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罗店镇天平村有一片“美丽菜园”,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里不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园,而是上海永大菌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永大菌业是一家集食用菌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它凭借高标准的管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持续提升产品品质,确保质量安全。并且成功入选了“美丽菜园”建设的标杆企业。20 余年时间里,永大菌业在食用菌产业方面进行了深耕。它以极为严苛的质量标准,打造出了获得国际认可的菌菇品牌。不但凭借科技为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赋予了力量,还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了能够被复制的“上海样本”。
走进永大菌业的现代化种植基地,能看到一排排整齐的菌菇培养架。在这里,先进的制包设备在忙碌运转,接菌设备也在忙碌运转,养菌设备同样在忙碌运转。通过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控制系统,永大菌业可以实时监控菌菇生长环境的温度,实时监控菌菇生长环境的湿度,实时监控菌菇生长环境的二氧化碳,实时监控菌菇生长环境的光照,以此确保每一朵菌菇都能在最佳条件下茁壮成长。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气候对食用菌生产有影响,大部分食用菌品种难以在自然环境下做到周年生产。多年前,永大菌业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引进了工厂化栽培技术。在其智能温控大棚里,菌菇在一年四季都一直保持着很旺盛的生长态势。这样不仅突破了技术方面的障碍,实现了灰树花、姬菇、秀珍菇等多个食用菌品种的周年生产,而且在从菌种培育到出菇管理的整个流程上都做到了标准化。我们专注于品种驯化,同时也专注于环境调节设备。我们在这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最终取得了突破。永大菌业的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精准调控生产环境,菌菇的生长周期缩短了 30%,产量提升了 40%。
永大菌业不仅在生产设备方面勇于创新,在种源研发上也十分舍得投入。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它在企业内部建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同时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家共同致力于新品种的研发和选育工作。
企业每年会拿出销售额的 2%至 3%作为研发经费。这些经费被投入到种源研发以及生产技术提升当中。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激发产业潜能。以永大菌业的明星产品灰树花“永大 1 号”为例,永大科研团队花费了差不多 6 年的时间。他们投入了 1800 多万元的研发经费。最终,通过杂交选育成功得出该产品。多年努力之后,永大菌业选育出了灰树花“永大 1 号”这一新品种,同时也选育出了姬菇“永姬 1509”等新品种,并且这些新品种都通过了上海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
新品种得到推广和应用,给永大菌业带来了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灰树花“永大 1 号”口感独特且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很热销。姬菇“永姬 1509”高产,抗逆性强,适合周年化栽培,成为当家品种。这些新品种成功推广后,既提高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永大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直都没有忘记社会责任和生态环保。其对农业废弃物的高效转化,正是永大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13 年开始,永大菌业着手积极探索利用稻草秸秆制作菌包来种植食用菌的技术。经过技术攻关,成功把水稻秸秆、豆渣、啤酒糟等转化为菌菇的培养基质。历经 10 多年持续的研究和试验,实现了就地取材、综合利用以及循环农业的全新模式。目前,该企业对宝山区水稻秸秆的离田综合利用率已超过 80%,形成了“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绿色生产”这样的闭环模式。
菌菇在早晨被采摘,到中午就能摆上市民的餐桌。因为种植基地位于近郊,所以配送时间得以缩短,同时也保障了菌菇的品质不会因运输而受到影响,菌菇品相良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据介绍,永大菌业搭建了快捷的冷链物流销售渠道,先后与食品加工企业、超市、餐饮企业展开合作,实现了基地采摘后当天就能送达上海消费者手中的快捷配送。如今,在上海的多个渠道中,有新零售渠道,也有商超渠道,都能够看到永大“珍菇园”品牌。
此外,永大菌业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它依托“珍菇园”品牌,打通了内外贸的双通道。通过海关的“绿色通道”,实现了鲜菇“当日申报、当日放行”。其年出口量超过 500 吨,在美、澳、东南亚等地都很畅销。企业还在美国加州设立了种植基地,通过本土化生产来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一根秸秆能变成一朵菌菇,田间废弃物能成为国际餐桌上的美味。永大菌业一直以来都以科技当作笔,以生态当作墨,凭借高标准的管理以及创新技术的应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描绘出一幅“美丽菜园”的现代农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