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平成3年研究院倍增计划看我国硕士扩招的影响与教训

admin

2020 年起,我国多次启动硕士扩招计划。研究生学历是否贬值,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曾出现过一轮扩招情况,且持续了十余年,是硕士的扩招。通过这轮扩招,日本走过了一轮学历贬值的历程。

1992 年,当时面临着连续 15 个月的经济衰退情况。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刺激经济增长成为了当时日本的首要问题。针对此,政府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来重新刺激经济增长的科学立国战略。而扩招高学历人才是该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是在日本教育史上至今都饱受争议的,是平成 3 年的《研究院倍增计划》。

那么时隔近40年,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硕士扩招的历史。

将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

一、扩招之初:教育资本化与教育质量下降

1992 年日本开启了泡沫经济后的第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放宽硕士招生限制。扩招行动实施还不到三年,硕士的人数就从 6 万一下子激增到了 11 万。之后的这段时间被称作硕士扩大化时期。

改革后各大学开设研究生课程的门槛降低幅度很大。初期社会对这一改革抱有很大期望,觉得它达成了学历提升与人才储备的双赢状况。当年国民经济白皮书把硕士扩招称作日本科学立国战略的重要支柱。

那么被寄予厚望的大扩招计划,最终是如何演变成学历大贬值的?

事实上,政策实施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本化。同时,政策实施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导师数量不足。

教育资本化

倍增计划推出之际,政府规划是历经 10 年把硕士人数提升至 10 万人。然而实际上仅用 5 年就已然超过了原先规划的扩招人数。在最高峰的时候,更是超出原定规划的 2 倍还多。

政策放宽后,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大学进行投资。许多原本不具备研究生教学能力的私立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泡沫破裂之后,资本将教育当作一门好生意,因为在经济下行期间,教育属于刚需行业。之前,私立大学设立研究院的门槛非常高,如今门槛放开了,自然就使得资本纷纷涌入。

1994 年私立大学的报名人数突破了 3.2 万人。然而当年总共只录取了 2 万人。这表明即便最差的研究院也存在淘汰率。仅仅 4 年的时间,私立大学的在校人数就从不足 2 万迅速增加到了 4.5 万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轮的扩张速度。

导师数量不足

各大学处于扩招状态,教师数量跟不上硕士扩招速度。这导致了研究生教育质量飞速下滑。

文部省进行统计,扩招之前全国研究院的平均师生比例为 1 比 2.7,而扩招之后仅仅过了三年就超过到了 1 比 5。在个别新成立的研究生学院中,出现了一名导师同时要负责 10 名学生的情况。因为学生数量太多,导师根本无法给予学生长期的指导,学生就匆匆毕业了。并且很多学生把读研当作就业的缓冲带,没有动力去开展深度研究。

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快,同时研究生质量飞速下滑。

社会开始把研究学院称作休闲之地,这使得大众对研究生,尤其是私立大学研究生的认可度大幅降低。之后这段时间被称作研究院宽松时期,意思是其学历的含金量明显比大扩招之前要低。

那么当年日本在遭遇这个问题后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二、大学竞争与质量改革

1996年日本社会已经意识到过度扩招带来的危害。

研究生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在扩招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下降。——1995 年《日本教育白皮书》。

但大学生失业潮愈演愈烈,当时的日本面临两难选择。若停止硕士扩招,原先海量的考研学生就必然会开始找工作,而此时的就业市场根本没有能力容纳这么多学生。

文部省的统计显示,仅在 1996 年这一年,就新增了 22 万失业的大学生。而在当年,参加各大学硕士笔试的人数高达 11 万。由此可以说,考研在当时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上恐怖的就业压力。

日本政府决定提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计划,背景是大扩招无法停止。

政府引入大学间竞争制度,把高校经费从申请制改成竞争制。其目的是通过竞争促使各大学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产出能力。在此之后,高校间很快形成了马太效应,那些不具备科研能力的私立大学逐渐在市场中被淘汰。

这一改革效果显著且立见成效。从 1996 年起,各大学的论文总量在连续 3 年里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且增长幅度超过了 10%。

国立大学的在校学生面临一个巨大问题,这一改革使得他们的毕业门槛被大幅提高。

各国立大学为竞争经费,纷纷对学生提出严苛的毕业论文要求。许多学生因无法按时完成而选择延时毕业。文部省数据显示,质量改革前硕士平均延毕率在 8%以下,改革后最高达到了 17%。

各国立大学每年约有 2000 人选择退学。90 年代考研人数众多,优质国立大学考研竞争激烈,不到万不得已通常不会有人选择退学。

可见这一轮质量改革对学生毕业难度要求之高。

但其实除了毕业困难之外,当时的学生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教授们的压榨。因为日本高校实行教授负责制,教授对学院内所有学生的去留问题都有决定性的权力,这使得教授的权力非常大。

学生们想要专心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部省的统计表明,1998 年研究生实际用于科研的时间仅占 53%。其余时间都被用于处理非科研事项。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们一方面面临着艰难的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又遭受着教授的无情压榨。几乎所有的研究生与博士都处于严重的过劳状态。

当时的社会把这种畸形的导师制度称作主公与家臣的关系。2003 年,电视剧《白色巨塔》上映了。这部电视剧表面上讲述的是日本医学院残酷的权力等级制度,而实际上是在隐射当时各国立大学的教授。它一经上映,就马上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

科研的象牙塔本应是什么样的,却为何成为了泯灭人性的白色巨塔,这成为了当时的讨论焦点。并且该剧的影响力非常大,大到甚至打破了当时所有的收视纪录,从这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三、就业之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考上硕士,并且艰难毕业的这些学生们,他们的就业情况是怎样的呢?

