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波GDP首次超越天津,全国排名第11,成为南北经济差距新注脚

admin

这也成为当下南北经济差距的又一注脚。

在 2023 年开展的第五次经济普查里,宁波的 GDP 上调增加了 693.77 亿。这个调增数值在所有城市中仅低于杭州和苏州。即便处于 2023 年的高基数状况下,宁波在 2024 年依然实现了 5.4%的同比实际增长,以及 5.84%的同比名义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5.84%的名义增速,它比 GDP 十强榜中的所有城市都要高。宁波的 GDP 与南京相比,差距已经缩小到 350 亿元。宁波距离“全国前十”的位置,仅仅只差一步之遥,就仿佛射出的一箭马上就要到达目标一样。

在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这五大计划单列市里,宁波或许是在网络上的存在感最为低的那一个。

在这五个城市当中,宁波最为古老,它是仅有的“千年府城”。相比之下,它显得没有其他几个城市那么洋化、摩登和新潮。在这五个城市里,宁波还是唯一的传统中心城区不靠海的城市,正因如此,它也少了一些作为风景旅游城市所拥有的盛名。

八十年代的时候,时光开始回溯。宁波的“计划单列”这一情况,它本身其实是充满了偶然的。

计划单列市中除了现在的五个非省会城市外,曾经还有重庆。八十年代时,重庆是全国性的工业重镇,大连也是,青岛同样是;同时,深圳是经济特区,厦门也是。而宁波呢,它既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中心,也没有经济特区那样的特殊地位。

赋予宁波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其最初的目的是吸引全世界的“宁波帮”回到家乡进行建设。

然而,宁波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其发展轨迹与八十年代人们的预料大不相同。这座城市看似比较低调,可它在中国城市排行榜上的位置却在不断地上升。

宁波,靠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用不同类型的学生,来类比中国的大城市。

第一类城市,就如同“保送生”一般。这类“保送生”是指那些从小到大都一路顺遂,在最好的条件和资源保障下,始终能表现出色、不辜负期望的学生,比如上海、深圳以及上世纪末的广州。

第二类城市属于“竞赛生”。这类城市并非每门课都很出色,然而却有一两门课极为突出,其水平能够通过全国冬令营获得保送资格。但要知道,它们毕竟不是那种凭借“省三好”就可获得保送的学生。例如,民营经济发达的杭州以及工业经济突出的苏州,它们就是某一两门课达到了全国顶尖的“学霸级”水平,而其他科目则没有那么突出。

第三类城市,如同“艺体生”一般,走的是另一条独特路线。这类城市环境优美,美食丰富,烟火气息浓厚,文旅产业发达。这类城市的数量不少,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艺体生”的成绩就一定不佳。像成都、重庆、长沙、西安这些“艺体生”类型的城市,经济发展也很不错。并且,有一些堪称学霸的城市,其艺体成绩也很突出,比如杭州、苏州,它们的风景都极具魅力,但这些城市的竞赛成绩也同样优秀,可谓是文体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果。

第四类城市属于走高考路线的类型,它是很均衡的“学霸”。其每一门课的成绩都较为良好,基本上不存在短板的情况,总分很高。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方面,它似乎都不是最为突出的。

宁波,就是这样的城市。

宁波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标签是“东方大港”。关于“世界第一大港”存在两种定义,从集装箱吞吐量方面来看,世界第一大港是上海;而从货物(包含铁矿石、原油等干散货在内)吞吐量方面来看,世界第一大港是宁波——舟山港,并且该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经连续 16 年在全球处于首位。

港口有庞大的货物吞吐量,然而这并不自然而然地就意味着会有更高的 GDP。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货物吞吐量位居第二位的港口是唐山,而唐山的经济与宁波相比,那是差得很多的。

宁波能够不断刷新自身的经济排名,这其中还有很多不是港口方面的因素。 宁波之所以能刷新经济排名,是因为存在着除港口之外的更多因素。 宁波不断刷新经济排名,其背后还有诸多港口之外的因素。

由于战备方面的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浙江基本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投资。而宁波地处沿海,其发展基础就更为薄弱。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宁波是一个民营经济较为发达、轻工业较为发达且本土企业很强势的城市。

宁波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很发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很强。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共生共荣。所以说,宁波是一个这样的城市。

