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比亚迪领跑智驾市场:中阶智驾系统将占60-70%市场份额

admin

2025年的钟声刚刚过去,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品牌车企率先宣布,2025年500万辆的产量计划中,60-70%将配备高速NOA智能驾驶系统。这意味着智能驾驶市场即将掀起又一轮风暴,而风暴的中心就是中端智能驾驶。

经过多年的准备,中级智能汽车的繁荣即将到来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从158%稳定到35%左右,汽车电动化进程也从快速发展转向稳步推进。电气化前浪放缓的同时,智能化后浪却势头强劲。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内市场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或将达到500万至600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30%。在智能化的过程中,玩家能否在2025年中级计划主战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玩家能否在智能驾驶大战中获得最终的生存名额。

目前,大家一致选择中端智能驾驶作为智能化主战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巨大的市场规模。中端智能汽车主要搭载10万元至20万元的车型,占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的5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为2606.3万辆,2024年中国乘用车销量为2756.3万辆。乘用车销量连续两年保持在2500万辆以上,中档车型销量突破1200万辆。可以预见,2025年中端市场的潜力依然存在,这将为智能驾驶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对巨大的潜在市场,想要吃到这块“蛋糕”,就必须以有限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驾驶体验。目前,低端智能驾驶产品主要实现L0-L2级别的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和停车功能。价格虽低,但给消费者带来的智能体验不足;高端智能驾驶产品可以实现城市NOA和AVP的功能,体验感强但成本仍然较高。一般安装在20万元以上的车型上。还没有达到大规模普及的地步。

如何鱼与熊掌兼得?中级智能驾驶提供了新的可能。成本方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技术成熟,硬件成本下降;无地图解决方案的大规模采用进一步降低了地图成本;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企业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性能方面,2024年新一批算力平台出现后,中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将快速迭代,有望在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芯片上实现。全新中端解决方案搭载J6E/M等最新计算平台,匹配成熟的纯电动无图解决方案,可实现高速NOA、城市记忆导航(通勤NOA)、跨层等高端功能记忆停车。亿航Smart于2024年发布的城市智能驾驶平台“度行”标准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消费者最常使用的场景中,中端解决方案已经可以以优异的性能和体验替代高端智能汽车,并且成本可以降低到5000元以内。规模化生产后预计会进一步减少。可以说是极致的性价比。最好的选择。”亿航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宇兴介绍道。

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主力价格上涨带来了有效供给。在当前智能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过去电动化的影子。 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产能释放和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下降。 Model 3的价格迅速下调至20万-30万的主力价格区间,掀起国内电动化浪潮。 2021年,比亚迪将受益于混合动力系统成本的降低。 DM-i车型的价格与合资燃油车相同或略低。汽油和电力的价格首次相同。

回顾电动化的发展历程,陈宇兴做出判断:中端市场的繁荣即将开始。

体验加成,走深度合作的协同之路

中级智能驾驶的窗口期即将到来。除了少数自研能力较强的车企外,大多数车企最好还是与智能驾驶供应商合作。

“市场不会等待慢者,与成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合作,才能率先站在起跑线上。”陈宇兴认为,智能驾驶供应商专业人才密度较高,更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在技​​术日新月异的阶段,合作可以跟上行业最新趋势,降低技术落后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车企可以在合作模式上保持一定的自主权,利用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边干边学,完善自身的智能驾驶技术。

结合中端智能驾驶快速、规模化量产的要求,车企选择供应商时考虑的关键因素就非常明确了。一是成熟度,二是成本。成熟度是指供应商自身系统和技术方案的成熟度。成本是指成熟的系统和技术能力带来的成本降低。亿航智能就是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

亿航智能成立于2015年,次年拿下首个自动驾驶Tier1量产项目。 2019年实现L2级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量产,掌握完整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能力。陈宇兴表示:“这还不够。我们开始对NOA进行全栈自研,并在2022年实现高速NOA量产,然后继续开发BEV传感+无图像技术解决方案,实现诸如作为记忆导航和城市 NOA”。

全栈自研和量产的丰富经验意味着技术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量产思维,为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构筑了坚实的壁垒。有量产思维的供应商及其工程师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会考虑该技术在量产后实际行驶中的可行性,避免因过于理想化的方案而导致失败。

有经过大规模量产验证的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复制方案,减少重复开发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实现更快的市场响应。亿航智能最快响应时间为15天。 Horizo​​n J6E/M是最新的中端智能驾驶芯片。亿航智能仅用了15天时间就拿到了样品,完成了上下游的部署和调试,并将所有算法移植到了车载集成上。之所以如此高效,是因为亿航智能此前已经以全栈自研解决方案在多款车型上量产了高速NOA,并基于地平线芯片实现了城市NOA功能。

“从全栈自研到量产的技术和经验同样重要,我们在与车企的合作中形成了具有亿航特色的服务模式。”陈宇兴介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是‘成长’技术,具有逐步开放、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特点。基于这个特点,我们选择与车企深度合作。”

亿航智能的深度服务模式是与车企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的合作。亿航智能拥有低、中、高端车型多种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经验,能够适应所有车型和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的量产,保证了车辆的智能驾驶能力。模型。此外,亿航智能还提供解决方案的后续更新和维护服务,以及协助车企进行供应链管理、前瞻布局和技术创新等,充分发挥Tier1优势,帮助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获胜机会。

深度合作能取得的成果还不止于此。陈宇星补充道:“在深度合作模式下,我们与车企之间形成的极高的信任度可以降低单个项目的沟通成本,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协助车企完成项目。 ”智能驾驶系统的平台布局“平台化让研发资源得以配置”。通过集中化,不同的解决方案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重复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平台化还具备持续迭代升级的能力,技术在不同车型上的连续性和复用率极高,进一步实现减量化,让双方更容易实现共赢。

生态赋能,高端也有布局

智能化不是一场单打独斗就能打赢的战争。智能驾驶的竞争最终将演变为生态链的竞争:以车企为核心,一级工厂、芯片厂、生产厂各司其职。车企采用Tier 1,技术进步快,连续性好。还可以基于Tier 1的开放代码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对于Tier 1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车企稳定的项目和数据源可以为技术迭代提供支持,更专注于软件算法和AI技术的改进。芯片工厂可以实现芯片的快速量产,制造工厂可以利用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专注于硬件设计、生产和开发,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车企与供应商在中端智能驾驶方面的深入合作,也将为高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落地铺平道路。陈宇兴介绍,亿航智能的高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经提上日程。去年北京车展期间,亿航智能发布了全能版“都行”城市智能驾驶平台,瞄准高端智能驾驶市场,旨在实现城市全场景NOA功能。将应用端到端解决方案。

“通过在中级智能驾驶市场的先发量产优势,亿航智能不仅获得了效益,形成了业务闭环,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大量的回报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基础用于后续的端到端程序培训。将为车企下一阶段高端智能驾驶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陈宇星和他的团队所践行的。

广告声明:文章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用于传达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所有 IT House 文章均包含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