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双双星牌运动鞋吗?它曾是我国民众心中的“国民品牌”,然而,如今却深陷创始人家族纷争的困境之中。
近期,网络广泛传播一封公开信,信件由双星品牌创始人、青岛双星名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星名人集团)的总裁汪海所发表。信中透露,现年84岁的汪海在今年四月遭受了儿子、儿媳以及孙子的行为,他们抢夺了他的公章,并限制了他的行动自由,最终迫使他将权力移交。
消息一经公布,公众反响强烈。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一个家族企业的前途命运,还促使人们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世代传承等议题进行了新一轮的深入探讨。
突然激化的内斗
依据汪海公开发表的信件内容,同时参照媒体报道的资讯,事件的始末可以概括为:
4月11日午后,汪海之儿媳徐英因“工作表现不佳,过于理想化的工作态度不适宜担任集团领导职务”,经汪海代表双星名人集团决定,其所有职位均被撤销。
汪子栋,汪海的孙子,随后抵达爷爷的住处,将汪海围困于室内,多次逼迫他移交集团的管理权,同时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网传汪海公开信的部分内容。
在另一端,汪海被囚禁于宅邸之中,此时,他的子嗣汪军及其媳妇徐英,携手一些身份未明者,擅自闯入了公司办公区,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破坏活动,诸如破坏监控设备、对员工施以暴力、夺取钥匙、干扰会议进行,甚至盗走了汪海私藏的贵重礼物。
汪海指出,这起事件明显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有计划执行的,其最终目标是窃取公司的公章。然而,由于办公室员工的不屈不挠的抵抗以及公安部门的迅速介入和有效保护,这一企图并未得手。
汪海进一步披露,自4月12日开始,汪军等人陆续将物品转移至他们私自装修完成的新办公楼,同时擅自任命了总经理,并对集团的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紧接着在14日,相关人员采取突然行动,强行将四个装有商标和人事资料的档案柜搬走,其意图显然是夺取公章和商标档案;在公安机关的介入下,汪海一方最终成功追回了这四个柜子。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汪海觉得汪军、徐英等人已经“彻底剥夺”了他对集团人事、财务、物资等方面的正常管理、运营以及决策指挥的权力。
5月8日午后,隶属于“青岛双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官方公众号“双星名人鞋服”发布了一篇内容,该文被广泛解读为对近期内部分歧事件的公开回应。
文章没有对汪海提出的具体指控作出直接回答,却着重指出,在双星品牌的辉煌之下,公司面临着诸如“过时的体制、繁琐的管理结构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品牌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对时代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适应性”。
文章指出,集团的管理团队正面临人事变动,汪军所领导的“新一届管理团队”对品牌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他们“坚定地决心通过变革和实际行动来塑造品牌的新未来”。
从学徒到“鞋王”
维新织带厂,始建于1921年,是双星名人集团的前身。1936年,日本侵略军侵占青岛,该厂被改名为福字胶皮厂。到了1951年,厂名又改为大元橡胶厂,并开始为志愿军制作军鞋,与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我国将大元橡胶厂正式更名为国营第九橡胶厂,简称橡胶九厂。这一举措标志着该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国有制鞋企业之一。
·国营第九橡胶厂。(资料图)
汪海,1941年出生于山东,年约二十有二时便投身军旅,参与了对越援助的抗美战争。在那血与火的战场上,他经受了生死考验,不仅磨练出了敢于冲锋陷阵、勇于承担责任的坚毅性格。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汪海完成了从军旅生涯到政府部门的转变,来到了青岛市政府部门工作。随后在1974年,他被调至橡胶九厂担任职务,并在80年代初期获得了厂长的职位。
汪海曾戏称自己为“误踏鞋界”,然而在企业高层管理岗位上,他展现出强硬的领导风格,一上任便果断推行了“砸三铁”的改革举措:首先废除“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接着又砸碎“铁关系、铁栏杆、铁锁链”。为了摆脱体制的束缚,他屡次与上级部门进行抗争。
在1983年,随着解放鞋逐渐失去市场热度,橡胶九厂的鞋类产品积压严重,工人们无法拿到应得的报酬,这让汪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鼓动员工直接投身市场销售鞋子,此举打破了原有的统一采购和销售模式。那时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汪海勇气可嘉,敢于冒险,在他的引领下,销售团队辛勤努力,历经一年,成功将厂内堆积的超过200万双解放鞋销售一空。
为了推广新商品,在1983年这一年,橡胶九厂加快了“双星”品牌运动鞋的研发进程,这款鞋子以轻巧、耐穿、防滑等优势,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催生了双星这一知名商标。
·1983年,汪海(右二)带领职工卖鞋。