宁波是浙江的工业中心。2023 年,宁波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国范围内仅低于深圳、上海、苏州、重庆和广州。据宁波日报的消息,2024 年宁波的工业增加值比 2023 年增长了 7.5%,而同期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了 3%。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在全国的排名前进了一位,这表明宁波已经成为仅次于深圳、上海、苏州和重庆的“工业第五城”。

宁波有八个产值超千亿的工业门类。其一为石化;其二是汽车;其三为高端装备;其四是电子;其五为新材料;其六是纺织服装;其七为智能家电;其八为关键基础件。与深圳、苏州等在电子工业领域优势极为突出的城市相比,宁波工业的特点在于门类较为齐全。宁波工业布局的完整性,和长三角“老大哥”上海颇为相似。

宁波——舟山港进口货物中,原油占比较大。宁波是全国最大的石化基地,其中中石化的镇海炼化年炼油能力为 4000 万吨,中海油的大榭石化原油加工能力达千万吨级。

宁波是浙江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其燃油车产能超过浙江全省的一半,新能源汽车产能也超过浙江全省的一半。宁波是吉利在浙江省内最主要的整车生产基地,吉利在宁波的纳税贡献排在第三位,仅次于镇海炼化和宁波中烟。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极氪的总部设在宁波。

中石化的总部不在宁波,但其对宁波工业产值的贡献极为显著。吉利集团的总部也不在宁波,但其对宁波工业产值的贡献同样极为显著。这正是外来企业在宁波重要地位的注脚。

宁波的本土企业实力较强。目前,宁波拥有 122 家 A 股上市公司,其数量仅少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和南京,与无锡并列排在全国第八位。在 21 家中国民企 500 强企业中,宁波仅次于杭州、深圳、无锡、苏州和北京,与上海并列排在全国第六位。宁波拥有 104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它是首个单项冠军企业数量突破百的城市。并且已连续 7 年在全国居于首位。

宁波是计划单列市,具有副省级的行政级别。央国企较为发达。因此,宁波“体制内”的就业岗位数量不算少。

2023 年依据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数据来看,2023 年宁波市国家机关等企业合计人数超过 47 万。宁波市的人数只比省会杭州的 55.63 万少 8 万多,然而宁波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比杭州少 181 万多。宁波国企人员有 15.88 万,杭州国企人员是 11.28 万,宁波国企人员比杭州多出 4.6 万。浙江“体制内”岗位绝对数排第三的是温州,其体制内缴存人有 34.53 万。宁波的体制内缴存人比温州多 12 万多人。这表明杭甬体制内岗位的数量差距,比甬温体制内岗位数量的差距要小。

和苏州进行比较,能看出宁波“体制内”岗位相对丰沛。苏州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为 443.77 万,宁波是 207.53 万,苏州是宁波的两倍多。苏州的体制内缴存人数为 52.85 万,比宁波多 12%。苏州的体制内缴存人占比是 11.91%,宁波是 22.65%,二者相差近一倍。

宁波经济具有“全能”的特点,这体现在工业强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宁波银行是浙江盈利能力最为突出的银行,其资产、收入以及利润水平都位列全国银行的前 20 名,并且在 A 股市场上是城商行中“市值最高的”。

我们放大视野,就会发现杭州和宁波正在演绎一出真正的“双城记”。 杭州和宁波在我们放大视野后,呈现出一出真正的“双城记”。 当我们放大视野时,能看到杭州和宁波正上演着一出真正的“双城记”。

杭州的情况与宁波类似。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值都比上海要高。上海相较于北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作为综合性工业中心的地位。

杭州与宁波的天然禀赋存在差异。杭州在土地和港口方面有所欠缺,然而这恰恰是宁波的优势所在。宁波的中南部是山区,但西北部临近杭州湾地区,可开发用地数量众多,所以宁波的城市开发边界比杭州更大。最终,杭州选择了以服务业为主导,同时结合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的产业路线;而宁波则承担起了浙江工业产能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在省会之外存在经济强市的省份中,省会与最强的非省会之间的“双城记”不太好演绎。因为多数省会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都汇聚了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的巨大产能,而这些企业和产能强大的非省会城市也有着相同的需求。所以,省会与其他经济大市,很难在资源分配和招商引资等层面完全避免竞争。

杭州选择了一条与其他省会城市不同的路径。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领域,它事实上获取到了一部分原本只有一线城市才能获取到的资源。同时,它将综合性工业城市的生态位让出。而这一生态位在浙江省内被宁波很好地承接了。这也是宁波能够在 GDP 排行榜上快速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