤时以及睡前休闲等场景下的阅读需求相契合。

文化消费分层呈现出这样的现实:一部分读者致力于追求严肃文学所蕴含的精神深度;而另一部分读者则更迫切地需要通过“情绪按摩”的方式来舒缓现实带来的压力。这种市场需求本身不存在高低的差异,它是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剧版《难哄》的争议比小说大很多。从视听方面来讲,《难哄》能够超越内娱绝大部分的现偶。现偶网文进行影视化,就需要像瞿友宁这样的导演来还原氛围。然而从故事层面来看,《难哄》确实是“陈旧”的。

这不是小说的主要责任。在剧版《难哄》中,观众所诟病的“陈旧”情况,大多是由编剧的改动或原创所导致的。剧版既具备了现偶网文改编后在形式上呈现出正面典型的那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在内容上呈现出负面典型的那一面。

一流的氛围营造

在营造氛围感方面,《难哄》处于内娱偶像剧的顶尖水准。略举数例,我们选取几个场面来仔细查看。

偶像剧喜欢用慢镜头来营造氛围,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从而强化情感共鸣。然而,当下很多偶像剧在运用慢镜头时,其表现手法十分单一,仅仅是通过匀速地放慢画面来进行展现,没有创意和变化,反倒使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

《难哄》的镜头变化丰富许多。像男女主角久别重逢且“狭路相逢”这一情节,同样是慢镜头+BGM,然而慢镜头内部存在诸多变化,蕴含着满满的情绪张力。

先展示两人所处的中景空间位置,在目光交汇的那一瞬间,讶异的神情一闪而过;接着是桑延的脸部特写,他的神情十分复杂,既有重逢时的难以置信,又有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愫;通过温以凡整理衣角这一动作,用不同角度的中景镜头进行切换,展示出他们的肢体语言细节,以此诉说内心的波澜;镜头再次聚焦在桑延的侧脸上,那凝固的表情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翻涌;最后,利用镜面折射他们的站位,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隐喻了两人若即若离的关系。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

桑延与温以凡“狭路”重逢

在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中,温以凡先是脸上露出了客气的微笑,并且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她率先说道“我刚刚看到你了”,以此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同时也传递出她还记得他的信息,以此来试探他的反应;然而桑延却没有任何反应,温以凡的笑意微微凝固了,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察觉到氛围变得不对,她收起了笑容,姿态也变得僵硬起来,然后选择独自离开……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

这一组镜头细腻地呈现了与初恋重逢时的“尴尬”。观众能够察觉到,在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里,温以凡是那个更有歉疚感的人,而桑延则长久地难以释怀,甚至在多年后的重逢中他依然没有放下。

又比如转场的使用。

转场能够保障剧情连贯流畅,它可以连接不同的场景与情节,避免出现突兀感。与其他剧种相比,偶像剧更加注重转场的作用。因为偶像剧包含很多情感纠葛和梦幻场景,所以对转场的设计感要求更高。通过光影、色调、意象等的巧妙衔接,能够理清剧情脉络,精准传递人物情感,营造出梦幻、浪漫等独特的氛围,从而提升整体的观看体验。

《难哄》里有很多转场都堪称教科书级别。温以凡偶遇初恋后回家,在地铁里,她的目光落到青春洋溢的女高中生身上,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她想着,如果高中时没和他分开,平行时空里的自己,是不是过着不同的人生呢?她仿佛看到地铁中正在翩翩起舞的另一个自己,这一画面既让人感伤又充满梦幻。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温以凡在地铁中想象自己的另外的一种人生

接着,画面从幻想中的舞蹈转到高中时期与桑延共舞的场景。不是生硬地切换,而是以舞蹈的肢体语言为线索,将两个不同时空的画面串联起来。这样的转场在视觉上有美感,在情感上也能自然过渡,体现出温以凡内心对那段纯真感情的眷恋。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共舞场景呈现在眼前,接着是跳着舞的八音盒,而后是高中时期两人那青葱的模样。观众们轻盈且流畅地踏入温以凡回忆的漩涡之中,来到了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亲眼目睹了她与桑延爱情的萌芽以及成长……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网文凭借文字作为载体,能在读者的脑海里构建出极具魅力的虚拟世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以及心动的体验。在进行影视化的时候,导演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语言转译者”这一角色。他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与情感触动。

