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新视角:超越三驾马车,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模式

admin

_赞美退休老干部的语句_退休老干部代表发言

赞美退休老干部的语句__退休老干部代表发言

前不久,我迎来了人生中的首次直播。在直播中,我与解放日报记者谢飞君探讨了社区治理相关内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此次直播获得了 30 万+的点赞量以及 500 多条评论。我认为,如此高的关注度,并非是针对我个人,而是我们所谈论的话题——社区治理,触动了大家的内心。(编者注:观看视频可扫文末二维码)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部分。做好社区工作,能为居民社区生活提供保障,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关键支撑。

长久以来,在谈论社区治理时,都无法避开“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指的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察觉到,仅仅凭借“三驾马车”是难以满足需求的。

退休前,我担任过一些重要职务,如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十二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因此,我对社会治理工作是比较熟悉的。然而,当真正进入社区,担任起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后,就仿佛开启了一项新的事业,这可以称得上是“老兵新传”了。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这几年在基层实践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时代加强社区治理需要依靠“六个力”。一是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居委会的组织力,三是业委会的号召力,四是物业公司的执行力,五是志愿者的响应力,六是社区民警、公安派出所等行政执法机关的保障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建设出美好的家园。

党组织的凝聚力:建强基层治理堡垒

党建引领并非只是口号,并非仅仅是概念,并非单纯是标签,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内涵。在新时代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党建引领对于推动基层治理进行制度创新以及提升治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能治理,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所在的申新花苑第三届业委会有 9 名成员,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当初为了让他们参加业委会,我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我看来,岗位会有退休的时候,但党员不能退休。社区开展每一项活动,党员都要在第一时间响应并且第一时间行动。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党支部书记就必须站出来。党员在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现实问题时,要起到表率作用,做到先知道且先行动;对于需要业主配合的事项,党员要时时处处带头,把解释宣传工作做好。

党组织的凝聚力不能仅依靠党组织自身运转,而是需要在党建引领的作用下实现共同运转。基于此,新华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组建了新华路街道业委会互学共促联盟,并开展了实地的“巡回赋能”活动。我们每个星期会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去走访居委会,截至目前,在街道辖区内的 17 个居委会中,已经走访了 10 个。通过走访,沟通了相关工作。党建引领就像一根针,通过它把社区事务的“千万条线”串了起来,从而形成了治理合力。

居委会的组织力:点准五个关键穴位

一段时间以来,在不少社区,怎样处理居委会与业委会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在我看来,二者并非各自为政,也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的。

居委会的关键在于提升组织力,要精准打通五个关键穴位。

一是织密“联动网”。需切实承担起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及社区民警这四方面协同机制的牵头职责,共同商讨和处理社区议题。例如,针对社区治理中出现的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停车拥挤等关键难题,居委会应协同各方拟定并推行工作方案,以保障治理工作的高效与有序。

一是积极参与业委会组建的各个环节。从筹备组的成立开始,接着确定业主代表以及业委会成员的人选,最后到业主大会的召开,居委会都要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切实的帮助。

三是要握紧“方向盘”。居委会需要对业委会的重大事项进行指导以及监督,以此来保证业委会能够依法依规地进行运作。例如,当业委会动用维修基金的时候,由于众口难调且程序较多。居委会应当主动给予帮助,能够对改造方案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做到公开透明。

一是居委会楼(块)长走访居民较为频繁,能够及时察觉居民需求。二是在了解到问题后,他们会及时向业委会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三是他们积极回应居民的诉求,努力把烦心事和小矛盾都妥善解决好。

五是勤挥“拂尘帚”。居委会在察觉到业委会工作不够规范的地方后,要及时指出并纠正。比如,居委会要特别注意指导并监督业委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发现资金使用不规范之处,要及时指明并制止,塑造正气的社区环境。

业委会的号召力:维护业主合法权益

业委会建设在当前上海基层治理中是一块短板。普遍存在组建方面困难、规范方面困难以及监督方面困难的情况。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去做,而想做的人不一定具备相应的能力。尽管在做业委会主任之前,我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开始做起来后,依然面临着不少难题。

