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的年报披露已经进入到了中场阶段。到目前为止,在 59 家 A 股和 H 股银行当中,已经有 39 家完成了年度业绩的发布,并且员工薪酬的情况也随之展现了出来。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了数据完整且可比对的 37 家银行,这些银行包括 6 家国有大行、9 家股份行、14 家城商行和 8 家农商行。经梳理发现,上市银行的人力成本支出普遍有了提升。
37 家银行在去年一共增加了近万名员工。新增的员工主要分布在业务营销领域以及信息科技领域等。柜员以及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员工群体在持续进行优化。
从人均薪酬来看,股份行具有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且其分支机构集中在发达城市,这些股份行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已经披露年报的 9 家股份行,它们的人均薪酬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其中,招行此前多年一直处于第一的位置,现在人均薪酬降到了大约 58 万元;中信银行因为人员结构调整而受到影响,人均薪酬略微上升到接近 60 万元;浙商银行人均薪酬连续两年下降,达到大约 57 万元。
多家股份行薪酬下降
据悉,银行员工的薪酬在利润表的“业务及管理费”栏的“员工费用”里有所体现,同时,有些银行将其称作“人力成本”或“员工成本”等。
员工费用被细化成了多个项目,包括工资奖金,还有社保、五险一金、工会经费以及培训费等。其中,工资奖金属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员工工资这一范畴,而其他的这些细项则一起被称作福利。
前述 37 家银行里,大部分都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此来护航战略的落地。在这些银行中,青岛银行的人力资源投入连续两年保持着 10%以上的增速;浙商银行总的人力资源投入增速在连续三年里都领跑股份行,并且去年接近 10%。
15 家银行的总人力成本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在这些银行中,平安银行以及广州农商行的同比降幅连续两年都超过了 5%。平安银行去年的总人力成本与前年相比减少了 8.5%。
在人均薪酬方面,通过等效人力(即年初和年末员工数量的均值)来计算。在上述 37 家银行中,股份行整体呈现下行态势,但依然处于绝对领先的水平。
中信银行在连续多年进行增员之后,去年其员工数量减少了大概 1400 人。因为这个原因,该行的人均薪酬水平略微上升到将近 60 万元,超过了招行,暂时在股份行中位列第一。
招行人均薪酬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现已回落到 58 万元左右,在股份行中位居第二。浙商银行连续两年下降,相较于上年同比减少了 2.3%,达到约 57 万元。兴业银行持续保持在 56 万元左右,且同比有轻微上升,分别在股份行中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渤海银行人均薪酬在 43 万至 50 万元区间。
从人均工资奖金这一角度来看,招行的降幅接近 7%,然而其绝对水平依然在持续领先。去年招行的人均工资奖金超过了 45 万元。中信银行的人均工资奖金约为 42 万元,兴业银行约为 41 万元,浙商银行约为 40 万元,它们紧随招行之后。
同期,上市城商行的人均薪酬情况是普遍在 40 万元左右,并且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在港上市的泸州银行人均薪酬保持在 59 万元,它继续在上市银行中处于前列位置;徽商银行的人均薪酬升至将近 53 万元。
国有大行方面,员工费用支出的绝对规模较大。然而,由于员工结构发生了变化,去年人均薪酬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在这其中,交通银行的人均薪酬升至 44.5 万元,中国银行的人均薪酬升至 36.6 万元,二者在国有大行中稳居前列。
高薪酬对应高产能
整体来看,上市股份行的人均薪酬处于银行业前列。城商行的人均薪酬也处于银行业前列。这背后存在着客观因素。
一是,上市股份行以及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和员工相对比较集中,并且主要是分布在国内的主要城市,所以必然要提供更可观的薪酬,以此来吸引人才加入。
一是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基数存在差异。二是不同类型银行的学历构成也不一致。以农商行为例,农商行扎根于乡村,其小微业务对人员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员工基数普遍较大。
国有大型银行的员工数量常常是以十万为单位来计算的。在这些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在其境内的银行机构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超过了 91%,然而农业银行的这一比例是 74%。
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普遍在 85%以上。其中,中信银行的这一占比超过 95%,浙商银行的这一占比超过 93%。并且,它们对应的人均薪酬水平也比较高。