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导演确实很会拍氛围

技术水平一般的导演,无法导出效果一流的偶像剧。在偶像剧这个范畴里,瞿友宁的技术确实很出色,《难哄》所营造出的氛围也很出色。

“软弱”的女性塑造

可惜的是,《难哄》在故事方面以及人物塑造方面显得有些“陈旧”,并且其华丽的视听语言也显得“徒有其表”。

偶像剧中,女主角的塑造处于核心地位。她是故事的灵魂引领者,其性格、经历以及情感起伏等方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与小说相比,剧中的温以凡被严重地“弱化”了,并且在很多事件中都表现得相当“软弱”。

剧中,温以凡租住的是群租房。这处群租房的环境很差,窗外是火车轨道。在洗澡的时候,浴帘有动静。温以凡便去找同租的胖子理论,然而胖子不承认。温以凡此时只是觉得有些烦躁。

后来,她差一点被另一个同租的男子侵犯,于是选择了报警。在安慰了侵犯男子那可怜的妻女之后,她开始自我怀疑,心里想着“是我的错吗”。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她没有在第一时间离开这个存在危险的环境。之后,她遭到了侵犯男子的朋友的报复。幸亏桑延及时前来救援,她这才能够摆脱困境。

我们并非是“受害者有罪论”。然而,温以凡对于性骚扰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着实让人觉得她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并且,她之前还曾有过类似的不良经历,她习惯性地选择了容忍和退让。

小说中的温以凡在群租房里遭遇了性骚扰。她展现出了一种直接的态度,那就是“硬刚”。

面对同租男子借着酒劲半夜敲门骚扰,温以凡起身把相机翻出并调整好位置,对着门的方向进行录像。接着,她拿起手机,直接拨打 110,将地址和情况清晰地报出。她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思路清晰且应对准确。

警察出警之后,她未曾想过要和解,并且打算在这件事过后就搬走。当男人用眼神对她进行威胁时,小说中写道,温以凡抱臂倚靠在门沿处,面无表情地回望着他。她的眼中情绪十分冰冷,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就像是在盯着某种脏东西一样。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为,男人被罚款了几百块钱并且被拘留了几天。

这是小说里的温以凡:刚正且有原则,不向恶势力低头。

小说中,在职场方面她也保持着开篇时的那种特质。她做事干练,有着果敢的决断力,始终保持冷静,行事更是雷厉风行。

但剧版的温以凡在职场上,依然是“软弱”的形象。

她最初在宜荷日报工作。已婚男上司频繁在夜里向她发送信息,并且故意不发表她的稿子,以此要挟她顺从。之后,男上司的妻子来到单位,对温以凡撒泼大闹。当时单位针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最终以温以凡离职而结束,甚至她还因“勾引上司”的谣言而被当地报业禁止录用。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

温以凡被上司性骚扰

温以凡回到了家乡的南芜电视台工作。她在剪辑室看素材的时候,同事张哥对她实施了性骚扰。温以凡条件反射般地打翻了咖啡,接着向张哥道歉,然后跑了出去。门外那些八卦的同事见状纷纷散开了。

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温以凡再次被性骚扰和被传谣言

这一次,她依旧没有选择进行反抗或者举报,而是任由那些谣言四处扩散。她对电视台为数不多的好友讲道:“不管我认不认,他们都只会坚信自己内心想相信的东西。而谣言这种东西,就如同伤口一般,只要你不去理会它,过一段时间它就不会再让人感到疼痛了。”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

