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这就是
救捞精神
回首“十三五”
让我们看看
一线救捞人的这五年
北海救助局高级船长 邹本波
守望千舟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体制改革之后,我成功转型为一名专职的海上救助船长。在这段旅程中,我目睹了救捞行业的迅猛进步,尤其是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众多现代化的专业救助船只、直升机以及快艇陆续加入队伍,这极大地增强了救捞工作的执行效能。
由于这些高质量的救援设备,我得以更有效地执行我的职责,守护着安宁。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始终率领全体船员坚守在海上待命的最前线,每当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的关键时刻,我们均勇敢面对困难,全力以赴进行救援。在此期间,我们共执行了60多次海上救援抢险任务,成功救助了400多名遇险人员,以及30多艘船只。
在大连新港发生的输油管爆炸事故中,我率领“北海救112”轮的全体船员,每日辛勤工作近20小时。即便体力严重透支,我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无私的拼搏精神,连续不懈地奋战了40余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海上溢油的清理和巡航监控任务,最终使渤海湾恢复了碧波荡漾的景象。
在遇险船员乘坐漏气救生筏漂流,导致4人遇险的运砂船翻扣事故中,我指挥“北海救101”轮,创新性地采用了一种救助方法:首先让两名救生员登上吊篮,然后他们齐心协力,将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遇险者逐一从救生筏中拉出。我们把握住了关键时刻,救生员在海面上往返两次,最终成功将濒临生死边缘的4名遇险者救回。
在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海上应急救援任务期间,我率领“北海救118”轮全体船员,不分昼夜地投入到设备改装与升级的紧张工作中,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我们成功完成了飞船上升段应急溅落后在A区的返回舱搜寻与回收救援任务。同年,成功实施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平台的抛锚、拖曳以及精确定位等试验与实战操作,确保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任务的首次顺利实施。
将使命铭记于心,将责任肩负于肩,这构成了历代救捞人代代相传的崇高精神风貌,同时也是我们救捞人吃苦耐劳、英勇战斗、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源泉。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将继续秉持初心,对海上救助事业充满热情,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肩负起“确保海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海洋环境清洁”的神圣使命,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航行在波涛之上的无数船只指引希望之光,为构建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飞行员 晏腾辉
告别校园 搏击长空放飞梦想
这五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五年。
或许命运的安排,临近毕业之际,我偶然瞥见了飞行队招募救助直升机飞行员的宣传海报。在我心中,对海洋与天空的向往无比强烈,而成为救助直升机飞行员则能满足我对两者的追求。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中国救捞队伍。
2016年7月14日,我抵达厦门,正式成为救捞队伍的一员。在这里,我深刻体验到了一个重视员工精神文化培育、突出人文关怀的机构氛围;体会到了机务维修人员勤勉尽职的精神以及救助一线机组人员的英勇与柔情;也领悟到了我所从事事业的真实内涵——“将生存的希望赋予他人,将死亡的风险留给自己”。
救助飞行如同海上遇险者的“及时甘霖”,在危急关头迅速行动,与时间展开竞速,将渔民和船员从汹涌的海浪中拯救出来,在面临风险与危难,甚至生死抉择的关头,坚守着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在那之后,经历了三年的英国基础改装训练,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懈地学习和刻苦锻炼,才能不辜负这份职责和肩上那面五星红旗的荣誉。2019年8月,在队领导的关心和教员机长的悉心指导下,我开始了S-76C机型的副驾驶改装学习,这标志着我离成为一名真正的救援值班员又迈近了一步。
今年八月,我成功完成了搜救副驾驶的改装培训,终于获得了与战友并肩作战的资格。每当救援警报声响起,总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而我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救助飞行员,拯救生命是我的使命,这也是我个人的战场。
12月17日,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首场救援行动。“闽东渔62562”号渔船上的渔民不幸遭受皮带撞击,腹部受伤,疑似脾脏受损,情况紧急,亟需援助。在救助机组迎着狂风暴雨、巨浪滔天,成功将受伤渔民救回之际,伤者家属紧握机长之手,泪水涟涟,我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之情,这自豪不仅源于一条生命的得救,更因能投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而深感自豪。
刚刚经历了救援行动,再看《紧急救援》这部电影,心中涌起不同的感触。走出影院,目睹一家人的温馨场景,妻子紧握着丈夫的手,女儿依偎在父亲的怀里,画面如此和谐。然而,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默默承担着我们的重担。
日复一日,那些为救捞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全力以赴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不畏艰难,抵御灾害。正因有了这些无数勇敢的逆行者,才使得千家万户得以享受安宁与幸福。