让人遗憾的是,就业存在着痛苦。同时,研究院有倍增计划,而这个计划为何至今在日本都饱受争议,这其中的原因与就业之痛有关。

在这里,我要回顾一下这轮硕士扩招的历史背景。1991 年,政府提出了扩招政策。当时提出这一政策,是基于 10 年后科学立国战略能够成功的预期。那时,日本正爆发大量新兴产业,需要海量的硕士与博士人才。

但我们都知晓,2001 年正是日本社会最为艰难的时期,属于超级就业冰河期。科学立国战略并未取得成功,并且在 90 年代后期,日本输掉了那场著名的芯片战争。这使得大量扩招的人才,还未发挥作用,就已经丧失了价值。

科学立国战略失败后,社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大扩招期间产生的 100 余万研究生与博士该如何安置。那么,此后他们所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呢?

科研机构法人化改革之痛

1999 年日本遭遇了泡沫破裂后的第二次经济冲击。当年,由于财政负担过重,难以持续维持过量的研发支出。于是,日本启动了国立科研机构法人化改革。改革之后,原有的各个政府扶持的科研机构开始实行自负盈亏。并且,各大科研机构开始实施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

此前日本各大科研研究院一直是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渠道,这一轮国立大学的缩招使得国立大学研究生的就业率首次跌破 70%。

高校缩编潮

2000 年,政府开始对科研扶持政策进行调整。在日本半导体市场份额于前一年被韩国超越之后,基本上已经宣告了第一次科学立国战略的失败。此后,政府宣布只对通信等四个产业提供经费扶持,放弃了之前全学科扶持的战略。

当时,这批年龄较大的博士与研究生被社会称作隐形难民。

企业支援计划失败

2002 年起,政府启动了企业支援计划来协助研究生与博士就业。具体而言,政府给予一定奖励,以鼓励企业雇佣研究生与博士进行研发工作。在奖励最高的时期,每雇佣一名博士,企业可获得 500 万日元的奖励。

但现金奖励并未换来企业的雇佣。2004 年文部省进行调查,仅有 15%的企业愿意雇佣博士和研究生。这是由于经过了 10 年的经济衰退以及破产潮的洗礼,多数企业都处在战略收缩阶段,它们对于研发创新的投入非常谨慎,所以企业没有意愿雇佣过多的研究型人才。

临时教师制度

2005 年,为了应对经费缩减的潮流,日本各高校开始广泛地使用临时教师来充当教学力量。在最高峰的时候,个别私立大学有 50%的教学任务是由临时教师承担的。

临时教师如同就业市场中的派遣员工。他们的雇佣合同是一年一签的。他们是按照上课次数来获取报酬的。并且基本上没有转正的可能性。

文部省 2007 年有统计。临时教师的年收入普遍低于 200 万日元。当时日本有 16.8 万临时教师。其中 73%是 35 岁以下的硕士与博士生。他们很多人挂着高学历文凭。却在临时教师制度中逐渐走向贫穷。

2007 年之后,日本大学生开始对读研考博持拒绝态度。日本曾经在世界科研体系中稳居第三,但如今这一体系走向了崩塌。

四、32年的轮回

1992年,日本政府开启研究院倍增计划。

2002年,政府宣布研究院倍增计划基本结束。

研究院倍增计划结束之后,日本政府未曾对该计划发表过任何评价。到了 2018 年,文部省首次承认日本科研处于衰退状态,在此情况下才对 90 年代的研究院倍增计划进行反思。90 年代初对经济复苏过度乐观,致使未能控制好硕博扩招比例,这是以后同类计划必须检讨的部分。

回望这一代扩招的硕博学生,他们曾是日本 90 年代较为优秀的一群人。他们在失业潮的冲击下艰难地踏上岸,接着又在高压环境中成功毕业。然而,个人的努力终究难以抵挡时代的洪流。最终,他们的命运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而走向沉沦。

2010 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恢复。企业与科研机构也随之逐渐恢复对科研的投入。在此之后,研究生的就业率开始回升。然而,研究生的起薪基本上已经和本科生保持一致了。

2020 年之后,经济持续向好。日本社会开始有了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关于研究生与博士的招聘需求,并且这些需求在不断地被释放出来。

2024 年日本提出了博士扩招计划。这一计划中,政府期望在 20 年的时间里,让博士的人数能够增加 2 倍。

而此时距离上一轮硕博大扩招已经过去了整整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