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漫步上海瑞金医院:共生之诗·雕塑季见证生命与人文的共鸣

admin

春日在上海瑞金医院漫步,十余件雕塑和油画作品分别矗立在草坪上、花丛中以及大厅里,这些作品正处于“共生之诗·雕塑季”的展览中。该展览以“共生”为核心,凭借艺术的名义,见证了生命与人文的共鸣,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边界,重新构建了医院的美学,传递了善爱所具有的温度,将艺术疗愈的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并且为医护人员营造了疗愈的场域。本期《如此城市》特别邀请了策展人祝羽捷,还邀请了艺术家陆平原,同时也邀请了媒体人孟常。他们将一起谈谈在医院里的策展以及作品创作的相关事宜,探讨艺术怎样与包括医院在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融合,以及艺术凭借什么能够起到疗愈的作用。

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

展览现场

祝羽捷称与瑞金医院合作对自己而言是一次有意思的碰撞。起初,听到院长提及他们有丰富收藏且曾举办毕加索和达利展览时,她持怀疑态度,难以想象一家医院能展出毕加索作品。然而,了解到瑞金医院的历史背景后,她开始理解其可能性。瑞金医院的前身是广慈医院。广慈医院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机构。它由欧洲人创建。最初它是一家产科医院。后来发展为多科室的综合医院。并且一直保留着“广慈”这一名字。

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

广慈医院老照片

参观他们的展览时,我很惊讶。因为确实有毕加索的真迹在展示,其中有版画,还有陶瓷作品。我在南法见过类似的作品,一眼就能分辨出它们属于毕加索创作的某一阶段。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医院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氛围。其中,名为“广慈”的 VIP 室还展出了藏品,而这些藏品来自龙美术馆,这让我十分意外,没想到龙美术馆会将藏品置于医院中展出。

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

在欧洲,许多医院都和特定的美术馆开展合作。像伦敦大学的医学院,就与泰特现代美术馆存在合作关系,会在医院里定期展示艺术作品或者举办展览。这是我们未曾思考过的问题。原本,医院期望我能够协助整理他们的收藏,并且策划一些展览。然而,过去的展览大多是由医生或者其他员工自行组织的小型摄影展,又或者是随意挂放的收藏品,缺乏系统性和主题性。我希望通过专业的策展思路来重新规划展览。我不想仅仅依赖现有的收藏品,因为这些收藏品来源广泛,时间跨度长,显得比较杂乱无章。

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策展人祝羽捷在瑞金医院布展现场

我提出了一个方案,打算把当代艺术作品引入医疗环境,尤其是那些兼具生命科学与艺术疗愈功能的作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开启了这个项目,还邀请了艺术家参与。在我构思这个项目的初期,平原的作品是我首先想到的。

陆平原: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医学与艺术似乎始终相互交织,并非完全分离的两件事。我的父母从事医疗工作,儿时我在医院待了很久,例如当我妈妈值夜班时,我会在她的休息室里进行绘画。因此,在医院中闻着消毒水的味道做与艺术相关的事情,对我而言就好像两者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对于这次在医院举办艺术展览的邀约,我是怀着感情去接受的,感觉肯定会很有趣。然而,具体该如何去做,实际上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心中并没有清晰的想法。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

艺术家陆平原,1984 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在上海生活工作。他的创作涵盖多种媒介,有文本,有装置,有影像,还有绘画等。他擅长运用“故事”这一独特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并且撰写了很多与艺术相关的奇幻短篇作品。

祝羽捷提到医院有个 3D 打印工作坊。工作坊的崔主任介绍说,医院擅长打印极为精密的小零部件,这些零部件能够植入人体的关键部位,而且是可降解的。我那时觉得 3D 打印技术或许可以和我的作品相结合,从而产生一些有趣的效果。

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

陆平原的《护身符.201001》创作于 2020 年,材质为金属配件和树脂,尺寸是 300 x 200 x 25 cm

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孟常:我第一次听闻这个项目时,就认为医学与艺术相结合是很自然的事,好像事情原本就该这样。艺术为何不能进入医院这样的场所呢?为何它只能被局限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呢?

然而,第二个想法紧接着出现,在国内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常见。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欣赏当代艺术是有一定门槛的,像花费一两百元购买门票去参观那些或许难以理解的作品,这使得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产生了强烈的隔阂感。相比之下,在欧洲生活时,我体验到艺术与社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自然,几乎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状态。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展览时,艺术介入医院或进入日常生活各种场景的样态就格外清晰了。这是从外部观察该项目的独特视角。我到达现场并踏入瑞金医院,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家著名的医院。尽管我提前到了约 5 到 10 分钟,但在最初的几分钟里,我感受到了每次进入医院都会有的那种紧张感。

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共生之诗·雕塑季”的艺术展览现场,瑞金医院,2025

阳光很明媚。然而,看到担架上的病人被从一栋楼推往另一栋楼,医生和护士匆忙地走过,病人家属在焦急地等待着。即便身处这样美丽的环境里,内心的那种不适感依然存在着。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这种紧张感源自医院内见证的痛苦与可能的死亡,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诸多沉重的话题。然而,当我们走遍这些空间去观看艺术作品时,我发现,尽管周围充斥着紧张、困难与病痛,艺术却能让你暂时把自己从这样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去欣赏树木、阳光、绿色以及花朵。艺术作品能够召唤你,使你从医院紧张的氛围里得以暂时解脱,即便只是短短的片刻。它虽无法改变你所面对的医生诊断以及病痛,但它召唤了你,让你跳出当前的情境去看一眼生活。