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 陈栢照
进驻南沙 守好祖国南大门
2015年,我由大副晋升为救助船长,这一角色的转变让我深感肩负重任。为了更有效地传承“将生存的希望赋予他人,将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我努力进取,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救援技术和管理水平,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参与了多场形式各异的海上救援行动:2019年7月,我连续三天两夜不懈努力,成功救助了在台岛浅滩搁浅的6万吨级大型满载散货船“福明城”轮以及5万吨级大型满载散货船“福泰山”轮;同年12月,我历经30天,圆满完成了自升式平台“勘探7”号的远距离跨海拖航任务;2020年12月,我在西沙海域的恶劣海况中,克服重重困难,历时12天,成功救助了一艘因主机故障而漂航的14万吨级超大型外籍油轮“Matterhorn Spirit”号,并确保其安全抵达深圳友联船厂。
然而,最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正是承担南沙驻守这一特殊使命。2018年7月,在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指导下,南海救助局派遣了专业的海上救助队伍,正式在南沙地区执行驻守任务。他们以拯救生命为首要职责,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全力以赴确保南沙海域的水上交通安全。
作为首个在南沙驻守的救助船船长,我率领全体船员,历经南沙地区特有的高温、高湿度、高盐度、强紫外线辐射以及低氧含量的恶劣气候,面对多变多端的气象状况,以及机器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的备件更换周期延长等重重挑战,我们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联合学习共建、强化训练和安全教育等手段,圆满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驻守使命。
近期,身为第十一批次的援助队伍,我再度率领救援小组从三亚出发,前往南沙执行守卫任务。此次,我的信心与决心更加强烈,坚信海上救援人员将不断传承优秀传统,践行救捞精神,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决守护好我国南方的门户。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荣获了局级、队级先进工作者、救捞勇士、救捞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以及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我将继续为此不懈奋斗。我深信,在党的有力指引下,我国的海上救援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成就,朝着构建世界领先的现代化救援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坚定迈进;同时,我本人也将坚守初心,始终秉持使命,在护航船长们的航程中不懈努力!
烟台打捞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道能
实干创新 传承发扬打捞工匠精神
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奋进的时代。
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救捞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救捞事业的迅猛进步。在这股强劲的势头下,我亦在救捞工作的前线不懈奋斗,始终坚守应急抢险和救捞的职责,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打捞救助领域知识范围广泛,每一项打捞任务都遭遇着各式各样的技术挑战。打捞作业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效率快慢,技术人员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常对同事们讲,既然单位信任地将打捞方案的编制托付给我们,并放手让我们大胆尝试,那么我们就应当肩负起这份重任。
五年来,我担任项目负责人,致力于极浅水域中大吨位难船的整体救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水下残油和液体危化品的抽取回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科研攻关。在此过程中,我成功申请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打捞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了弥补打捞技术的不足,我们成立了职工创新实验室,并承担了“十三五”期间的多项关键创新项目,成功研发了水下开孔机等14种实用装备,从而显著提高了打捞作业的效率。
在“碧海行动”沉船打捞任务、“辽河一号”救捞行动、“四川广元”紧急救援事件、燃爆集装箱船“广平”轮的救助行动、液体危化品船“光汇616”轮的救助任务等数十次救援工程中,我率领烟台打捞队伍,屡次将民众从水火之中解救,将船只从险境中拯救,凭借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努力,确保了一片水域航行的畅通无阻,保持了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
我清晰地回忆起在浅海区域,那艘名为“辽河一号”的巨型海洋工程船的打捞工程中的每一个白天和夜晚。这艘船的重量接近15000吨,沉没在潮间带,最低潮时海水深度仅有0.5米,导致大型打捞船只和设备都无法抵达现场,原有的打捞计划因此全部被否定。
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匠心独运,提出了结合使用打捞浮箱与船舶内浮力来拖曳搁浅的难船的新策略。经过一番艰难的决策过程和半年的艰苦努力,我们最终成功地将断裂成两段的难船拖曳至浅水区。这项工程不仅刷新了烟台打捞局在极浅海域进行船舶救捞的最大吨位纪录,还是首次设计并建造了用于抬浮难船的特种浮箱,创造了多项新纪录,充分展示了我国专业救捞队伍的实力与全球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我们稳健前行,“十四五”规划,我们满怀信心。聚焦于全面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依托科技创新的推动力,我深信,构建现代化、专业化的救捞体系这一宏伟目标,必将按期达成。
