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与过去相比确实瘦了一些。一个证据是,脸不再像过去那样圆润了,这很可能是胶原蛋白流失导致的。另一个证据是,腰围变小了,衣柜里的好几条裤子现在都穿不上了。不过,更直接的证据是,经常从同事和朋友口中听到他们说:你最近好像又瘦了。当然,同事说的可能只是客套话,因为天天见面,不太可能每天都能明显看到体重下降。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我的体重本身并未有很大的改变。每年进行体检时,结果依然是“超重”。然而,人就是会有这样的错觉:只要你开始比过去稍微瘦一些,就会给人一种你一直在变瘦的感觉;反之,如果比过去胖一些,也会让人觉得你一直在变胖。
大家自然而然地开始探讨减肥的话题。而我在这方面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些年,我只是勉强坚持着跑步这件事,从来没有特意去进行减肥。最初跑步并不是为了减肥,因为我觉得自己不算胖,只是有中年人的肚子,并且血脂、胆固醇等指标有些高,而科学证明跑步能够改善这些。此外,跑步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我不太记得正式开始规律性跑步的具体时间。家离徐汇滨江较近,大概在十来年前,有时会心血来潮去江边跑上几步。那时滨江的步道刚刚形成,而现在那些时髦的大楼、剧院、美术馆,在当时连影子都还没有。不过我的跑步状态是“三天打鱼三十天晒网”,这样的运动量,自然无法达到什么锻炼效果。2022 年的春天来临,我当了两个月志愿者。在此期间,我的体重意外地“暴减”了四公斤。为了留住这一“意外成果”,从那个夏天开始,我增加了跑步的频率,从一周一次提升到了一周三四次。同时,跑步的距离也有所增加,从之前气喘吁吁只能跑三公里,增加到了五公里、十公里。巧合的是,这个过程,徐汇滨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当年一瓶水都买不到的“城中荒野”,变成了上海的新晋地标。每次跑步,都能有新的发现,比如哪幢大楼封顶了,哪条新的马路开通了;春天樱花盛放,秋天银杏叶黄了一地……这也是我更倾向于在户外跑的原因,哪怕气温降到零度,也不愿意在跑步机上跑。我用脚步去丈量城市的尺寸。从油罐公园到龙美术馆往返,距离差不多是五公里。从梦中心到卢浦大桥下再折返,大概是十公里。如今的徐汇滨江,在晴朗的周末,热闹得就像集市一样。有时跑完步后,在公路商店买一罐啤酒,然后坐在台阶上晒一会儿太阳,会感觉这才是上海真正的松弛感。这或许是我没有明显减重的原因之一。跑步消耗了热量,这使我在喝下一罐啤酒时少了些罪恶感。另一方面,体检报告上的数据让我多了些成就感。
有人说坚持跑步需要很强的毅力。其实一旦跑步成为习惯,毅力就不那么重要了,并且我也时常会“摸鱼”。我应当庆幸自己属于非易胖体质,即便有一段时间偷懒,也不会立刻胖回来。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村上春树称自己是易胖体质,也许这是一种幸运。为了不增加体重,他每天需要进行剧烈运动。他需要留意饮食,做到有所节制。倘若从不偷懒并且坚持努力,代谢就能够维持在高水平。这样身体会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或许也会减缓。
这大概就是体重管理所具有的意义。如今,连国家都已经采取行动了,那么我们就更没有理由选择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