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中式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正式在纳斯达克进行上市。上市的首日,该品牌收涨了 15.86%,其市值达到了 59.5 亿美元。
在中国城市的街头,年轻人常常手握一杯新茶饮。这些饮品富有创意,它们既重塑了传统茶饮的消费形态,又在十年间催生出一个千亿级市场。“奶茶”在近几年的快消市场中非常热门。
近年来,新茶饮产业涌现出众多品牌。在价格方面,各品牌有所不同;在门店数量上,也呈现出增长态势;而在资本市场选择上,竞争更是激烈。不少品牌开始迈向海外,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使得新茶饮的竞争进入了 3.0 阶段。
小王同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留学,他感叹道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国外。学校周围每两公里就有一家蜜雪冰城,住处对面是霸王茶姬,商场里还有喜茶的门店,熟悉的品牌和味道,总让她产生身处国内的错觉。
出海是新茶饮品牌加速全球化步伐的手段,也是品牌市场扩张的手段。出海更是新茶饮品牌升级与文化传播的战略选择。以食为媒,新茶饮的全球化实践在不断向外传递中国声音,也在不断讲述中国的茶文化故事。
不出海,就出局?
街头巷尾的门店在激烈竞争,资本市场掀起了“敲钟潮”,当前品牌正集中出海布局,新茶饮产业的竞争态势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在产业竞争的 1.0 阶段,企业之间主要是围绕着门店的扩张来展开激烈的竞争。规模在这个阶段成为了衡量品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蜜雪冰城在 2018 年的门店数达到了 5000 余家。三年之后的 2021 年,这个数字突破到了 20000 家。2024 年的财报表明,其门店总数增加到了 46479 家,从而成为了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茶饮品牌,年均新增的门店数量约为 8000 家。2022 年,其他品牌呈现扩张态势。原本一直坚持直营的喜茶,也开始开启加盟模式。在这一年内,喜茶的门店数量从 800 多家迅速提升到超过 3200 家。根据第三方平台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到 2025 年 2 月 11 日的时候,喜茶在全国的门店数量超过了 4400 家。
2025 年 2 月 14 日,茶百道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设了其欧洲的首店。新华社发布了这一消息。
沪上阿姨的门店数量在持续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新茶饮采取开发连锁加盟模式的方式来提升门店数量。其一,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进行跑马圈地;其二,新茶饮品牌身为品牌方,实际上也是供应链方,通过增多加盟店数量,能够获取更多利润。
门店规模迅猛膨胀,这背后反映出了新茶饮市场的高热度,同时也显现出了资本介入的重要作用。门店租金、人力、原材料等成本在持续上升,品牌只有依赖资本力量,才能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1 年,奈雪的茶第一个登陆港交所;2024 年,茶百道在港股实现了上市;2025 年 2 月,古茗完成了上市这件事;2025 年 3 月,蜜雪冰城在港股敲响了钟声;2025 年 4 月 17 日,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
海外市场在“门店”和“上市”之后,成为了新茶饮企业的新战场。有行业人士直接说道:如果不出海,就会出局。
国茶实验室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到 2024 年 5 月时,它跟踪的有 69 个新茶饮品牌,其中 32 个已经出海,这些品牌的足迹遍布 30 个国家。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觉得,新茶饮行业正依循着“上扬下沉”这样的扩张路径。在国内市场空间存在局限的情况下,品牌自然而然地就会选择“扬帆出海”,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值得一看的利润增长点。
新茶饮品牌加速“出海”背后的逻辑,企业端普遍认为:出海是企业发展的既定行为。国内市场虽不是没有竞争的领域,但也还有可拓展的空间,品牌对于选择国内发展还是国际化发展都有各自的规划。
某头部茶饮品牌相关负责人对库叔说,他们希望能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该品牌会把国际化发展作为重点,未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占比将会相等,甚至国外市场的占比会更高,达到三七或二八的比例。
目前整个新茶饮行业,从头部品牌到中腰部品牌,乃至一些小品牌,都在进行出海的尝试。然而,真正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的,依然只是少数头部品牌。这表明,主动出海与被动应对这两种情况所产生的结果,会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茶百道的海外 CEO 王欢向库叔表明,茶百道一直以来都觉得海外市场很广阔,然而挑战也更大。倘若一个品牌在国内还没有构建起强有力的竞争能力,那么它在海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国际化一定要以品牌、产品、供应链、组织体系等多个维度的能力都成熟为前提。
东南亚、日韩、欧美,
哪里才是更好的选择?