在那之后数年,汪海不懈地拓宽销售途径,采纳了“西进、北上、南下”的发展策略,成功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生产基地并构建了销售网络,使得产品销量迅速增加。
1992年,双星集团公司宣告成立。那时,双星品牌的运动鞋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汪海也因此赢得了“鞋王”的美誉。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曾对媒体坦言:“我不过是一名普通的鞋匠。”
自21世纪伊始,双星集团便着手扩大其业务范围,陆续涉足轮胎、机械制造以及服装等行业。
2002年,汪海将鞋服业务从国有企业控股的双星集团中分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民营特性的双星名人集团。到了2008年,改制工作圆满完成后,双星集团开始全力发展轮胎产业,而双星名人集团则由汪海家族负责管理,主要致力于鞋服和房地产等领域的业务拓展。
汪海在完成企业改革后,荣任双星名人集团的董事长与总裁之职,而他的儿子汪军则担任监事一职,儿媳徐英则被任命为董事。
·2018年,汪海在公开场合演讲。
遗憾的是,改制之后的双星名人集团走了下坡路。
海外知名运动品牌的进入以及国内新兴运动品牌的迅速发展,对双星鞋服的市场份额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汪海曾尝试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来摆脱困境,将业务范围扩展至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然而,由于双星鞋服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产品创新方面逐渐落后,这些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双星名人集团的股权版图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动。青岛星迈达工贸有限公司,由徐英持有80%股份,通过增资手段跃升为双星名人集团的首席股东,其持股量高达57%。与此同时,汪海的持股比例有所下降,降至大约22%,从而沦为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这一系列变动,无疑为日后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埋下了隐患。
传承困局
汪军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双星集团。起初,他担任的是一线的销售职位,并在此岗位上不断努力,逐步攀升至管理层。到了2010年,汪海便开始赋予汪军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职责,意图将他培养为未来的接班人。
·汪军。(资料图)
汪军在企业发展策略上与父亲有着长期的分歧意见。他主张吸纳外部资金,追求快速的市场扩张,而汪海则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观念差异引发了持续的争执。据悉,在一场关键的资本运作讨论会上,汪军主张投入大量资金并购一家规模较小的制鞋公司,意图拓宽市场占有率;而汪海则对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表示担忧,认为其负债严重,不符合收购条件。
在会议中,父子二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汪海做出了决定,驳回了儿子提出的收购提议。
徐英的公开信息相对于汪军来说更为丰富,她早年曾在银行供职,并于2010年踏入双星名人集团,担任财务经理一职。而同年,汪军则开始涉足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工作。
内部消息显示,徐英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颇具领导风范。自2022年起,她掌握了双星名人集团的实权,在家族企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享有相当的话语权。
汪子栋,据内部知情者透露,他自幼便身处优渥的生活条件之中,个性上显得颇为反叛。完成大学学业后,他加盟了该集团,并担任了基础岗位的工作。
分析人士指出,双星名人集团的前景笼罩着诸多变数。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传统制造业的变革变得尤为迫切,然而家族内部的消耗却可能使其错过众多良机。
洪涛,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认为汪海家族内部的纷争是家族企业在代际更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
民营企业所遭遇的最大难题在于构建起一套现代化的企业体系。针对这一难题,我主张采取“六新”策略,具体包括:新颖的理念、前沿的技术、创新的管理、独特的模式、灵活的方式以及全新的场景。若无法构建起科学、高效、稳固的管理机制和世代传承的体系,民营企业恐怕将继续出现诸如“争夺公章”之类的闹剧。
汪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凭借个人的胆识与革新精神,成功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塑造成为民族制鞋行业的典范。然而,面对新兴商业模式和科技浪潮的猛烈冲击,传统民营企业如何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实现质的飞跃,这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