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人民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近些年来,烟台高新区在持续有力地推进经济向好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持续不断地加强和对社会治理进行创新,推出了更多给民众带来实惠、温暖民心的举措,从细微之处逐步地兜住民生底线,确保兜得准、兜得牢,切实地保障和改进民生状况。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跟随由烟台高新区工委管委办公室组织的媒体行活动。分别前往烟台高新区的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以及海兴路(农大西门)的垃圾压缩站、博源名都小区、辛安河公园、烟台高新区御花园老年养护中心等地方。在行进过程中一路观察,从细微之处感受烟台高新区居民逐渐提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健身不用跑远
身体棒心情还好了
深秋的烟台高新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有音乐喷泉、智慧跑道、科教走廊、绿化景观、下沉式绿地等。色彩缤纷的植被与绿色环保的健身器材相互穿插、交相呼应。广场上,五彩的喷泉姿态变幻,欢快地舞动着,曼妙的音乐悠扬地响起。一大早,不少市民前来休闲健身,有的漫步,有的打太极,有的跳舞,有的晒太阳。
李先生刚陪妻子锻炼完坐下休息,他感慨道:我们经常来这里,因为就住在附近。早晨起来出去溜达溜达,感觉特别好。以前要是想出来散步,得穿过两条马路才能走到海边。而现在,下楼就是广场,可观赏的项目多,而且还是免费的。在节假日的时候,还有各种灯光秀,特别美丽。
李先生所说的广场是高新区管委投资 3.4 亿元建成的大型公益性便民广场,即高新区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这个基地占地面积约 16.7 万平米,是市民进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良好场所。地上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广场,其中西区为社区儿童建设了戏水广场,它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区设有网球场地,全天免费开放,得到球类运动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张雪玲正在广场锻炼,她笑称,广场开放之后,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即便天冷也不例外。在这里,她能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进行身体锻炼,这让她切实感受到了老有所乐以及老有所获。
烟台市蓝天环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经理陈燕梅进行介绍,该基地每天接待居民大概 1000 人次。我们安排了安保人员进行 24 小时看管,同时配备了两名保洁人员来负责广场的卫生清洁工作以及进行巡捡。
垃圾清运不扰民
既卫生还省钱了
我们之前是政府统一安排大车,在固定的时间上门回收垃圾。而现在变成了由物业或者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时机来送垃圾。烟台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第一大队的大队长余保良,用手指着位于海兴路上的一处小型垃圾压缩站说道,为了处理群众所反映的垃圾异味这一问题,烟台高新区主动推进了生活垃圾清运模式的改革。从 2022 年开始,便引进了装配式密闭式的小型生活垃圾压缩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压站)。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 31 座小压站。全区的生活小区、园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在 2 公里范围内都有垃圾压缩站。所有垃圾压缩站的容量,能够满足全区垃圾 2 天的储备量。全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实现小压站全覆盖的区市。
图为小型垃圾压缩站。
传统的垃圾清运车与之相比,小压站的收集效率较高。小压站密封性很强,还能够有效避免在作业时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并且,小压站的室内具备自动消杀功能,能够消除异味带来的影响。此外,小压站对环卫工也多了一份人文关怀。
启用小压站之后,不仅垃圾清运的财政支出成本减少了,一年还能节省约 50 万元。以前全区有 7 台清运车,每台车配备 3 个人,一天跑两三趟的话,都有可能出现积压情况。而现在,一共 4 台勾臂车和 4 个人工,就能够达到原来的工作量。
以中海国际社区为例,这个社区人流密集。最早的时候,整个社区分布着 115 个垃圾桶。清运车一天跑三趟都无法将这些垃圾桶清理完。现在,两个小压站的清运量就能够满足一天的需求了。居民楼下的垃圾桶再也不会出现积压的情况了。
小压站内部有卷帘门进行封闭,在其外侧配备了景观式垃圾房,这样做很好地使周边环境的整洁度和美观度得到了提升。
打通十年断头路
上学不用绕远了
我是高新区益文佳苑的业主。状元坡路是一条断头路,它已经存在十多年了。这条路两头是通着的,唯独中间这 200 米不通。这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家住附近小区的居民表示,自家南边就是学校。孩子上学原本只需 5 分钟的路程,可因为要绕远,现在就得 10 多分钟。
状元坡路全长仅有 220 米,在此之前,它曾一度成为难以消除的治理难题。然而遇到难事就会勇往直前。今年开始,烟台高新区给予高度重视。针对状元坡路断头路这一问题,积极地与各责任单位进行协调。把部分重要的通信设施进行了搬迁和拆除,从而解决了阻碍道路建设的关键问题。在 2024 年 3 月启动了建设工作,到 7 月中旬实现了状元坡路的贯通通车。此刻,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植被绿化移栽的工作。
