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蓬勃。科创板作为“硬科技孵化器”的代表,创业板作为“成长创新助推器”的代表,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02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等相关事宜。证监会在 2025 年初发布了《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以促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其中包括丰富指数产品体系,以及优化注册与发行机制等。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指数化投资的生态建设。
在此背景之下,中证科创创业 50 指数也就是“双创 50”,它是科创板与创业板的结合体。此指数产品有希望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助力经济进行转型升级,给投资者提供更多参与科技创新的时机,还能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良好的市场生态为双创50带来新机遇
双创 50 指数在 2021 年开始出现。那时候正处于国内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时期,而强化科技战略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育以及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该指数从科创板和创业板里选取了市值较为大的 50 只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指数样本。它的目的是反映上述板块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整合科创板与创业板的科技龙头企业,使得“科技”与“成长”相互融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能够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机遇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持续优化自身定位与功能,其以“硬科技”为鲜明特色。同时,创业板也在持续优化自身定位与功能,更侧重于企业的成长性。两者共同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2024 年 4 月 30 日,上交所发布了对科创板上市规则进行修订的通知。深交所发布了对创业板上市规则进行修订的通知。修订的方向有相似之处,包括在上市准入方面严格把关,以提高企业上市的财务指标。完善退市规则,把不合格的上市公司清理出去。加强现金分红监管,提升投资者的回报。
2024 年 6 月 19 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此措施进一步强化了科创板的“硬科技”定位。它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还加强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全链条监管。
科创板与创业板的上市规则进行了修订,随后还开展了一系列“强化”工作,这或许体现了国内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和企业成长的重视。通过严格的上市准入以及完善的退市机制,能够提升市场质量并增加投资者回报。同时,这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助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双创50能否打造科技发展的蓝图?
双创 50 指数发布之后,没过多久,多家基金公司就陆续推出了相关的 ETF 产品,这些产品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最近一年中,指数化投资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2024 年 9 月 26 日推出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2025 年 1 月 22 日推出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这两个文件陆续发布了多项支持基金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建立 ETF 指数基金快速审批通道,以及持续提升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等。
证监会在 2025 年 1 月 26 日发布了《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此方案的目标是推动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强化指数基金的资产配置功能,着力构建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的生态等。ETF 发展迎来新机遇。广发中证科创创业 50 增强策略 ETF、嘉实中证科创创业 50ETF、博时中证科创创业 50ETF 等双创 50ETF 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便捷渠道,使他们能够参与新兴产业发展。
该指数聚焦于科技与创新领域。它涵盖了信息技术、工业、医药卫生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在双创 50 指数的成分股里,投资者能发现很多融合了科技与创新的企业。像宁德时代、中芯国际等。
“跨市场配置”是双创 50ETF 的一个重要特点。它通过覆盖科创板和创业板构成宽基指数。与单一板块的 ETF 相比,它兼具“硬科技”属性和“高成长性”。截至 2025 年 4 月 11 日,创业板的市场占比为 52.67%,科创板的市场占比为 47.33%。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行业的趋势风向或许会发生变化。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其应用范围从日常生活延伸到工作环境,不断得以扩大。在 2025 年 4 月 14 日这个时间节点,在双创 50 当中,涉及信息技术的行业所占比例达到 46.3%,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AI 技术的应用落地能赋能多个行业,还能催生新的市场机会,并且可能拥有良好的行业前景。
双创 50ETF 是一个融合了两个市场板块的指数,它通过“跨市场配置”,能够享受到科创板和创业板两大板块的差异化红利。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下,有望为投资者打造出一幅未来科技发展的蓝图。不过,投资者或许会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潜在的风险,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