温以凡没有抗争

性骚扰者才是最可耻的,温以凡身为受害者。她有着“逆来顺受”以及“不理会谣言就会过去”的想法,从表面看她很豁达,然而实际上这体现出她不敢直接面对问题,也缺乏反抗的勇气。这种软弱使得她在职场中持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让不良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观众也无法看到一个现代职场女性应具备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温以凡在宜荷日报和广电工作过。她还曾遭遇上司骚扰,小说中这段经历只是她对桑延的简短转述。在剧中,这些经历被着重进行了渲染,并且一一被拍摄出来。她被上司妻子追到单位闹事,被报业联合封杀,在南芜电视台被性骚扰以及被传谣言,这些都是剧版原创的内容。

总体而言,从小说到剧版,《难哄》让温以凡这个角色变得更加“软弱”了,所以才引发了“9 集性骚扰 6 次”的争议。其中,在观众的怒骂声中被删除的流浪汉裸露桥段,在小说里是流浪汉攻击穆承允,而温以凡只是事后去采访穆承允,但是剧集中却把它改成了流浪汉骚扰温以凡,穆承允进行了“英雄救美”。

有人辩称,剧方是想借助密集的性骚扰情节来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实际产生的效果却与预期相反。

其一,女性面临的困境是多种多样且很复杂的,在职场方面有困境,在生活方面有困境,在情感方面也有困境,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性骚扰这一个维度,实际上是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片面理解和狭隘展现。其二,从实际呈现的效果来看,这些情节既没有深入地去探究性骚扰的根源,也没有展现出温以凡主动进行抗争的行为,而只是变成了推动男女主感情线的一种手段,突出了男性的“救赎”作用,这是对性骚扰这一议题的一种“利用”。

小说中的温以凡,能让读者相信她作为一个“孤女”,也能够在社会中很好地立足。她还成为了一个冲锋在事件一线的女记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她最终实现了“自救”,从阴暗的泥泞中挣脱出来,如同破茧成蝶一般。

剧版的温以凡,在职场中像个误入狼群的绵羊,等着谁来呵护她;在生活里像个误入狼群的绵羊,等着谁来拯救她;与桑延互动时也像个误入狼群的绵羊,等着谁来将她呵护与拯救。

章若楠的气质以及她的表演,让温以凡从外形到神韵都带有一种“易碎品”的气质。她的美呈现出纤细的特质,并且飘摇不定,就如同清晨草尖上的露珠那般,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微风给拂落下去。

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在一些重要的场景中,例如温以凡坚决地对母亲讲,“这是我最后一次来你这儿”,在小说里我们能够察觉到她的烦躁、冷漠以及果决,然而到了剧里,或许这些情绪都存在,但更多呈现的是她的“破碎”。

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诚然,不论是“双向暗恋”那种彼此心动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感拉扯,_

章若楠的确很美。她在对温以凡的诠释方面,更多地展现出了角色所具有的“破碎感”。

剧作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认知偏差较大,这与当下观众对现代女性的期待相悖。当下观众希望看到女性在困境中展现出能动性,而不是看到一个永远需要王子来拯救的“落难公主”。

这种女主角的塑造,折射出一种陈旧且根深蒂固的性别逻辑。这种逻辑表现为弱化女性角色的主体性,把“女性被保护”当作浪漫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当女性处于被动客体的地位,依靠男性的拯救来完成情感闭环时,所谓的“甜”和“治愈”就成了对女性自主能力的否定。

《难哄》是有亮点的。它运用了柔光滤镜、精致构图、丝滑转场、OST 烘托等美学元素,为剧集增添了一层“高级感”,使得剧集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仍拥有不错的播放量。氛围感越强,就越能明显地暴露出内里的苍白。在女性意识觉醒和观众审美进化的当下,还将“弱化女性”“英雄救美”当作常用手段,就如同刻舟求剑一样。

观众并不难被哄骗。只是那些一直秉持着陈旧性别观念的创作思路,让人难以去接受。真正的进步叙事,应该让女性在爱与痛的情境里依然保有主体性,而不是把她们束缚在那仿佛被哄骗着的水晶城堡里。

曾于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