断头路对居民出行有影响,也制约着区域的交通发展。消灭“断头路”并打通交通微循环,这是民生方面的期盼,更是民心方面的期盼。家住益文佳苑的居民看着被打通的道路,激动地说道:“如今这条路修好了,既节省了时间,又保证了安全,政府真的为咱们办了一件好事。”
烟台高新区规划国土建设局重点工程科副科长车轮称,近些年来,烟台高新区以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事宜为目标,着力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工作。他们将“六横六纵”的路网格局整体拉开,先后使状元坡路以及港城东大街(规划 18 号路至海兴路)建成通车。同时,集中对创业路、蓝海路、规划一号路、海越路、学府西路等主要道路的破损路面进行整修。并且开展了老旧灯杆以及非国标信号灯的更换工作,还有标线及停车位的施划工作。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路容路貌,赢得了辖区居民的普遍赞誉。
持续保持优良“气质”
噪声也能检测了
站在烟台高新区辛安河公园,查看手机上的天气软件。该软件显示烟台高新区的空气质量为“优”。
近年来,高新区在 2 处有代表性的点位建立了全天候监测站房。这些监测站房的监测指标涵盖了环境空气质量的 6 个主要参数。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对重点监测数据的客观、精准且连续的监测。通过科学部署密集的监测点位,能够动态掌握环境质量的趋势,从而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 年 1 月至 10 月期间,高新区细颗粒物的平均浓度为 24 微克/立方米。同时,空气优良率达到了 85%。并且,在全省 157 个区县中,空气质量指数的排名是第 10 位。这些数据表明高新区的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的“气质”。
位于辛安河公园的空气质量全天候监测站房。
今年我们在金海名园小区建成了噪声自动监测点位。通过这个点位,我们能有效探索影响声环境质量的因素,还能精准掌握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变化情况。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质量控制科科员杜宝鼎表示,未来,他们将探索在辖区内建设多处声环境监测点位,并且会进一步向居民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
高新区作为供水末端小区,将博源名都小区的水质当作市政管网水质的重点参考指标来进行检测。烟台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公用事业管理科的科室负责人杜津宇介绍说烟台室内空气治理,近些年来,烟台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抓好制度方面的建设烟台室内空气治理,做好日常的工作,致力于二次供水水质的提升,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活用水水质的提升。目前,烟台高新区的市政供水管网约为 300 千米。供水管网的覆盖率超过了 95%。全区有 3 万多户用水户。日均用水量接近 4 万方。
护理照料“胜似亲人”
解除困难老人后顾之忧了
近年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高水平地夯实民生保障的基础。不断对社会救助格局进行完善,使其以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难救助作为主体,同时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进行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覆盖全面、分层分类且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以御花园老年养护中心为例,此中心有自理区与护理区之分,当下有将近 1000 位老人在此居住。其中,高新区的集中供养困难老人住在护理区,护理区配备了医院,有专职医生以及专业护理人员,他们为困难人员提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护理照料,能够让困难老人在当地实现住院。
困难老人谭先生居住于此。7 年前,他因脑出血而瘫痪。由于身边无人照料,他入驻了养护中心。如今,他正接受着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护。
我原本以为自己活不到现在了,要不是有养护中心的话。7 年的卧床生活让谭先生感慨颇多。如今他享受着国家政策的补贴,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每天对他嘘寒问暖,他对此非常感激。
目前烟台高新区的低保对象有 10 人,特困对象有 5 人,其中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为 3 人。烟台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的民政科长隋健称,他们成立了区级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在街道设置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救助窗口,从而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烟台高新区现已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救助金能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还建立了“救急难”工作机制,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这样就切实解除了困难老人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