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伊朗在当地时间对位于卡塔尔及伊拉克的美军设施实施了导弹袭击,此举引发了多国的强烈反响。然而,特朗普总统却轻描淡写地发表了言论:一方面,他表达了对伊朗事先通知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他宣布在美方的斡旋努力下,伊朗与以色列已就“全面且彻底的停火”达成了共识。若此消息属实,那么在这场冲突中,真正的胜利者又将是谁呢?
伊朗采取了对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攻击行动,这一举措旨在对美对伊朗核设施所采取的侵略行为作出反击。据消息透露,伊朗在攻击美军事基地时使用的导弹数量与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所投掷的炸弹数量相当。然而,卡塔尔军方在回应声明中提到,伊朗的袭击并未导致人员伤亡或物质损失。
一方面,特朗普揭露了伊朗在采取行动前向美国发出了预警,在导弹如雨点般落下之前,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撤离工作已经完成,伊拉克萨德空军基地则已拉响最高警报,所有相关人员均已躲进掩体进行避难。
另一方面,乌代德空军基地系美军海外驻扎规模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伊朗若对其采取行动,能充分展示其实力,却不会因此彻底激怒卡塔尔。毕竟,该空军基地与卡塔尔的居民区及城市基础设施相隔甚远。伊朗发起攻击,并非旨在造成人员伤亡,其主要目的不过是寻求报复,发泄不满而已。
伊朗未曾料到,各国随后的反应竟是纷纷指责伊朗对美军基地的攻击,伊朗自认为是在进行“反击”,却未曾料到这反而给了美国“散布谣言”的借口。特朗普一句“事先通知”让人先入为主,似乎伊朗并不想真正与美国翻脸,对美军的打击不过是做做样子,这才导致了零伤亡的结局。美国趁机炒作,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完美的结果——伊朗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6月23日当地时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全面停火协议。这一停火过程安排如下:美国东部时间24日零时起,伊朗先行实施12小时停火,随后以色列亦加入停火。自25日起,冲突将完全平息。首先发出冲突结束信号的,正是以色列。
特朗普的意图可以概括为,以色列不愿再战,内塔尼亚胡已将这一意愿传达给了美国。随后,特朗普寻求卡塔尔国家元首的协助,希望其能说服伊朗同意停火。伊朗方面对此表示了“同意”。特朗普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公布了伊以双方停火的消息。这一看似合理的进程,实则存在诸多不妥之处。
伊朗与以色列作为冲突的双方,均未公开发表关于停火的正式声明。以伊朗为例,该国透露并未接到来自美国或以色列关于停火的任何提议。对于美国就停火发表的言论,伊朗认为这纯粹是一种挑衅手段。
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停火,然而德黑兰市民仍能听到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朗外交部长对此停火声明予以否认,他明确表示:“只有当以色列在24日凌晨4点之前停止对伊朗的非法侵犯,伊朗才会停止反击。”这番话暗示,在特朗普宣布停火之时,伊朗尚未表示同意。
其次,内塔尼亚胡在声称行动目标“几乎实现”的言论后不久便宣布:在任务彻底完成之前,他不会选择停火。然而,为何仅仅48小时后,他的立场就发生了如此剧烈的转变?再者,白宫高级官员透露,以色列接受停火的先决条件是伊朗停止攻击,但伊朗的持续要求却是以色列必须先停止侵略,那么哈梅内伊又怎会轻易同意伊朗先行停止行动呢?
伊朗持续指出,以色列率先对伊朗发起了战争攻势。在以色列停止攻击之前,伊朗很可能不会主动停止反击。目前的情况来看,伊朗并未停止其行动。据以色列当地时间24日凌晨5点35分的报道,以色列军方再次宣布,他们检测到了伊朗向以色列发射的导弹。这一情况迫使民众再次进入避难所。此外,伊朗对以色列的第五轮导弹攻击已导致三人丧生。这一事实与英国《卫报》的报道存在差异。
据相关报道,在当地时间24日,以色列和伊朗均向对方民众发布了撤离的警示,旨在防止在攻击对方军事目标时造成额外的人员伤亡。此举使得交火显得象征性,以色列方面的报道进一步削弱了停火声明的可信度。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均有意停止军事冲突。尽管如此,停火并不意味着伊以冲突的终结,尤其是对于伊朗来说,在战略上绝不能掉以轻心。此次冲突中,美以的真实面目已被更多国家识破。鉴于双方均有人员伤亡,这场伊以冲突实际上并无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