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
前几日,我在群中看到有人与 AI 进行互动,感觉颇为有趣。我随即打开 DeepSeek,输入了相同的问题:你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地方是什么?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大家的答案呈现出多种形式:有人有自己的见解,有人不断追求超越,还有人秉持着爱与和平……而我的答案是知行合一。接着,我使用豆包、Kimi、腾讯元宝这几个工具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它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
大家玩得很开心,然而我的心里却产生了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 AI 工具所给出的答案会差异如此之大呢?是由于它们的模型不同呢,还是在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呢?
我反复琢磨后发现,每个 AI 都有其独特视角,如同不同的人一般。它们会依据自身的“价值观”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解释。这种差异使我联想到了“信息茧房”。
一
以前,我们总说信息茧房是推荐算法造成的。
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会依据浏览记录以及兴趣爱好,为你推送相关内容。乍一看,这种推送方式显得很贴心。然而实际上,它会致使你接触到的信息逐渐变得单一,并且很容易让人深陷于一个封闭的信息圈之中。
不过,AI 搜索工具(例如 GPT、Perplexity)逐渐普及了。在此情况下,信息茧房的形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的 AI 搜索,不再仅仅依靠平台的推荐,而是凭借“搜索行为和提问方式”来定制结果。
你进行搜索的内容、提问的方式,以及你愿意接纳的答案类型,都会对看到的信息范围产生直接影响。这种新的茧房形式,既可以称作“搜索茧房”,也可以更形象地称作“生成式幻觉茧房”。
那么,搜索茧房与传统信息茧房相比,区别在哪呢?
形式不一样,这是第一点。
传统信息茧房体现在我们刷媒体、看视频的过程中,推荐算法会依据之前点击的内容、喜欢的类型以及停留的时长来推荐相关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去主动寻找,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框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圈子里。
搜索茧房更像是自己主动进入的。例如:我借助 AI 工具去搜索一个问题,输入特定的关键词,这直接决定了它所给出的答案;目前尚不确定 AI 是否会暗中查看我的手机使用习惯,或者依据我搜索东西的意图来对回复进行调整。
有一点较为明显,即在一个聊天框中多次对话后,推理模型能够理解我所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凭借其独特的视角,悄悄地将我圈住了。
第二点,内容差异很明显。
传统信息茧房的内容,大多是平台原本就有的。而搜索茧房则不同,其内容是由 AI 当场“创造”出来的。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它凭借自身的训练数据和算法,当场为我生成一个答案。
这个过程我全然无法看见。即便它能够标注出引用来源,然而生成的部分依然是它依据所学的东西“编造”出来的。所以,有时我所得到的,或许仅仅是某个“版本”的真相。
第三点,参与过程的区别也很明显。
在传统信息茧房中,我们最多只是点个赞,或者进行一下浏览。而在搜索茧房中,从表面来看,是把主动提问的权力给予了我们,然而实际上,这种主动权并非真正地掌握在我们手里。
搜索方式会直接影响搜索结果,用词习惯也会直接影响搜索结果,甚至选择哪个工具也会直接影响搜索结果。这些限制是隐藏起来的,很难被察觉。
这种隐蔽性体现在,我们提出问题并得到答案后,容易误以为自己选的是对的,不会怀疑自己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们问了一个问题,AI 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或许就认为这就是全部的真相,然而实际上,这或许只是冰山的一角。
传统信息茧房中,我们刷了很长时间短视频后,发现内容都差不多,这时我们内心会产生反感,甚至会警觉起来。相比之下,情况就是这样。
二
你认为就只有这些吗?不是的,还有其他情况。实际上,这两种茧房在时间方面以及对其的依赖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而言,长时间使用 AI 进行搜索后,就会越发依赖它的反馈增强系统。
传统算法推荐如同“养成系”,它会慢慢将你置于一个舒适圈内,使你渐渐习惯它所给予你的东西;而主动搜索则更像是“定制系”,当你有需求时,它能即刻为你量身定制。
这种定制每次都能迅速给你提供答案,然而你会越用越对它产生依赖,到了最后,你甚至连多去寻找一些资料以及核实一下的耐心都丧失了。
有一回,我在小红书这个平台上看到有人发表了关于“CDPP”的评论。我当时对“CDPP”究竟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就顺手进行了搜索。搜索的结果显示是“处对象”。我还以为这是一种比较新潮的说法呢。
后来我产生了好奇,接着又去用百度进行搜索,搜索的结果显示为“彩带飘飘”。你瞧,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能够如此快速地搜到答案的体验,使得我越来越不想去深入思考更多,甚至连“这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这样的疑问都不再有了。
说到底,搜索茧房是传统信息茧房的一种升级版本。它具有“聪明”和“主动”的外在表现,从表面来看似乎是由我自己在进行掌控,但实际上依然是在悄悄地将我限制在一个小世界之中。
这让我忍不住思考:为什么AI会制造出搜索茧房?
