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下,中国能源转型如何突破?绿色转型有何新动能?

admin

全球能源版图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转变,我国亦步入了能源变革的关键阶段。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能源转型道路上如何实现突破?推动能源转型的核心要素又隐藏在哪些关键领域之中?

中新社于4日举办了“能源中国——全面加速绿色能源转型,推动协同发展”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众多与会专家纷纷发表观点,指出低碳绿色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随着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领域的重要先锋。

绿色转型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刘世锦,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前副主任,在发言中明确指出,美国政府选择退出《巴黎协定》,开始减少对新能源的补贴,并对石油开采实施放宽政策,这些行为对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造成了冲击。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方面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坚决不能后退。

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

他强调,截至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通过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若干关键绿色技术的成本。目前,风能和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与传统燃煤发电相媲美,在经济效益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不应放弃,更不可能回头”。

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刘世锦指出,在供应端,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并选择以新能源为核心或基础的模式;在需求端,我们应迅速推进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同时确保碳排放双控的量化目标得以实施。

在讨论“十五五”乃至更远的未来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议题上,刘世锦指出,必须维持一个适度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而绿色低碳产业的迅猛发展亦贡献良多。为了确保未来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竞争力。

能源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中国区总裁的邹骥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已经转变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目前,一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能源科技产业变革正在展开,我国正处于这一历史性机遇的浪尖之上。

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_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

邹骥强调,我国新能源科技产业革命的爆发需满足以下五个核心要素:首先,需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其次,拥有健全的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生态;再者,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电力供应、交通运输、供热系统、通讯网络及移动互联网;此外,还需注重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最后,形成总体适宜的产业政策体系。

邹骥指出,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坚决迈向能源结构的变革。我们要推动向新型电力系统的过渡,并迅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比例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的部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彰显对新兴生产力的支持与激励。

发电企业、电网以及终端用户需共同合理分摊用于储能、电网稳定及确保充足灵活性资源的费用,以实现发电、电网、负荷和储能的合理分配,推动各方公平竞争。通过实施试点项目,逐步推广电价与峰谷电价波动实时对应的机制,激励终端用户主动调整用电高峰和低谷。另外,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应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碳交易市场,以促进风能和太阳能的盈利性发展。

绿色投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傅莎,能源基金会的战略规划主任,指出自“双碳”目标确立以来,我国成功建立了健全的“1+N”气候政策框架,这一框架为绿色低碳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碳中和产业的投资潜力巨大。

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

傅莎指出,为了达成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国在2025年至2060年期间,预计需要投入的资金规模将介于19.5万亿至36.2万亿美元之间。具体到行业分布,电力行业由于涵盖了所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投资,因此其规模位居各行业之首。而在终端领域,则主要关注节能技术的增量投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尽管发展前景看好,但要将投资促进碳中和的目标达成,我们仍需克服众多困难。傅莎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来应对这些挑战,比如通过容量电价来支持储能设施的建设,借助买方效应来推进绿氢项目的实施,并且还要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增强财政对早期项目的扶持力度。

在推进“双碳”目标的道路上,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对于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人民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预测,在“十四五”规划期限即将结束之际,我国对清洁能源的投入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新的增长高峰。

全球能源转型模式_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

王克指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经济投资规划及财政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略逊于传统基建,然而,新基建投资在降低碳排放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单位能耗强度降幅达到10.15%,碳强度降幅为10.94%,实现了对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节能减排的双重促进。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两新”政策的经济效益不断显现,促进了消费的扩大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持续增长。

在他看来,从长远视角来看,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价值预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在清洁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预计我国在全球清洁能源布局中也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绿色能源转型全面加速

周原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副秘书长,指出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电力驱动、网络化布局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能源转型的明显趋势和广泛认同。在这一进程中,电网作为连接能源供需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推动能源发展转型的核心要素。

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

在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以及电网的完善正逐步向前发展。在接下来的五年到十年间,我国对电力的需求预计将持续以较快或中等速度增长。尽管如此,面对大量高比例电力设备的接入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现状,电网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势在必行,而其中最为核心的任务便是打造新型电网。

周原冰认为,未来,电力行业或能源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与安全稳定供应,这既是行业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电网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五五”期间,电网将迎来大规模投资和创新的高潮,同时也是关键技术和重要政策的突破阶段。在这一时期,电网将为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苏宇飞,标普全球大宗商品电力咨询总监,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创新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并且这一优势在未来还将持续。我国的相关政策及其对供需关系的影响,将对全球新能源的供需状况、价格走势以及市场动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

中国位居全球新能源市场之首,其市场份额在全球光伏领域占比约达51%,在储能领域则占据约61%。根据苏宇飞的长期预测,到2025年,中国超过一半的电力需求将由风电与光伏能源提供。展望205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增至目前的超过一倍。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新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重预计将突破50%,而核电、水电、生物质能等零碳发电形式的占比则有望超过80%。

苏宇飞强调,中国在未来将继续扮演新能源装机领域的核心角色。尽管预计到2030年其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但中国仍将稳居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地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储能行业实现了迅猛增长,新型储能技术首次在历史上超越了抽水蓄能,标志着我国储能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实现了规模化扩张。然而,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也愈发激烈。

全球能源转型模式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_

储能行业的进步亟需政策层面的扶持与指导。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目标。到了2024年12月31日,我国已陆续出台超过2470项与储能产业密切相关或间接影响的政策措施。其中,广东、浙江、山东、安徽等省份在储能政策发布方面尤为密集。同年,全国新增发布的与储能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政策达到了770项,这一数字是去年同期数量的1.2倍。

在企业发展的层面,储能领域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速。与此同时,国内的储能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洗牌现象明显加剧。在过去的三年间,与储能相关的企业注册数量显著上升,众多企业纷纷加入这一赛道。

面向未来,俞振华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00吉瓦,具体数值介于112吉瓦至125吉瓦之间。在崭新的一年里,我国储能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尽管面临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但整体趋势将从规模扩张转向全面商业化进程。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管理部的负责人黄力哲,在结合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分布式光伏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三个显著效应:一是数量上的增加,二是规模上的减少,三是带动作用的提升。

_全球能源转型模式_全球能源行业的转型趋势

“一增”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来源得到了拓展;“一减”则是通过利用空置的屋顶空间,降低了光伏发电对土地及各类资源的限制;“一拉动”则从光伏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和施工运维的数字化管理两方面,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确保了农民能够留在乡村,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

黄力哲强调,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新型能源及电力系统、加速绿色低碳进程方面,应聚焦以下三个关键方向:首先,应主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促进光热发电、压缩空气储能、绿电制氢氨醇等新兴领域的成长;其次,应协调本地及外输通道的建设,全力推进基地型项目的建设;最后,应积极实施“两海战略”,以获取海外及海上开发项目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