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是由算法与数据编织而成的。文科似乎被缓缓地推向了一个地方,那里光影交错,它处于边缘位置。
2024 年,美国哈佛大学校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消息称“哈佛因教师离职而取消了 30 多门秋季课程”。据悉,哈佛学院也就是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 30 门秋季课程,这些课程涉及 20 个系部专业,其中取消课程最多的是历史与文学系。
这不过是让局面更加艰难的又一重击。
“全球文科倒闭潮”频频登上热搜。网红名师鼓吹“文科都是服务业”。70 岁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感慨 AI 写得太好了,自己杀了也写不出来。复旦大学官宣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世界的当下,文科又一次被认为“无用”了吗?
文科,无用?
人文学科“消失”的阴云,似乎已笼罩全球。
美国佛蒙特大学的文理学院提出要砍掉 23 个人文学科本科专业;密苏里州的芳邦大学因面临 520 万美元的预算缺口,打算撤销包含精算学、艺术、全球研究、幼儿特殊教育、医疗管理和宗教研究等的多个本科专业,以及艺术、美术等研究生专业……据美国文理科学院人文指标项目的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降低了 17%。哈佛大学的情况是,近些年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从 15.5%降到了 12.5%。同时,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学生比例在上升,从 15.2%提升到了 22.1%。
美国芳邦大学发布“紧缩计划”
2024 年在韩国,知名私立高校德成女子大学宣布,由于学生人数逐渐减少,且人工智能化时代使教育环境发生改变,将从明年开始停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系和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学生。2024 年,釜山国立大学也停止了德语、法语系的新生招生。2023 年,韩国外国语大学已经停止了首尔之外龙仁校区的英语、日语等 13 个系的新生招生。
英国的肯特大学在 2024 年决定逐步停止六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这影响到了像艺术史、人类学、哲学以及宗教研究等多个学科;2021 年,阿斯顿大学宣告关闭历史、语言和翻译学院;公立的坎布里亚大学宣布“停止开设英文学系”;伦敦南岸大学宣布不再招收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生;朴茨茅斯大学裁减掉了英语学院超过一半的系所……
在我国,文科专业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
2023 年上半年,教育部公布了《202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教育部决定撤销 925 个本科专业,撤销专业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在这些被撤销的专业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社会工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日语专业、教育学专业等文科专业,在高校中的撤销数量都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2024 年,许多高校发布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的相关通知。其中,部分文科专业停止了招生。这给原本就处于混乱状态的文科生们又增添了一份巨大的压力,就如同悬在他们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日,复旦大学宣布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将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调整之后,本科招生人数在文、理、医、新工科以及交叉学科这几个方面,各自将占 20%。下一步的计划是,本科招生的增量将全部投放到交叉领域。学校《2023 - 202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在全日制本科生范畴内,攻读人文学科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18.2%;攻读社会科学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24.5%;攻读理学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28.2%;攻读工学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15.3%;攻读医学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为 13.9%。校长金力表示,要对照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 20%的目标。他说,文科招生的比例会发生变化,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文科,何为?
可以发现,“文科是否有用”的这种讨论常常和就业情况联系在一起。而文科无用论表明,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与理工科相比,文科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智联招聘《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理工类专业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为 49.4%,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为 47.1%,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 offer 获得率为 43.9%,且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与之相比,若选择了文科,就必定要面临不确定的就业风险。这无疑使许多在文理科之间犹豫不决的学生望而却步,从而促使更多学生选择学习理科。
2023 年,“38 岁 985 哲学硕士失业被迫送外卖”这一词条登上热搜。这些词条一点点扯着文科生脑子里的那根弦。
2024 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该报告公布了 2022 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专业。其中,教育学、档案学、传播学等文科专业位列榜首。
在此背景下,大批文科生需另寻出路,开启“自救”方式。他们跨界做金融,转行当产品或数据分析师,零基础自学编程等。甚至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文科生“转码”的热潮。据媒体统计,在豆瓣与“转码”相关的帖子里,出现最多的学科大类为文科。
在众多“后悔”“劝退”的声音之中,人文社科专业看上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现实的状况让人不禁去思考,与科学、医学以及技术等理工学科相比,人文学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人文学科的价值远不止于就业和收入。
南京大学教授操太圣表示:当前社会里,功利性思想较为严重。人们常常从修读文科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以及是否有利于找到好工作等方面来对文科的价值进行评价。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些文科专业在招生和就业等方面遇到了挑战。
当前大学文科教育属于一种独立的知识体系教育。文科的部分内容能够转变为职业技能,然而文科并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以,与理工科中那些可以“拿起来就用”的知识相比,文科知识还需要经历一个转换的过程。
文科,突围!
不想被淘汰,就需要经历凤凰涅槃。一位大学教授在以考古学为例谈论传统文科结合新技术的必要性时说道:“过去,考古主要依靠一把洛阳铲;而现在,将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现场勘测的准确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效率也大幅提升。”
应对新的变化,面对实际的需求,怎样才能让文科知识做到“拿起来就可以使用”呢?文理相互交叉,似乎是一条能够行得通的新途径。
很多高校将新技术融入哲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很多高校将新技术融入文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很多高校将新技术融入语言课程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
复旦大学在 2024 年的本科招生简章里推出了 4 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分别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此进一步打通了文理的界限。
上海科技大学新增了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是全新开设的“文科专业”。该专业要求考生的高考加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双选。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语言文学类学科为专长,推出了语言数据科学、智慧外语教育等微专业,达成了数据科学与语言学、翻译学、智慧教育以及语言智能等领域研究的有机融合。
山东大学是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依托高校。它在不断开拓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也在开拓科技考古等新兴领域,还在开拓社会信息学等新兴领域,以及开拓计算法学等新兴领域。并且通过这些开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文科“金专”。
南京大学在“数字人文”的视域范畴内,新设立了数字经济这一本科专业。同时,还建立了计算机与金融工程的双学士学位项目,以及德语法学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并且,南京大学成为了江苏省首个获得双学士学位项目批准的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撤销英语专业,在短时间内被视为“文科杀手”。然而,早在 2023 年 5 月,学校就召开了科技人文学科发展研讨会,并且成立了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以及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研究中心,一直坚持走以“科”字为先的特色文科发展之路。
对于有升学深造需求的文科生们来说,可能性增加了。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 届的两位本科毕业生,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下,一位前往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另一位以总绩点 3.8 排名在汉语言专业中位列第二的成绩,直接被保送攻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他是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曾表示:“清华大学之所以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正是因为文科的发展。”人文能够铸就人的灵魂,是大学完成育人使命的重要养分。理工科与文科相互交织且经纬相连,只有这样,高校在创造新科学与新技术的同时,才能够预见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真正赋予工具以价值。
文科,永远不会消失,但会以新的姿态,回应这个时代。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复旦将进行一场“大手术”式的改革
金力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复旦需要培养能够思考重大问题的人,要培养能够建构宏大视野的人,还要培养能够砥砺伟大情怀的人。
[3]关于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南京大学通过交叉、融合与创新,推动新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诸多成就。这些成就体现在努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真正地在世界学术之林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