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首次在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上,成功进行了多种新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着舰演练。在此过程中,由我国独立设计制造的首架隐形舰载机歼-35,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通过央视记者的影像,进入航空制造沈飞的库房,首次观察正在制造的战机J-35。
首次探访歼-35机库
歼-35,作为一款以空中对抗为主、也能执行地面打击任务的海军通用战斗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防御战略转型的关键性装备。
孙聪院士说明,同歼-15这种舰载机比较,歼-35运用了高度融合的构造,虽然外形缩小了,不过数字化水准更为突出。
实际运用中,歼-15与歼-35这两种战机均需部署于航空母舰,二者将协同作战,促成系统化建设。
未涂装歼-35A首次亮相
在航空工业沈飞库房,笔者亲眼见到了一架尚未上色的歼-35A战机,详细查看了它的构造。
歼-35A属于一种通用型战机,能够执行空中、地面及海上作战任务。作为中国的最新隐身战斗机,歼-35A在应对新形势时广泛运用了前沿科技,积极采纳了以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思路和范式,从而达成迅速研发、高效更新的目标。
隐身性能表现出色,歼-35A整体造型十分利落,但并非粗制滥造,其每个构造都彰显了空气动力学隐身领域的尖端科技,也反映了设计者卓越的才智。
航空工业沈阳所工程师艾志强表示:只从隐身性能分析,飞机外部没有任何凸起部位,隐身性能或许最理想,但作为研发人员,我们知道飞机必须是一个整体,除了隐身功能,还需兼顾作战效能、飞行性能、结构布局、强度要求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经过设计,最终形成了歼-35A这款飞机。
“鹘鹰”的故事揭秘隐身战机的跨越之路
歼-35与歼-35A这两款战机有何渊源?它们源自同一款原型机,由航空工业沈飞公司独立研发的五代隐身战机验证机,这款验证机后来获得代号FC-31,军迷们也爱称它为“鹘鹰”。
二零一二年十月,“鹘鹰”实现了首次飞行,表明我国在研制新型隐身战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跻身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研发两种新型隐身战机的国家。此外,“鹘鹰”的成功研制,也为我国后续新型隐身战机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国胜曾是“鹘鹰”项目的研发人员之一。他透露,“鹘鹰”项目于2009年10月启动,由沈阳所和沈飞公司联手进行开发。由于研发时间非常紧张,项目组探索了新的研发方法,集中调配了各方力量,并在执行阶段实施了设计、图纸绘制和生产同步进行的协作方式。
张国胜表示,大家齐心协力,沈飞公司展现出很大勇气,建立了一个全新部门,成员全是新生力量。这是沈飞公司首次打造一架无需传统图纸的飞机,完全依靠数字模型。年轻队员们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绘图工作。
张国胜谈到,在那个时候,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航空器设计专家,为将来开发新型隐身战斗机奠定了根基。
从立体造型到隐形体态的打造,每项进步都凝聚着集体的才智和辛劳。这背后,是众多航空工作者倾注热情,开辟出的一条自主发展之路。
中国未来战机什么样?
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从曾经只能追赶到现在能够并肩较量?新一代军用飞机将展现出哪些新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最近独家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孙聪,让我们听听他描绘的未来军用飞机蓝图。
孙聪院士与战机结缘超过四十年,从歼-11到歼-15,直至如今的歼-35。他透露,当前中国已配备歼-20和歼-35两款隐形战斗机,这一成就得益于国内工业制造水平在各个环节的显著进步。
孙聪谈到,我国战斗机从歼-10、歼-15、歼-16,到歼-20、歼-35,其研制时间间隔在逐步缩小,然而,这类装备依旧存在造价昂贵、后续改进不便的难题。孙聪为此建议采用模块化方案,将战机分解为若干规范单元,例如动力装置、探测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座舱等部件均可像拼图般互换组合,他认为借助数字工程与敏捷软件定义的先进技术,此类构想终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