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在北京举办的“能源中国——全面加速绿色能源转型,推动协同发展”活动于4日举行。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发表讲话,他指出,在新的年度里,我国的储能产业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全面商业化的过渡。
在回顾过去一年的进展时,俞振华指出,在这一年中,我国的储能行业实现了迅猛增长,其中新型储能的规模首次超越了抽水蓄能,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然而,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也愈发激烈。
统计资料表明,在去年,我国电力储存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37.9吉瓦,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9.9%,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37.1%的份额。其中,新型储能项目的装机功率首次超过了抽水蓄能,累计达到了78.3吉瓦,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例为47.3%。
俞振华指出,安全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层面,已有超过50项与储能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出台,这些标准涉及并网接入、运行管理、安全评估、设备制造、设计规范等多个领域,且储能领域的标准体系正逐步得到完善。
7月4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在会议中发表了讲话。此次活动的摄影记录由国是直通车记者赵斌完成。
储能技术的进步有赖于政策的扶持与指导。俞振华指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及,这一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到了2024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已颁布超过2470项与储能紧密或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广东、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份在储能政策发布方面尤为密集。在2024年,我国总共发布了770项关于储能领域的直接与间接政策,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倍。
在探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俞振华强调,储能行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正在加速。2024年,我国储能企业签订的海外储能大订单总量已超过150吉瓦时。具体来看,电池类企业的海外大订单规模超过了100吉瓦时;光储类企业的海外订单规模则达到了30吉瓦时以上;而在产品类型方面,这些大订单涵盖了电芯、电池舱、PCS、储能系统以及EPC等多个领域。
同时,我国储能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俞振华指出,到2024年末,我国登记在册的从事储能业务的企业已达到28万家;在最近三年里,储能领域的注册企业数量显著攀升,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储能市场的角逐。
面向未来,俞振华透露,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00吉瓦,具体数值介于112吉瓦至125吉瓦之间。在新的一年里,我国储能行业有望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持续实现快速发展,尽管面临国内外诸多不确定性的挑战,但整体趋势将是规模化的进一步扩大并向全面商业化的阶段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