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青年对于社会来说,就如同新鲜活泼的细胞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凭借纸笔为新的世界发出呼喊 。如今,新青年把算法当作笔,将算力当作墨,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工智能新的世界里回答未来 。
4月29日,国家领导人在上海展开考察,他抵达了位于徐汇区的“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进行调研,还对现场的青年创新人才予以鼓励,称“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新青年与新技术展开对话,共同擘画出人工智能的新世界。在这个五月,澎湃新闻推出了“AI世界的年轻人”特别报道,该报道聚焦于上海那些富有智慧的青年 。
首篇走近出生于1993年的欧阳熹。
欧阳熹 本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欧阳熹出生于1993年,如今在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影像大模型技术负责人,该公司简称为“联影智能”。
他本科阶段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读,研究生阶段同样在该专业就读,读博时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他把研究方向定为人工智能与医学图像分析 。
后来,欧阳熹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培基地,公司导师是沈定刚,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医学影像AI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欧阳熹表示,沈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对他影响颇深,那句话是,做医疗AI算法研究,最重要的是常常和医生待在一起,还要与工程师一同探讨,要依据实际需求去开发一些真正能落地且具有应用前景的AI产品。”
2025年,欧阳熹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待了四年,他觉得很幸运,在这里遇到了很好的导师,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其中很多是90后,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欧阳熹发出感慨,上海是一座对青年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城市,这里环境适宜居住,还汇聚了一大批各行业顶尖的公司,他表示自己有幸能在上海实现梦想,未来希望借助AI去帮助更多医生和患者 。
欧阳熹及其工作团队成员。
“我希望能改变‘看病难’的问题”
为什么会选择人工智能?为什么又会聚焦于医疗影像?欧阳熹表示,这和他读研的经历有关系。这还和他一段实习经历有关系。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期间参加了一场国际会议,有幸结识了新加坡一家AI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之后在该机构实习,在新加坡待了将近一年,专门从事自然图像方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2017年底,欧阳熹开始思考后续博士课题研究要选择哪个AI子方向,他认为,在当时,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医疗影像,我国患者数量众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不均衡,对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的需求更为迫切,医疗影像的处理能够帮助医生更快更好地处理诸多临床问题,这必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
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欧阳熹着手寻找国内专注于医疗影像处理的研发团队,计划进一步深造 。当时,欧阳熹发送了一封邮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图像计算实验室的负责人王乾教授取得了联系,很快便收到了回复 。2018年9月起,欧阳熹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读博期间,他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培基地,该基地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其研究的一大方向是图像处理。
刚读博时,欧阳熹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出身,他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他说,“和其他同学相比,我之前没有医学图像的基础知识,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补齐基础短板。”于是,他先从基本的医学图像不同模态成像原理学起,接着学习医学图像分析算法,然后再学习成像算法,最后学习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 。
欧阳熹表示,这种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对新知识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基于实际需要,他希望能够改变“看病难”的状况,他研究的重点是运用人工智能对临床拍摄的医疗影像,像胸部X片、胸部CT等进行全自动分析与诊断,如此一来能够减轻医生每日巨大的阅片负担,同时帮助低年资医生实现精准诊断,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意义。
读博期间,欧阳熹有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来自交通大学。另一个导师来自联影公司。公司导师是医疗影像AI业内知名“大牛”沈定刚。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医学影像AI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最先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脑发育、脑疾病的分析。
欧阳熹除了常去学校实验室,还时常跑到公司,也时常跑到医院 ,“这样的联合培养模式,让我的成长速度很快。”
“深入医院、深入临床,满足需求改善算法”
2022年,欧阳熹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联影智能工作。他参与开发的第一个AI应用是下肢血管AI辅助产品,该产品如今在国内有超过1000家医院落地,可用于辅助下肢血管病变的诊疗决策,还能用于血管重建术前评估与随访以及皮瓣移植手术等 。
2022年,欧阳熹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后,便进入联影智能工作,一直工作到现在。
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开发的效率 。
前不久,2025年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联影在此次博览会上发布了一款“元智”医疗大模型,该模型包含欧阳熹和其团队自研的影像大模型基座。联影基于“元智”医疗大模型,推出了10余款医疗智能体,这些智能体覆盖影像诊断、临床治疗、医学科教、医院管理、患者服务等多场景,并且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医院落地应用。
后续,我们要做的研究数量众多,需真正深入医院,深入临床,以此验证研发出的大模型的应用价值,我们还会时常与医生展开交流,对于他们的需求尝试予以满足,持续改进大模型算法,同时,我们正与国内顶级医院合作,进行算力布局,在确保数据不出院的条件下,运用更大的数据和算力来开发大模型。欧阳熹说。
祝碧晨 设计
本期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