此外,国有大行与之相比,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的机制更加灵活,并且更加市场化。在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为了吸引人才,它们提供的待遇也比较诱人,尤其是对于业务骨干和数字化人才的薪酬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的人均产能是高额的,并且这与高企的人均薪酬是相匹配的。
数据表明,在前面提到的 37 家银行里,一共有 8 家银行的人均创收超过 280 万元。这 8 家银行中包含 6 家股份行以及 2 家城商行。
平安银行去年的人均创收情况是接近 350 万元,并且在相关排名中继续处于第一位;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则紧跟在其后,它们的人均创收分别大约是 323 万元和 314 万元。
城商行里,泸州银行人均创收约 342 万元,徽商银行人均创收约 304 万元,它们都处于领先水平。
国有大行人均创收通常在 190 万元上下,其同比变化较为平稳。在这些银行中,农行的人均创收未达 160 万元。交通银行去年的人均创收超过 270 万元,在国有大行中处于最高水平,这与该行较高的人均薪酬是相符合的。
上市农商行因员工基数较大以及科技能力相对有限等因素而受到影响,其人均创收大多在 200 万元以内。在这些上市农商行中,无锡银行去年人均薪酬相对较高,人均创收超过 270 万元。
整体增员
看完薪酬及均产后,接着来看前述 37 家上市银行员工人数的变动情况。2024 年员工数量全年增加了近万人。其增量比 2023 年高,增幅也比 2023 年高。在这些银行中,增员的银行数量和减员的银行数量基本是一样的。
整体而言,银行员工的增加通常出现在业务营销以及信息科技等领域。在这些方面中,六家国有大行的员工数量总共增加了约 7400 人。其中,中行的员工数量增加了约 5800 人,农行的员工数量增加了约 3700 人。
农行行长王志恒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提及,2024 年农行全年进行了招聘录用工作,录用人数为 3.2 万人。未来,农行将在人员招聘补充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会加强统筹规划。预计到 2025 年,农行的用工总量仍会呈现增长的态势。
交行行长张宝江在业绩会上作出表示。该行把数字化新交行建设当作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金融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已快完成。在过去的一年里,该行员工数量增加了大概 1500 人。
股份行里,浙商银行的员工数量在连续三年的时间里呈现增长态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是,该行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已经连续四年处在上市股份行的前列位置。
浙商银行年报表明,去年该行着力推进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加大了对金融科技以及零售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将重点放在对关键人才的培养上,全面提升了员工在管理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的水平,为战略的落地提供了人才方面的支撑。
此外,银行业持续推动员工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整体方面来看,银行业在减员方面,人群特征较为相近,并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员工和岗位:
一是,存在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例如柜员这类岗位,还有保安岗位、电话客服岗位以及信用卡销售岗位等。这些岗位,有的有可能是正式员工,有的则有可能是派遣员工。
这些岗位的员工薪资待遇不高,他们对银行创造收入的贡献相对而言比较低;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以及客户偏好发生转变,银行还裁减了那些效益较低的网点,并且推动网点朝着轻型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转型。
一是为了提质增效以及缩短管理半径,银行决定精简内设机构。二是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压降中后台机构和人员的占比。三是部分管理岗位以及运营人员的数量因此而相应减少。
一是 2024 年六家国有大行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总数合计减少超 5.5 万人;二是这些员工在教育背景方面不占优势。
事实上,激励需要与约束同时重视。要使薪酬激励与业绩风险相互匹配,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风险,避免出现激励不当或者过度激励的情况,让银行能够平衡好当下的发展与长期的发展,以及经营业绩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