记者调研得知,新茶饮品牌出海的主要市场有三个,分别是东南亚、日韩以及欧美。这三个市场构成了一条典型的“出海路径”,即从东南亚开始,接着到日韩,最后到欧美。这条路径成为行业默认的“进阶路线”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因为考虑到了文化适配度、人力与运营成本、原料获取难度等综合因素。
东南亚成为多数新茶饮品牌出海的首选。因为地理位置接近。市场特性与品牌定位高度契合。原材料成本较低。物流体系较成熟。语言环境友好。劳动成本较低。这些因素为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以蜜雪冰城为例,它的产品均价被控制在 6 到 12 元人民币之间。这样的价格适应了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市场情况,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但饮品消费频率较高。霸王茶姬到 2024 年底在海外一共开设了 156 家门店,其中在马来西亚就有超过 130 家。
日韩市场与东南亚相比,对产品定价的接受度更高,并且已经具备成熟的咖啡消费文化。然而,它也面临着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茶百道从 2023 年开始实施出海战略,首站选定为韩国。王欢表示,选择韩国作为全球化的起点,是因为这个市场既具有挑战,又蕴含机遇,既能够检验品牌的综合能力,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欧美市场在原材料标准方面门槛较高,在食品检测方面门槛较高,在关税政策方面门槛也较高。国茶实验室创始人罗军分析指出,东南亚市场进入的门槛比较低,然而其消费能力相对偏弱;欧美市场则与之相反,因为是以欧元、美元进行结算,所以为品牌带来了较高的利润率。
喜茶作为出海的先行者,选择直接进军欧美市场,它的海外门店已经从亚洲拓展到了美洲、欧洲以及大洋洲。喜茶向记者表明,当前发展的重点在于建立全球化采购体系。
小王同学在采访中提及,马来西亚的蜜雪冰城店铺数量不少。其菜单上的饮品和国内不一样,鲜果茶类别只有几款,而国内有一长列琳琅满目的鲜果茶。
蜜雪冰城在菜单上的“妥协”似乎印证着,即便东南亚市场距离较近且成本相对较低,但其供应链建设仍不完备,依然需要时间的沉淀。
新茶饮出海的过程与早期德国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时的情形相似。初期,新茶饮必须依赖进口或自建配套体系,这导致供应链效率相对较低。然而,随着产业链在当地逐渐成熟,配套厂商陆续开设,供应链效率也随之提升。王欢表示。
李维华认为,出海选择的正确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直营这种模式可行,加盟这种模式也可行,联营这种模式同样可行,代理这种模式也可以。只要能够成功出海并且实现本地化落地,那就是最优的解决办法。
一套完善的出海供应链体系,决定着产品的品质以及成本,还决定着企业的扩张节奏和风险管理能力。当下,随着终端品牌进行规模性出海,国内的供应链品牌也开启了海外布局。
国内某新茶饮产业的头部原材料供应商向库叔表明,他们在东南亚的工厂已经开始投入生产。其中一方面是为中国茶饮品牌的出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与当地的咖啡、茶饮品牌开展合作。与此同时,公司针对欧美市场已经制定了布局规划,下一步将会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开展关于新兴市场的个性化定制工作。
罗军觉得,新茶饮供应链走向海外,这是国内制造业向外溢出的一种体现形式。部分经过深加工的原料,像珍珠、芋圆以及设备等,是从国内输出的,然而一些基础的食材则尽量在当地进行本地化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构建出融合当地国情的产业模式。
会出现一个中国“星巴克”吗?
茶饮在全球流行时间很长。它在文化适应性方面比那些受宗教、文化、饮食习惯限制的餐饮品类要好。现在新茶饮的海外市场还处于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缺少真正既有创新性又有产品力的品牌。这就给新茶饮品牌出海创造了机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期待能诞生一个像“星巴克”那样在全球知名的中国新茶饮品牌。
2025 年 3 月 25 日,四川成都第 112 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展示了新中式茶饮。新华社记者李倩薇进行了拍摄。
王欢认为,新茶饮企业出海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化过程中,供应链的建设、门店的建设以及人才的配备等,都是当前品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对于供应链建设而言,多数国家在原材料、食品检测以及关税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早期的企业要在本地采购到符合标准的原材料是很困难的。这就使得大部分物料只能从国内进行跨境运输。这种情况既推高了成本,又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
关于人才方面,海外部分地区曾因中国台岛奶茶的流行而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从业者。然而,随着新茶饮在产品、工艺以及运营模式上的不断升级,早期的本地人才已经无法满足运营的需求。企业不得不从国内派遣人员,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劳务派遣的成本,同时也加大了对当地法规以及文化适应的难度。
企业需要做到产品具有标准化和可复制性,同时拥有清晰的发展模型。这样就能确保在进入不同市场时,依然可以保持产品与服务的一致性。
王欢表示,他相信中国一定会诞生一个或者多个像星巴克这般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茶饮品牌。他还认为,仅仅依靠某一个品牌的力量,要想真正获得海外消费者的关注度是不够的,仍显得力量薄弱。所以,行业整体走出国门、一起发声、塑造新茶饮的形象,这一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具备良好的文化传播属性。新茶饮把传统茶基底与乳制品、水果、谷物等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融合,一方面延续了东方茶饮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以其健康特质和风味多样性形成了新的吸引力。
我国在对外文化推广方面,产品的传播走出去是极为重要的。每天都有千百万走向市场的产品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原中央外宣办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王仲伟曾这样表示。
东方茶香浸润到异国土地之时,这场远征是中国茶饮品牌走向成熟的试金石,同时也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的无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