我认为,艺术进入这样的环境后,或许无法达成所有的功能与任务。然而,它确实给予了一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项目激发了我们的想象:未来在瑞金医院或者其他公共机构,比如精神病院、打工子弟学校或者留守儿童学校,是否会有更多类似的场景出现?众多的公共机构为何就不能成为艺术的载体呢?这难道不是艺术应当承担的责任吗?这是我对这一项目的思考。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伦敦孤儿院的博物馆

祝羽捷:刚才孟常提及在医院里的那种紧张氛围,我对此深有感触。大概两年前,我母亲在瑞金医院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我频繁地往返于这家医院,在她住院期间也时常在医院里走动。你会察觉到,所有人一旦来到医院,从在外面等待车辆开始,到进入医院之后,每个人的神情都格外沉重,紧锁着眉头,几乎很少有人看上去是轻松愉悦的。这种压抑感在医院里几乎难以消除。我阅读了一些报告,其中有《柳叶刀》杂志 2019 年发表的文章,还有其他学术期刊中提及的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艺术疗愈能够有效减轻医院里的焦虑与压力,并且这种减轻作用不仅适用于病人,对医生也同样有好处。

记得第一次来参观的时候,院长带着我把每一栋楼都走遍了。先从门诊开始,接着到急诊,然后又到各个科室。他讲道,紧张感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当中。正因如此,最后展览才被命名为“共生”。他还说,医患之间的矛盾是因为相互不理解,他认为或许艺术能够给医生带来一些尊严,并且能让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这座城市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导览起始于瑞金医院的档案馆,它是唯一且最为古老的历史建筑。穿过那座其实颇具古典风格的大堂后,我们步入了一个有着喷泉装置的区域。这个喷泉装饰区色彩绚丽,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希望的感觉。现代艺术装饰与古典环境在此处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祝羽捷称,有人认为在医院里做展览只需一个独立空间就行,然而她不想这么做。倘若仅仅拿出一个空间,那就会再度变为传统的“白盒子”展览方式。她期望每一件作品都能与它所处的环境有着深度的融合。

平原的作品被安置在转换大楼里,那栋楼有 3D 打印和血液科,它们都和人体器官联系紧密。单小明在喷水池中创作了生命之泉这件作品。之所以叫生命之泉,是因为背后的大楼是瑞金医院的前身——广慈医院的产科楼,这里曾迎来 140 万上海婴儿的诞生,象征着新生与孕育。这件作品与这个地方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路过那片大草坪时,我们看到了两个大型雕塑。这些雕塑表现的是母亲抱着婴儿的形象。如果没人给我们介绍,我会以为它们是医院原本就有的装饰。因为它们放置得非常自然,就好像那里本来就缺少这样一个装饰似的。我觉得这种自然状态很不错。如果你在那里停留片刻,或许会拍照,或许只是简单地看一眼。倘若不留意下面的介绍,你甚至都不会知晓这里正在举办展览。这种不经意间的美好邂逅,使艺术作品切实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

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你拿着瑞金医院的地图,然后按照各个点位去参观每一个作品,这实际上就是重新认识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医院的过程。通过这次展览,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的那种悬浮状态中脱离出来,去真正地了解和感受这一切。

当我们看到策展作品时,容易联想到艺术的疗愈功能。但在中文中,“疗愈”一词变得较为具体,我们期望艺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而,艺术或许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也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解决问题。艺术更像是轻轻触碰你一下,把你短暂地从现实中拉出,给你一个小小的召唤,让你暂时走神。在生活里偶尔打个盹,就如同在一片草坪之上,于阳光下做着白日梦,能稍微放松那么一会儿,艺术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并非当代的例子。在锡耶纳有一个圣母玛利亚阶梯医院,陈丹青在他的《局部 3》中提到过这个地方。那里的朝圣者大厅摆放着病床,墙上有一整幅湿壁画。这个医院一直使用到七八十年代,卡尔维诺在晚年时在这里接受治疗,最终在这里去世。

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

当时的医院既是宗教与医疗相结合的场所,又帮助弱小、老弱以及贫穷的病人,类似孤儿院或慈善院的存在。看着那一整面墙的湿壁画,它虽不能直接“疗愈”人,也不能让人总是感受到上帝的召唤,但通过艺术表达的情感确实能给人带来慰藉。不过,我认为这种慰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疗愈”。现在,这个词似乎被滥用了,一提到疗愈,人们就会联想到身心灵、香氛等比较轻盈的场景。实际上,艺术应该与生命有更深厚的联系,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轻盈的疗愈手段。生命很难被真正疗愈,但艺术可以轻轻地触动你。

_中国美术馆雕塑展览_青岛雕塑艺术馆展览

祝羽捷表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点在于其变化和趋势的社区化。当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前来参观他们的展览时,他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他是 1985 年首个在中国开设画廊的瑞士人,那时中国几乎不存在当代艺术市场。而在这 30 年期间,他所感受到的最大变化之一也是社区化。他说,30 年前,在西方以及国内,当他对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如曾梵志、丁乙等的作品予以支持,且这些作品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还认为那些作品根本算不上是艺术。

然而,他有勇气购买并支持这些艺术家,还把他们的名字引荐给西方世界,在当时这是极为艰难的。如今,他不再为艺术家的名字是否被人知晓而担忧,而是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艺术家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上。他也提及,在 30 年前,根本无法设想艺术能够实现社区化。他觉得这个医院项目属于社区化的一部分。我意识到,中国或许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正逐步迈向艺术社区化的阶段。

如今,艺术逐步深入到社会当中,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就像博伊斯所言,艺术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雕塑。它对观念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会即刻就显现出来,比如不能直接降低犯罪率或者治愈疾病。然而,这种长期的关注与关怀是应该能够影响到好几代人的。

澎湃新闻 如此城市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