如何解决呢?我认为要做好业委会工作,首先得清晰业委会的定位。业委会是由业主们一户一票直接选举产生的民间社会组织,它既是以自家房产为基础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型社会组织,同时也是有责有权有钱(包含小区公共收益、房屋维修资金等)、具有一定独特性的社会组织。在组建过程中,要想办法把小区的达人、能人邀请出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业委会是由业主选举产生的,它应当把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置于首要位置。在现实生活里,业主们的诉求各不相同,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先把诉求的症结所在了解清楚,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例如,有居民因为房屋漏水且物业不作为,就常年不缴纳物业费。业委会便设法去解决漏水问题,要是短期内无法解决,就与该居民沟通补偿方案,从而消除了居民与物业之间的误解。如今,小区的物业费和停车费都足额交缴。

比如,小区若要提高物业管理费,往往会遭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困境。业主认为,只有服务质量提升了,他们才会愿意多缴纳物业费;而物业公司觉得,要是不提高物业费,就无法聘请到更优秀的专业服务人员。我作为业委会主任,为达成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共识,花费 4 个半天时间倾听居民们关于提高物业费的想法。接着召开党员大会统一思想,之后业委会成员分头行动,上门进行宣传解释工作。最终在合理范围内完成了物业费的上调,既维护了业主权益,又确保了物业公司的平稳运营。

物业公司的执行力:做到互相尊重理解

要尊重物业公司的物业服务管理人员,不能将他们视为业主出钱雇来的第三方,而应把他们当作小区家园建设的共同体。若物业存在做得不够到位、有差错的情况,需予以批评和纠正。对于素质和服务较差的工作人员,可要求及时清退或换人。同时,对于物业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比如,有小区物业经理在工作期间察觉到,居民家中出现下水道堵塞、漏水这类物业常见的问题,通常是在早晨 7 时到 8 时这个时间段。因此,他觉得自己的上班时间不能是 9 时,而是每天 7 时就得开始工作,并且每周仅能休息 1 天。将业主家里的难事当作物业心上的事,针对业主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进行解决,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小区居民的夸赞,在工作上也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志愿者的响应力:营造邻里和谐氛围

一个好社区,通常是人人都参与治理的社区。社区内的各类达人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社会联结,让社区回归到熟人社会的状态,进而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营造出友好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生活氛围。

在申新花苑小区,我们组建了老友会客厅。这个老友会客厅每半年活动一次,会收集并听取居民们对小区管理的建议和想法,也会了解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例如,老年食堂以及长者照护的具体建设等事宜,就是在老友会客厅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

小区居民们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小区是我家,人人珍惜它”这句话。大家都积极争做志愿者,彼此守望相助。对于小区里的独居老人等群体,他们常常会打一个电话,送上一个问候,顺便帮个忙,一起营造出了邻里和谐的氛围。

社区民警的保障力: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民生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不断出现。如果只是依靠单层级的力量和单领域的资源,通常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基层治理要融合法治思维与群众路线,要发挥公安的优势,还要融合各方的力量,以此形成合力。要把困扰老百姓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治安乱点等问题,都解决在“家门口”,推动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例如,申新花苑小区存在一位居民,他身患精神疾病,长期独自居住,生活没有被照料,有时还会做出对小区安宁有损害的举动。我们借助社区民警找到了他在外地居住的父亲。居委会在其父亲的陪同下进入他的房间帮忙打扫房屋。社区民警帮他补办了第二代身份证和社保卡。在他父亲的协助下,社区民警将他送往精神病医院。经过半年多的治疗,现在这位居民恢复良好。

安居才能够乐业,安全感是社区居民最为看重的一个方面。警民守望相助,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化解安全风险,也能够及时化解矛盾,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那天直播期间,谢飞君询问我对于小区治理琐碎这一现象以及呼吁更多人参与的看法。我表示,《国家领导人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曾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所怀有的向往,便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向往,我从物质层面将其概括为能够安居乐业、满足衣食住行需求、应对生老病死情况以及参与文教体育活动等,同时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文化、思想等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要生活在一个社区之中。基层如果不稳固,就会地动山摇。社区与千家万户有着紧密的联系。社区的建设需要大家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奉献,这样才能变得美好。倘若每个小区都能充当好“承重墙”,那么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厦就会更加牢固。

作者是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红庄居委会第四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申新花苑第三届业委会主任。

栏目主编是王珍,文字编辑是王珍,题图来源为 IC photo,图片编辑是邵竞,编辑邮箱是 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