西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
党委委员、常务副局长(挂职交流)
孙继刚
将“救捞精神”融入脱贫攻坚
我从事救捞工作已有十余载,自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了原上海救捞局。在这期间,我从一名普通的救捞技术人员,逐步晋升为救捞现场指挥人员。在黄河小浪底抢险行动、“运鸿”轮抽油作业、马航MH370搜寻任务以及韩国“世越号”打捞行动中,我都亲身参与了这些重要事件。历经波涛汹涌的海洋风雨,我深切感悟到了“将生存的希望赋予他人,将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救援精神,并且始终以切实的行动展现着内心那份执着与坚持。
2016年,我自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转至雪域高原——西藏,肩负着交通运输部第八批援藏干部的重任,踏上了人生中一段充满挑战的新旅程。
在支援西藏的过程中,我逐步深刻理解了“不畏艰难、不惧牺牲,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军民同心、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并且先后荣获了“西藏交通运输厅践行‘两路’精神先进个人”以及“西藏道路运输管理局优秀公务员”的荣誉称号。
雪域高原地处海拔三千多米,被誉为生命不可逾越的禁地,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未曾在此长期居住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然而,经过多年在海洋中的磨砺烟台打捞局救捞航运处,我养成了对事物怀有敬畏之心、坚守信念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使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融入西藏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莫美村位于昌都卡若区的最边缘,通往该村的路径仅限于蜿蜒的山路,两侧是险峻的悬崖和深不见底的峡谷。在2017年5月,我负责将第七批工作队员送往莫美村,队伍从拉萨启程,经过三天两夜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驻扎地点。
翌日清晨,我们迎着严寒踏上走访之路。抵达精准扶贫对象嘎松曲珍的家中,我们详尽地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状况,并细致地做好记录,严谨地核实了相关信息;来到精准扶贫对象益西拉曲家的危房前,我们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掌握了新房建设的进展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在冬季到来之前顺利迁入新居。鉴于路途遥远,我们在完成交接和调研任务后,便启程返回拉萨。当我们准备离去,藏族朋友眼中流露着依依不舍,他们那双有力的手紧紧地握住我们的,一条条洁白的哈达不断地递到我们手中。在那个瞬间,我心中默默许下承诺,明年我必定重返此地。
在辽阔的海洋中,我以“救捞精神”抵挡狂风巨浪,而在雪覆盖的高原上,我凭借“两路”精神勇往直前。人生充满了得与失,兴与衰,荣与辱,那些拼搏过的人生无怨无悔,那些付出的努力问心无愧,我绝不会停止追寻生命价值的脚步。
广州打捞局高级潜水员 钟海峰
“海上特别勇敢奖”背后的赤诚与拼搏
对于我们从事打捞工作的人来说,每一次的救援行动都意味着全新的任务和挑战,尽管如此,唯一不变的仍是那伴随的危险与辛劳。在过去的30年里,我始终怀揣着对救捞事业的满腔热忱以及对生命的无比尊重,我在工程分队的潜水员、潜水班长、潜水副队长以及工程队队长等多个职位上不断磨砺和积累经验,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始终坚守在最前线。
2017年8月,台风“天鸽”肆虐,珠江口青洲岛附近,一艘名为“凯顺油7”的油轮因重载石脑油而搁浅于礁石之上。船体及货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与变形,石脑油开始缓缓流入海洋。这是我首次参与化学品船舶的打捞任务。身为潜水工程队队长,我率先跳入水中,对受损船只的破损状况及沉没状态进行探查,力求尽快获取关键的第一手资料。依托个人实践,我迅速构想出应对策略:向油舱内注入氮气,降低氧气含量,以此避免石脑油发生爆炸,并最终顺利完成了石脑油、重油等物质的卸载与转运,成功消除了珠江口的那颗“化工炸弹”。
同年11月,珠江口海域一艘沉没的商船内,我和我的同事们成功实施了救援行动。我们找到了被困在水下货舱超过36个小时的6名船员,并在8米多深的海底向他们传授了呼吸设备的使用方法。最终,我们协助他们从海底安全逃生,这一壮举在海上救援史上留下了奇迹般的篇章。
当时救援行动的进展并不如预期那样顺畅。救援直升机在沉船区域上空持续盘旋,30多艘船只紧密监视着水面,20多名潜水员连续24小时不间断地轮流搜寻,然而经过30多个小时的搜寻,依然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经过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救出了7名幸存者。
这次行动是我迄今为止救助人数最多的一次,因此我荣获了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最高荣誉——“海上特别勇敢奖”。这个奖项不仅属于我们团队,也属于整个中国救捞事业。面对生命,每位潜水员都会竭尽全力烟台打捞局救捞航运处,勇往直前。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及党高度重视海洋救捞事业的发展,大量投资于“华祥龙”等先进打捞设备,显著提高了救捞装备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同时海上应急救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作为一线的救捞工作者,我对潜水救援这一职业充满热爱,对自身岗位深感自豪与荣光。在危难时刻,能够挽救他人生命,让我倍感欣慰。我决心将持续投身于这一事业,为国家的救助打捞事业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