说到底,这事儿与背后的商业逻辑有关。
先说AI本身。
从使用者的视角来看,AI 的核心任务在于给我们提供“最好的答案”。每当我们利用它进行搜索时,它凭借算法和数据,会给我们一个让我们看起来颇为满意的答复。原本,AI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更理解我们,然而,AI 的知识以及处理方式,实际上也具备自身的“性格”。
我举个例子:
现在有很多人在使用 DeepSeek 推理模型,同时也有 Kimi 的 K.15 长思考模型。我留意到,DeepSeek 如同一个专家,其回答十分专业且理论化;而 Kimi 更像是一个聊天方面的高手,它的回答更为口语化且更贴近生活实际。
找不同的人问问题,他们会依据自身经验进行回答,所以结果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会在不知不觉中限制我们的信息范围,从而形成了“搜索茧房”。
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帮倒忙”。
我有一个习惯,倘若 AI 的回答并非是我所期望的,那我便会直接讲出“这不是我想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特定的对话框当中,AI 会依据我的反馈来对答案进行调整。如此一来,双方相互之间会有强化的作用,而茧房的那道墙也就变得越来越厚了。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是商业逻辑。
AI 工具并非永久免费,大家要如何赚钱呢?必然是期望用户使用的频次越高越好,最好能让用户离不开它,接着再收取其他费用。
例如,Perplexity 每个月需要收取订阅费用。当免费用户进行内容搜索时,有可能会看到植入的广告。这种商业逻辑促使了 AI 搜索的“千人千面”设计。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 AI 产品没有收费。然而,它会间歇性地收集我们的大量语料。
我印象中,OpenAI 的创始人奥特曼曾表示,要达成通用人工智能(AGI),AI 需如同自动驾驶那样,依据不同人的需求给予定制化的服务。
AI 必须能够满足每个人各不相同的需求,对于同样的问题,它要给你提供不一样的答案。因此,AI 制造“搜索茧房”,是由 AI 自身的特性、我们的使用习惯以及背后的商业逻辑等多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
三
搜索茧房一定是坏事吗?我认为不一定。它或许能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效率”。
昨天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小米的王腾和许斐被人调侃,说他们像夫妻。我对此感到很好奇,于是就去进行了搜索。抖音的搜索结果显示他们是夫妻,这让我还有些惊讶。然而,当我用豆包进行搜索后,却得知两人只是同事。
我把这事儿发到群里,字节的朋友转发给内部处理了。
说到底,这是AI学的语料被污染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商家和品牌营销的立场去考量,这件事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品牌方会成批量地生产关于他们自家品牌的内容,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将这些内容塞给 AI。
别人搜相关问题时,看到的会是定制化的信息。这就如同一种软性植入,与广告投放的情况较为相似。所以,难以简单地判定其到底是好还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说到这儿,我想起之前朋友所说的,给 AI 做 SEO 的最好办法是在一篇文章里添加较多的关键字,或者频繁提及某些东西。如此大量地铺展出去,当 AI 进行抓取时,其效率就会变得很高。
有人说要尽量多生产一些长内容,原因是 AI 会判定这些内容质量很高。实际上,长内容不一定非得做得非常好,关键在于其判定机制。
从商业角度而言,这种做法能够精准地寻觅到目标用户,进而提升了效率。然而对于用户来讲,他们会感觉仿佛被困于一个“定制化”的信息茧房之中,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小心别被AI搜索“茧房”给困住了。
四
如何避免搜索导致的茧房呢?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在这个过程中还总结出了一些办法,你可以去尝试一下。
初级阶段,基础认知有三点:
不要只使用一个工具。今天可以使用 Kimi,明天可以试试腾讯元宝。不同的 AI 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个问题向多个 AI 询问,答案会更加丰富。
多进行反问。例如:你想要知晓“为何 AI 是好的”,那么也能够反过来询问“为何 AI 不是好的”。让 AI 协助你进行反思,它将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答案。
别仅仅关注 AI 给出的答案。倘若你希望 AI 协助你验证新闻的真实性,或者探究数据的来源,你也能够自行手动进行查询。如此一来,你便不太容易受到 AI 的误导(我在这方面可是有过经历的)。
到中级阶段,要玩转策略,熟练掌握怎么跟AI打交道。
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更新提问,不要总是使用黄金圈法则和 5W2H 法则,还可以将它们进行组合,甚至自己创造一套提问的方式。
我在提问时,倾向于让 AI 将商业、心理、伦理这几个角度融合在一起。这样问出的答案,其视角就发生了改变。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 AI 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按照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而交叉着进行提问,就如同打破了常规,迫使它从不同的方向向你阐释清楚,答案自然而然就变得丰富了许多。
还有,换着花样问问题特别管用。
想了解“AI 怎样改变生活”,可以改为“AI 在哪些未曾预料的方面影响了我们?”或者“AI 给普通人带来了何种变化?”
这么调整之后,问题发生了改变。这并非是逆向思维,反而更像是进行多维度的探索,能够帮助我从更多的角度去挖掘问题。
高阶阶段,还得靠人工检查。
有些东西,在短问短答时 AI 能够答对。然而,要是连续问好几轮,它就容易产生幻觉。像人名、日期这类细节,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进行核实。
所以,要以多种方式问问题,多使用几个工具来对比答案,多对信息进行核实,甚至主动去寻找对立面。如此一来,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 AI 束缚住了。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建立一种对搜索茧房重新认识的思维方式。因为你所看到的东西决定了你的世界,这就如同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由内心的认知所决定的,只有我们主动去拓宽视野,才能够真正打破搜索茧房所带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