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这一画种源自欧洲,其名源自拉丁语,蕴含“混合”与“调和”的意味。坦培拉绘画的显著特点在于运用乳浊液(如树胶、明胶、蛋黄、酪素乳液等)来调和颜料,其中最典型且最广为人知的是以蛋黄作为主要的媒介剂,与颜料粉末充分混合,随后在木板等基底材料上完成画作,故而亦被称作“蛋彩画”。
①窗高海军
②青春纪事·踏雪割豆(局部)刘孔喜
③幽燕古道曹吉冈
④两匹老马李晓刚
⑤小桔高家明
⑥远方钮维
⑦器姜中立
⑧花薛铭
坦培拉绘画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所采用的独特材料特性。以“鸡蛋坦培拉”这一流派为例,由于蛋黄的融入,其颜料在干燥过程中会转化为一种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色彩层会逐渐变得牢固,并展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同时,“鸡蛋坦培拉”颜料的干燥机理是通过凝固形成保护膜,而非仅仅依靠挥发,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留色彩的鲜艳,在经过多次覆盖上色后,作品表面将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泽,让人感受到沉稳、凝重、高雅的氛围。当然,坦培拉绘画在颜料制作和绘画过程中的确较为复杂,对创作者的经验和耐心都有一定的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崛起,导致坦培拉在欧洲绘画领域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尽管如此,坦培拉并未丧失生机,众多画家仍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并在此领域深入研究。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坦培拉绘画艺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今日,众多画家借助坦培拉绘画的独特属性,对技法与材料进行革新,拓展了其艺术表现力,从而创作出众多兼具现代审美特色的坦培拉画作,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带来了新生。
当代艺术家在探索坦培拉绘画的过程中展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创作思路可以从三个主要角度来分析。
首先,在技法上,传统坦培拉绘画主要运用的是提白罩染的方法。艺术家会先用素描技巧在木板底子上塑造出物象,并细致描绘其光影细节。接着,他们利用乳浊液调制的颜料,对画面进行罩染处理。在这一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对各个颜色区块进行多次覆盖涂色,特别是对于紫色、绿色、橙色等色彩,必须按照红色与蓝色、蓝色与黄色、黄色与红色的顺序逐层覆盖,接着使用乳白色调和剂对画面的高光部分进行提亮,随后再次覆盖颜色,如此循环往复,通常一件作品的最终完成可能需要数十次的覆盖,从而使得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光泽感。这样的绘画流程既繁琐又无趣,很可能干扰画家的创作思维,进而削弱他们的创作热情。
刘孔喜这位艺术家长期专注于坦培拉绘画的创研与教学,他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尝试对技法进行优化,以简化坦培拉绘画的整个创作流程。他不再采用素描作为基础,转而只用简单的墨线勾勒出物体的轮廓,随后利用坦培拉颜料,以类似油画的技法直接构建物体的体积和光影效果,只需在绘画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整体的罩染即可。这种绘画手法大致可以将罩染的层次减少到5至8层,从而提升了绘画的效率。作品完成之后,还可根据画面的需求涂抹上光油,以此实现与传统坦培拉画法相媲美的效果。例如,刘孔喜的“青春纪事系列”(图②)便采用了这种绘画技巧,画中的北方雪景和女性形象传递出一种静谧、纯朴的美感。改良后的颜料堆积手法让画面显得更加立体,而在细节部分,那恰到好处的柔和光泽巧妙地展现了画中人物深邃的情感世界。
第二点涉及材料方面。在中世纪时期,坦培拉技术在宗教画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之所以“鸡蛋坦培拉”成为主流,是因为其颜料中的蛋黄成分,它赋予了画面一种轻盈的质感以及柔和的光泽,这种神圣的氛围与宗教绘画的主题相得益彰。然而,时至今日,坦培拉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其丰富的表现力为画家们探索更多坦培拉材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李晓刚的艺术创作堪称典范,他主要运用一种较为冷门的“酪素坦培拉”作为创作手段,从而营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干酪素源自乳制品,通过将硼砂与水混合并隔水加热至完全溶解,可制成硼砂溶液。随后,将干酪素融入硼砂溶液中,并充分搅拌,便能制成酪素乳液。使用酪素乳液调配的颜料呈现出不规则的颗粒状,非常适合创造出粗犷、斑驳的视觉效果。在《小院》、《两个铁皮桶》、《两匹老马》(图④)等作品中,李晓刚巧妙地运用酪素乳液、蛋黄以及矿物颜料,通过层层叠加为画面奠定基础。他尝试将“酪素坦培拉”与“鸡蛋坦培拉”这两种材料的特性相结合,接着用刮刀对画面进行多次刮擦,塑造出自然的纹理。这样的处理不仅保留了坦培拉特有的柔和感,还使作品增添了岁月沉淀的韵味,传递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美感。
此外,姜中立的艺术创作(图⑦)巧妙地运用了油水不相溶的物理特性,将水性较强的坦培拉颜料与油性明显的油画颜料进行了融合。这种水油不完全混合的现象,营造出了一种类似泥塑的视觉效果,从而形成了画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表达方式。
第三,在文化内涵这一层面,坦培拉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我国已走过数十年的历程。众多画家致力于探讨如何运用坦培拉绘画技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探讨这一课题时,艺术家曹吉冈萌生了从我国传统山水画中探寻解决方案的念头。他的众多坦培拉画作在形态与笔触上,均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例如,在创作《幽燕古道》这幅作品时,他运用了水墨晕染的技艺,对山石等景观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力求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在《秋山静月》的创作过程中,那些流畅、跳跃的墨迹,充分展现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意境表现力。
审视画家冯劲草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他深受中国古代服饰的启发,将众多传统视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作品中。在《服饰》这一作品中,那些精心设计的平面构图的古代服饰,仿佛带有斑驳的拓印痕迹,其上精致的纹饰变化多端,不仅凸显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线造型的特色,还传递出浓厚的东方审美情趣,同时亦融合了现代艺术的美感。
在绘画技法的不断优化、创作材料的深入研究以及跨文化风格语言的巧妙融合等方面,当代艺术家们在探索坦培拉艺术的过程中,不仅成功保留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审美特色,还从各自的独特视角出发,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丰富了其内涵与表现范围,进而催生了坦培拉艺术的无穷魅力。坦培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为世界艺术交流贡献了独到的视野与典范,让我们得以深刻体验艺术穿越时空的魔力,同时亦能深切体会到我国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展现的智慧和勇气。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